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盛開-3

1974年,24歲的胡德夫首次在台北舉辦"美麗的稻穗"民謠演唱會。2006年,56歲的胡德夫首次在內地公開演唱,同時榮獲第6屆內地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台上台下同唱《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的情景,令他淚濕眼眶,不能自己。

《匆匆》的唱片封面上寫著"音盪的靈魂,回家的旅程",秉承著最初的誓言,胡德夫仍在唱,他要像郭英男那樣唱到84歲。

下篇:校園歌曲一、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相遇在民歌輕揚的季節里,試圖用音樂創作來寫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拿起吉他自彈自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寫寫歌分享自己的心情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音樂人蘇來1977年下半年,經過事先的市場調查與規劃,新格唱片公司開始舉辦金韻獎系列活動,以標榜"由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所譜成的"推出唱片以及相應的校園巡迴演唱會。翌年,以製作國語流行歌曲起家的海山唱片公司也推出民謠風--金韻獎加民謠風掀起的風潮就是"校園歌曲"的開端,也被視為民歌運動的尾聲。

新格直接使用了"校園歌曲"一詞,一方面避開了民歌可能引起的爭議,另一方面也把訴求對象直接面對在大專院校的學生,並不強調與知識分子的關聯。這就可以看出校園歌曲與"中國現代民歌"或"淡江--《夏潮》"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校園歌曲是國語流行音樂的取代者,定位於大專學生;後兩者則是西洋流行音樂的取代者,帶有強烈的知識分子使命感,試圖把範圍擴展到整個社會以及民族。

評論者常以商業力量"介入"或"商業化"這樣的措辭與觀點來看待校園歌曲,甚至認為這是民歌"沒落"的主因之一,最嚴重的批評甚至認為其"污染"了民歌。民歌的商業轉向,使民歌失去原有對民族意識的反省,也去除年青一代通過歌曲表達時代意見的特質,使它僅成為以年輕人為主的音樂形式。但另一方面,當民歌轉化成校園歌曲的形式之後,去除早期民歌過多的民族、政治色彩,創作力更加繁盛,同時吸引部分專聽風花雪月的成年聽眾。進一步擴大的聽眾群,更成為1980年代國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者。

關於商業介入的是非,陶曉清曾經在主持的節目中說,因為商業的規範運作,民歌手們才能獲得生活保障的資金,得以更好地繼續推動民歌的發展。不僅是校園歌曲,在流行音樂的範疇,商業與非商業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之一,其中的是非功過,無法評判。

李壽全則在一次座談會中表示:商業的介入並不是不好,但是唱片公司為了求量,難免粗製濫造,以致造成質的不夠好。(《聯合報》,1981)創辦金韻獎的新格唱片公司當時新成立不久,這一策劃由音樂人姚厚笙大力推動。作為新力電器公司以及新力台籍股東新創辦的新格電器公司下的相關企業,同時又掛了新格的招牌,新格唱片的出片方針當中,不免會摻入有關整體企業形象塑造的考慮--一種清新、年輕、活潑的形象,特別是對"新格"此一品牌的塑造。

在金韻獎之前,新格所推出的第一張唱片是李泰祥編曲、指揮的《鄉土?民謠》,把一些中國及台灣的傳統民謠以管弦樂來重新表現,同時也發行了丁曉慧、李麗華、劉藍溪等定位於一般流行歌星的專輯。稍後,在競爭壓力及企業理念--"不要跟著別人走"--的引導下,便另外著手開發為當時一般國語唱片公司所忽略的大專學生市場,其所採用的策略,基本上是在為輿論所詬病的國語流行歌曲套路之外,另建立一套以大專生為範圍的,從歌手到歌曲徵選、唱片製作到宣傳、行銷的完整機制。

1977年5月到6月,首屆"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會"分演唱組及創作組進行全島的徵選及比賽;報名者有一千二百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大專學生。經過初賽的篩選,晉級決賽的演唱組歌手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參賽的自選曲目分屬國語流行歌曲、外國電影主題曲、外國民謠、台灣民謠,得獎的前五名其選曲依次是外國民謠、藝術歌曲、台灣民謠、外國民謠、國語流行歌曲,這顯示出西洋現代民歌在一般大專生當中所佔有的主導性影響力,台灣民謠在其中亦佔有一定的分量。此外,所謂"大專學生排斥國語流行歌曲"的說法也不夠正確,對於某些少數的國語流行歌曲,如一般耳熟能詳的劉家昌創作的《海鷗》,大專生會以自己的方式--以吉他為主的編曲伴奏以及未經太多修飾的唱腔與形象去加以詮釋。

另外創作組也選出前五名,其中有一首閩南語歌曲(簡上仁的《正月調》),一首英文歌曲(傅幼文的DANG),其他均為國語歌曲(劉蒼苔的《煙逝》、邰肇玫與施碧梧的《如果》、包美聖的《悟於一九》)。

