代序 施篤姆的詩意小說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德國十九世紀的小說家施篤姆(Theodor Storm,一八一七—一八八八),按文學史的傳統觀點在前不如克萊斯特、凱勒「傑出」,在後不如馮塔納、托馬斯·曼「偉大」,可是施篤姆實際受歡迎的程度,卻超過了他們所有的人。這種情況在中國特別明顯:施篤姆無疑是自「五四」以來最受喜愛、最富影響的外國作家之一,而克萊斯特等的作品在長時間內卻鮮為人知。儘管如此,我們對施篤姆這樣一位作家也只是翻譯得多,談不上有什麼深入的研究。施篤姆究竟是怎樣一位作家?他的創作有哪些特點?他的作品何以在我國特別為人喜愛?本文意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一八四零年至一八九零年,是德語文學史上的所謂詩意現實主義(Poetischer Realismus)時期。這個時期的許多德語作家,包括施篤姆在內,在前既不同於著意描寫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於以「傾向文學」為標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後同樣有別於對社會生活進行瑣碎而機械的摹寫的自然主義者。他們面向人生和現實,但由於受著德國社會發展遲緩和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乏力的局限,他們大多數只能客觀反映自己所接觸到的那一部分現實,有意無意地迴避重大的社會政治題材,力圖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發掘出所謂詩意,而缺少遠大的眼光和抱負。按照當時一些理論家的主張,即使在極其貧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個個富於詩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voischem Interesse)。作家就應將注意力限制和集中於這些因素和瞬息上,從而再現平庸的社會現象中的某個詩意的方面(eiische Seite)。

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們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這些主張,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多數迴避了時代和社會的重大鬥爭,接觸生活的面相對地狹窄,但在局部上卻不都缺乏反映現實的深度,而且在寫作藝術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一時期的作家們大多擅長於寫抒情詩和中短篇小說(Novelle),而以後者的成就更為突出。在德語中短篇小說的發展史上,此時形成了一個空前的高峰。作為當時興起於整個歐洲的現實主義潮流中的一個小支脈,德國詩意現實主義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特長和成就,產生了像凱勒、施篤姆、馮塔納等一些有世界影響的作家。

施篤姆作為詩意現實主義的一位傑出代表,這一流派的優點、特長以及弱點,都鮮明而集中地體現在他的創作里。他以寫抒情詩開始其創作,一八五三年出版了《詩集》。他的詩歌大多描寫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歌頌故鄉美好的大自然,格調清新、優美麗富於民歌風格。他在創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響,自認為是繼承了德語詩歌優良傳統的「最後一位抒情詩人」。在他逝世十年後,馮塔納也曾說過:「作為抒情詩人,他至少也屬於歌德之後產生的三四個佼佼者之列。」可是,儘管如此,施篤姆一生的主要建樹,仍在中、短篇小說方面。從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八八年的四十餘年間,他創作的小說共五十八篇,論數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卻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篤姆之依舊享有世界聲譽,主要也歸功於他的《茵夢湖》和《白馬騎者》等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

寫到此,我們自然會提出問題:施篤姆的小說具體地講有哪些特點?它們之成為佳作,長期以來受到各國讀者喜愛,所憑藉的究竟是些什麼呢?

根據作家的境遇變遷和思想發展,我們一般將他的小說創作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但是,在這三個時期之間,一些貫穿始終的共同特點卻非常明顯。

先說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多數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一樣,施篤姆在創作中也有意無意地迴避時代與社會的重大鬥爭,而致力於從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尋找所謂詩意。他的小說寫的大多是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學生、手工匠人、農民以及城鄉中小資產者這樣一些普通人。

