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巴士底區喝杯咖啡:人人尋找一隻貓,1996

去巴士底區喝杯咖啡:人人尋找一隻貓,1996

日常氣氛在流行電影中越來越難尋覓到了,似乎我們都生活在了光魔時代,情感成了夾雜在飛行器、槍支和變形怪物之間,成為一種廉價的添加劑。如今在銀幕上,我們只能看到一類"偉大的愛人",卻看不到那些"低下的深情"--而實際上我們身邊發生的永遠是卑賤的愛和恨,一些瑣碎的煩惱和快樂。誰的攝影機取景器里會出現這些?塞德里克·克拉皮奇(CédricKlapisch)——一個1990年代以來最受法國人歡迎的導演。他的喜劇或許在習慣了好萊塢視覺大片的觀眾眼裡不算是喜劇,或許被視作悶片也未可知,但總在最後一刻他的作品總能讓人會心一笑。比如這部《人人尋找一隻貓》(chacherchesonchat)。

一個身材高挑的女子要外出旅行,可是沒有人願意代為照看她的黑貓,最後她拐彎抹角的找到一個專門照顧貓的老太太那裡。可是當她回來時,老太太卻把貓弄丟了。那些原先不願為她照看貓的鄰居們紛紛動員起來,為她貼啟事,找動物協會的熟人,甚至走上街頭挨個詢問……尋貓的過程平淡卻溫暖,整個地區的人見到丟貓的女子都會好心地問上一句。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巴黎和巴黎人的真實面貌,不是光鮮亮麗的時尚之都,也不是《天使艾米麗》中那個經過過濾、充滿歷史想像的懷舊城市。這裡人種複雜,街上充滿拉丁風味的樂聲,嘈雜、混亂,滿街都是塗鴉。這裡是巴黎的巴士底區(Bastille)。

在《人人尋找一隻貓》中,巴士底區是都會小市民寄居的所在。這裡的露天廣場將鄉村的集市搬到了都市的快車道中央,被稱作"社會面和實質面的建構",人們在這裡排隊、購物、尋找自己的目標。電影的女主人公的身影也時時出現在人群中,穿梭流連。這些簡陋的市場建築物讓我們看到生活的一面,據說這裡的攤位大都是世代相傳,全賴商家和顧客的活力與詼諧才經營下去。實際上,這種"活力與詼諧"被原封不動得滲透到這部電影中去。所以當這部電影在法國以外的地方上映後,竟然有許多遊客來到這個"氣氛高漲的"街區的露天咖啡座小坐,感受巴黎的日常氣氛。好玩的是,影片里的老太太精明地介紹說,"那家的咖啡太貴了,要10法郎一杯,拐角那家只要4法郎,味道卻是一樣的。"

導演克拉皮奇賦予了這部影片奇特的生命力,那樣平凡卻生動。女主角和一隻貓,以及一個同性戀男生住在一起,她始終沒有遇到合適的男友,化妝師助手的工作就是任人擺布,如此不如人意,而且如此孤寂。影片的最後,一個畫家鄰居要搬走了,所有人都去幫忙,街邊的酒館裡傳出送行的歌聲,高唱"巴黎,是世界的皇后;巴黎,是金髮女郎;巴黎有著仰起的鼻子,略帶嘲弄……"實際上,這個巴黎不在具有任何美化的意義,只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包含著種種不快,隔壁樓上惱人的鼓聲,街邊塵土飛揚的拆遷行動,到處可見的塗鴉和流浪漢……我們的女主角在最後一刻才笑了,在巴士底區的街道上飛奔起來。生活如此愁苦,卻總洋溢著一種幸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