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爵士樂下的新浪潮先聲:通往絞刑架的電梯,1957

爵士樂下的新浪潮先聲:通往絞刑架的電梯,1957

路易·馬勒(LouisMalle)拍攝這部驚悚片時不過二十五歲,這部影片被稱為「新浪潮的先聲」,這部先聲之作有著非常濃烈的黑色電影的味道。故事完全設置在一夜之間,兩樁殺人案,一樁有其預謀,一樁屬於偶爾,二者的聯繫則是兩次意外。如果單說情節不免俗套,不外乎通姦、情殺、落網。但路易·馬勒卻突破了傳統的經典手法,營造出新鮮氣氛,使其成為傑作。在影片的兩次意外中,機械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電梯與汽車,這是路易·馬勒這位年輕人對戰後新時代的敏感。另一方面,這位年輕人並未從道德上、人性上給予批判與同情。更諷刺的是因情殺人的男女竟然未曾出現在同一畫面過,他們唯一在一起的場景留在洗印店的照片里。在布萊松風格的影響下,影片的細節非常出色,緊張的環節不但從容冷靜,而且簡約詩意。多少有一些人的茫然和宿命又無所謂的生命姿態。

據說這部影片在剪輯時,米爾斯·戴維斯(MilesDavis)到巴黎演出,在路易·馬勒的懇請下,答應用一晚為這部電影完成配樂。當女主角讓娜·莫羅失魂落魄的浪跡巴黎黑夜的街頭時,米爾斯·戴維斯的配樂適時得響起,這部原聲之作不僅開啟了電影運用爵士樂作背景的先河,同時也成為這位大師的經典之作。1958年前後,法國的刊物已經感受到電影界的新氣息。1958年1月30日,《快報》的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絞刑架的電梯》男主角莫里斯·羅內的劇照,並引用了路易·德呂克的一段題詞:「從今以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的孩子去擺弄影象了」。

這個世界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馬嘴,1958

《馬嘴》(TheHorsesMouth)描繪藝術家、藝術品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看似荒誕卻又真實。一個自私、暴躁的藝術家,他不想成為畢加索、高更、梵谷,只夢想有一面完美的、想像中的、空白的牆,供他完成壁畫。他的畫作被當作國寶在美術館展出,人們排著隊去觀賞,他卻衣衫不整地徘徊在街上,居住在破舊的船屋中,依靠詐騙與恐嚇維持生活。這個藝術家名為古利·姆遜,是個虛構者。是英國作家喬伊斯·卡里(JoyceCary)「論藝術家三部曲」的主人公。《馬嘴》是最後一部,也是最傑出的。改編的影片有著傳統英國電影的冷色調,一切畫面都顯得非常客觀。導演羅納德·內姆是著名攝影師、製片、編劇、導演,拍攝過商業和文藝賣座片,最值得他驕傲得是作過希區柯克的攝影助理。

在英國人羅納德·內姆(RonaldNeame)導演的電影《馬嘴》中,古利·吉姆遜兩次作畫,都與「破壞」相關。第一次在一所贊助者的公寓中,他繪製了一副國家財富級的傑作,代價是毀掉了那所公寓;第二次在廢墟中孤立的大牆上,指揮他的學生與追隨者,繪製了一副巨大的壁畫,結果是在現實面前親手推倒了那麼牆。影片到達一個既悲壯又玄妙的高潮。落魄又不討人愛的古利·吉姆遜,離開了他的資助人、他的追隨者、他的親人,放開了他的船屋,漂流在泰晤士河上。這時他已經放空自己,似乎徹底得到自由。當一艘大型海船駛過吉姆遜時,他的眼裡,那艘船側的鐵板就是他的牆壁,他的畫在內心。關於藝術與藝術家的詮釋,在影片結束前得到了升華。

這部和小說一樣傑出的電影,讓人想起貢布里希的話:這個世界上沒有藝術這樣東西,只有藝術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