基本上入選者多半外貌並不出色,也並未以打扮穿著取勝,與一般歌星大不相同,因此使得隨後灌錄的唱片《金韻獎紀念專輯》造成發行與傳播的障礙,因為"電台沒興趣,電視不屑一顧,唱片行老闆不願意賣"。面對這樣的局面,新格採取一種直接與學生面對面接觸的策略,即校園巡迴演唱會,直至現在,這依然是流行音樂慣用的宣傳手法之一。

第一場校園巡迴演唱會於1977年12月15日在文化大學舉行,獲得意外的成功,演唱會後沒幾天,士林地區唱片行賣的金韻獎唱片就賣斷了,紛紛催貨。第一波在台北地區的五場演唱會下來,銷售量就明顯上升,在短短數個月之內便突破了十萬張,這不但超過了損益平衡點的五萬張,更超過了當時一些大牌歌星的銷售紀錄。

在往後的四年當中,新格每年進行一輪全島歌手歌曲徵選--唱片灌錄、發行及巡迴演唱。其中,除了每屆比賽之後灌錄兩張合輯唱片以外,新格亦會再從這些合輯唱片的聽眾反應當中找出受聽眾喜愛的歌手,然後再灌錄這些歌手的個人專輯唱片,如包美聖、陳明韶、王夢麟、李建復等歌手的專輯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下誕生的。採用的歌曲除了來自徵選之外,也會從投稿或約稿取得,這些歌曲通常是被唱片公司買斷的。

自"金韻獎"飆起唱片工業民歌風潮之後,民歌手的稱謂成為新進歌手與專輯暢銷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校園歌曲吸納了彼時正陷於進退兩難境地的"中國現代民歌",楊弦便在此情況下得以被"歌壇譽為現代民歌之父……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一個覺醒紀錄"。就這樣,"校園歌曲"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歷史傳承的定位說法,而"淡江--《夏潮》"則被排除在外。

唱片業的介入使得早期校園歌曲的發展更加規範化,同時鼓勵更多能寫會唱的普通學生加入到民歌的行列。新格唱片是首家通過商業方式包裝、發行、宣傳民歌的唱片公司。對於每一屆金韻獎大賽湧現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在製作人姚厚笙、黃克隆的極力倡導下,均以"金韻獎"為名推出,先後共推出十張紀念合輯。

歷屆金韻獎的冠軍歌手分別是陳明韶、齊豫、王海玲、鄭人文和潘志勤。優勝歌手有包美聖、楊耀東、黃大城、王夢麟、李建復、李宗盛的木吉他合唱團、鄭怡、施孝榮等,其中還包括由殷正洋等人組成的四重唱,以及由童安格、袁中平、邱岳組成的旅行者三重唱,而四小合唱團中的成員則包括許景淳與黃韻玲。因金韻獎分創作組與歌唱組同時進行,年代久遠,獲獎名單並不完整,同時也不夠準確。

這一批極具才華的學生歌手幾乎包攬了當時校園民歌的演唱,成為這一時期校園民歌的中流砥柱,他們演唱的歌曲也都成為校園民歌的經典,如齊豫的《橄欖樹》、葉佳修的《踏著夕陽歸去》、包美聖的《捉泥鰍》、王夢麟的《雨中即景》、木吉他的《散場電影》、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施孝榮的《歸人沙城》等等。

從名單中可以看出,第四屆與第五屆間隔了四年的時間,事實是,1984年第五屆的金韻獎已是校園歌曲的強弩之末,冠軍歌手甚至很少被人記住。

"金韻獎紀念專輯"唱片封套上的詞句是"由這一代人的心聲所譜成的"(第一輯、第二輯),"這一代青年心聲的標誌"(第三輯、第四輯),這裡面的"這一代青年"與中國現代民歌或淡江--《夏潮》中的"這一代青年"已大不相同,它避開了這一代青年與反映社會現實、民族主義等的聯結,走向一個更強調個人的方向。與此相關的眾多"歌手小傳"與"歌手近況報道",除了是一種宣傳策略之外,也成為校園歌曲歌手成為明星的要素之一。

那個時候,民歌排行榜是靠聽眾寄明信片來統計,真的就有聽眾號召周圍的同學多寫明信片投給心儀的歌手。買不到或買不起唱片,學生們就自己跟著電台的節目翻錄一卷卷的錄音帶,而"代客錄音"的業務也相應出現。

"金韻獎"的成功隨即誘發其他唱片業同行的跟進,如海山、四海、麗歌、歌林、環球等等原來以發行國語流行歌曲為主的唱片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如民間出版社、光美、鄉城等,然而能與新格金韻獎相提並論的,只有海山公司製作的自1978年起連續四年一年一張的《民謠風》,其製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