我們過去評介施篤姆,幾乎都無例外地將他的作品「多半局限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的範圍內,沒有接觸到當時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判定為作家的缺點,並以此為依據,草率匆忙地得出施駕姆的作品不夠深刻、不夠經典的結論。中外文學史的無數事例證明,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須知作品是否深刻、經典,並不取決於作家寫什麼,而取於他怎樣寫。在對施篤姆的主要作品及其流傳情況作比較認真的研究之後,筆者相反認為,他大多寫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這一類題材,也許倒恰恰是他獲得眾多讀者喜愛的原因。這類題材固然平凡,但為讀者熟悉,因此不易寫好;但是只要寫好了,就能打動各個時代和不同民族的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因為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毋庸諱言具有超時代、越國界的普遍意義,易於為廣大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整個看來,施篤姆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在反映社會人生方面達到了相當的深度。筆者這樣講有以下兩點理由:一,施篤姆以戀愛、婚姻和家庭題材,寫出了社會變遷,反映了時代風貌。這在那些有較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的代表作,如《茵夢湖》、《在大學裡》、《木偶戲子波勒》、《基爾希父子》、《雙影人》和《白馬騎者》中,是十分清楚的。它們要麼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制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人與人關係的轉變,要麼寫出了新舊思想的鬥爭。也正因此,這類作品過去比較受我們重視。二,即使在一些方面看似僅僅寫個人生活、家庭關係的作品中,施篤姆也對倫理、道德以及人生意義和家庭教育等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賦予了作品以較為豐富的內涵。這類作品,如《遲開的薔薇》、《燕語》、《三色繼母花》、《一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家》和《懺悔》等,同樣也有深刻的意義。除去上述兩類小說,施篤姆的的確確也寫過一些僅僅只能算是生活場景速寫的小短篇。但整個而論,他的創作實在是很好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特別是某些偏遠地區的社會風貌;他的一篇篇傑作,不啻一幅幅德國宗法制社會在資本主義衝擊下解體時期的精彩風情畫。過去,我們常常嫌它們的情調低沉、灰暗,但這是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所必然造成的,正好反映了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現實和一般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我們沒有理由以今天的標準去苛求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德國作家。

然而,施篤姆的中、短篇小說之所以廣為流傳,受到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萬千讀者的喜愛,之所以今天還受到我們的重視,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突出的藝術成就,還在於他鮮明、獨特和優美動人的藝術風格。

以風格而論,我們大致可以以一八七零年為界線,將施篤姆的小說創作劃分成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以《茵夢湖》為代表,重在意境的創造、氣氛的渲染和纏綿排惻的情感的抒寫,而往往缺少連貫鮮明的情節和嚴整緊密的結構以及激烈緊張的矛盾衝突。例如《茵夢湖》只是藉助主人公一些並無直接關聯的回憶的片斷,把他不幸的戀愛經歷大致告訴了我們,大異於傳統小說的線作結構,倒與快節奏的現代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有幾分近似,然而情感的抒發卻既含蓄,又濃烈。早期其他作品,如《瑪爾特和她的鐘》、《一片綠葉》和《遲開的薔該》等也同樣說不上有多少情節,而只是一篇篇意境深遠、情感深沉的抒情小品,一首首耐人尋味、感人肺腑的抒情詩。後期作品則以《白馬騎者》為代表,重在人物個性的刻畫,結構嚴謹而富於戲劇性,故事情節曲折有致,細節描寫委婉動人。但不論是前期或後期,施篤姆的成功之作幾乎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始終像籠上一層作者故鄉北海之濱常有的輕霧似的,瀰漫著一種凄清柔美的詩意。不同的只是,前者更多地像抒情詩,後者更多地像敘事詩罷了。例如,晚期的《雙影人》(一八八六)以富有深情的筆敘述了一個失業者不幸的一生,小說里的那位林務官聽了也禁不住發出感嘆:「真正是一首詩啊。」再如俄國大小說家屠格涅夫在讀完《她來自大洋彼岸》(一八六五)後寫信給作者說:「您的小說真是細膩優美到了極點,圍繞著燕妮這個人物,瀰漫著一種十分特殊的詩一般的馥郁之氣,寫見到維納斯石像那個夜晚的片斷,可算一件小小的傑作。」與施篤姆同期而稍後的德國大小說家海澤,對他的整個創作作了這樣的評論:「為了簡單明白地指出特奧多爾·施篤姆的小說特點,我不知道還有比稱它們是一位抒情詩人寫的小說更好的說法。」

施篤姆怎麼能夠將小說寫得如此富有詩意呢?

除了他本身是一位抒情詩人,有著詩人的稟賦,因而筆端常常流露出充沛熱烈的情感外,筆者以為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施篤姆常常寫的都是自身經歷,即他自己所能接觸到的那一部分現實。例如,《茵夢潮沖的伊莉莎白和《她來自大洋彼岸》中的燕妮,都是他年輕時所熱戀過的一個叫貝爾塔的姑娘的化身;而《一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家》,拿施篤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