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呂弗式的男人與哀傷:槍殺鋼琴師,1960

特呂弗式的男人與哀傷:槍殺鋼琴師,1960

特呂弗的第二部長片《槍殺鋼琴師》(Tirezsurlepianiste),改編自美國作家古迪斯小說,並把背景從紐約置換為巴黎。這可能是特呂弗最自我的作品,他過分地追求一種「複雜而微妙的電影感」,完全不顧觀眾的反應。這部電影的發展正像影片里隱姓埋名的酒吧鋼琴師查理在漫不經心地敲擊著鍵盤。這部黑白電影有著濃郁的「新浪潮」氣息,很多人將其與戈達爾的《斷了氣》相提並論。兩者有著相同的風格密碼——都脫胎於四○年代美國B級電影,同時又是對好萊塢類型片的顛覆和戲仿,融合了黑幫片、通俗劇、喜劇片的各種特徵,卻互相滲透與消融。確可辨認的是,其中情感的浪漫與曖昧都是非常特呂弗的。

查理因為兄弟而被黑道追殺,同時店裡女侍者向他吐露愛意,並勾起他痛苦的往事。影片剖析了查理的過去與現在的感情,而最終的結局都是愛人為他而死。過去的是為他的名利,現在是為他的生命。他重新回到無盡孤獨之中。查理正是一個典型的特呂弗式的男人,或者說是他的另一個自我,敏感而哀傷。我個人則談不上特別喜歡這個電影,但是對特呂弗式的男人總是認同的。DonAllen後來評論說,「《槍殺鋼琴師》和特呂弗其它作品的區別,就像《偷吻》一樣,主要的結構都是隨興地任其發生。但正是這些不可預料的氣氛漂移,賦予了這部影片不可捉摸的氣質」。(《再見楚浮》)

愛情是忠貞的,而婚姻不是:義大利式離婚,1961

在標準版《義大利式離婚》(DivorceItalianStyle)的DVD封套上面畫了若干幅漫畫,每一幅都是描述一個丈夫如何殺死妻子的方式。近年來熱門一時的電視劇《中國式離婚》,這個劇名就來自這部1961年的黑白電影。而「義大利式離婚」的另一個「法學名字」叫做——謀殺。義大利是天主教國家,在1970年前一直禁止離婚,按教皇保羅六世的說法:離婚是「致命的道德墮落的指標」。所以要想和配偶分開,唯有送他/她去另一個世界——這意味著結婚也有生命危險。

這部影片的前半段,像是一部荒誕劇,詩意的小鎮生活場景時常被主人公可怕的幻想打斷。這個主人公、結婚十二年的沒落貴族菲菲先生,早不止「七年之癢」了,當他愛上十六歲的嬌嫩小表妹,再面對汗毛粗重、日益肥胖、性慾旺盛、笑聲如同尖叫的糟糠之妻簡直要抓狂。於是,他時常進入幻覺狀態,站在窗口幻想妻子被刺殺在制肥皂的大缸里;在海灘上日光浴幻想妻子陷入沼澤溺死;看到報紙關於飛船的新聞幻想妻子被裝在火箭里發射到月球去……。在「超現實」不管用之後,菲菲先生開始「很現實」地幹了起來。根據法律,如果發現愛人不忠而殺之的罪犯,只需要被判三到七年。他盤算了一下自己和小表妹的年紀,這個結局也還算完美,於是就開始動手了。菲菲先生特意給老婆穿上性感衣服,沒事就介紹好男人給她認識。這一切無果之後,老婆的舊情人意外地回到小城中,喜出望外的菲菲先生立即設計讓二人舊情複發、雙雙私奔。於是乎,菲菲先生不亦樂乎地作起了「帶綠帽的」,他收集一切痛罵他是懦夫的信件,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侮辱——終於「忍無可忍」地槍殺了妻子,最後如願以償得到了三年的刑期。

但《義大利式離婚》並不像劇情簡介或新發行的DVD封套那樣給人的印象,它決不是漫畫式的鬧劇,相反很冷靜、很現實主義,凸顯了社會的荒謬感。劇情進行到後半段,菲菲先生的妻子私奔之後,他就彷彿被捲入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個人榮譽、家族命運、社會輿論都被扛在自己的肩上,他「不得不」前去做殺人犯。在當時,這部電影是對義大利法律的一次無情嘲諷和有力批判:殺人者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娶到了如花似玉的表妹,而代價僅僅是三年牢獄。但是《義大利式離婚》更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菲菲先生和他的小新娘開著遊艇在海上親熱,然而他的新娘的腿卻伸向旁邊一個年青英俊的水手……那麼我們的菲菲先生的命運亦可想而知了。對觀眾來說,這個結尾有種「錯愕」,因為這位小表妹在成為妻子之前,一直對菲菲先生報以無比的愛,為保護他的聲譽寧可遭到父親的毒打,發誓「非君不嫁」,等等。然而新婚不久,她亦快速生長為一朵「紅杏」。這就不再是單單諷刺法律,而是嘲笑起婚姻來。

似乎——愛情是忠貞的,而婚姻不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