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

中國的古代文化是漢族與各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同樣,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迹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凝聚著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

西藏地區從唐代開始,就與中原王朝保持著「甥舅」關係。唐太宗時,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中宗時,金城公主又嫁給吐蕃棄隸縮贊贊普。這兩次和親使漢唐文化大規模地輸入西藏。拉薩至今仍保存著許多遺迹。

根據文成公主的建議修建,現有面積約為21500平方米,仍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建築,殿內中心部分還保持原來式樣。主殿覺拉康殿內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身量紫金像。二層配殿內,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迴廊間繪滿壁畫,其中《文成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等,都如實反映了當初唐蕃和親的歷史畫面。大昭寺的圍牆內,還立著一塊唐蕃舅甥會盟碑。碑立於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蕃方先派專使來到長安,在西郊與唐政府官員舉行會盟儀式。會盟之後,唐方又派專使入蕃,在邏些(拉薩)設盟壇。碑文追述唐蕃歷史,強調了文成、金城嫁給吐蕃贊普的舅甥姻緣關係,記述了會盟經過,是漢藏人民友好關係的歷史見證。西藏從元代起就正式成為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明王室與西藏的聯繫更密切,據禮部統計,15世紀60年代,西藏到北京朝貢的人最多時達三四千。明中央政府也多次派使團到西藏撫慰,帶去很多珍貴禮物,大昭寺內至今還珍藏著兩幅明代的唐卡(刺繡的捲軸畫)。清代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又設駐藏大臣,負責全面督辦西藏事務,並規定了達賴、班禪轉世抽籤的辦法。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設立「金瓶掣〔che徹〕簽」制度。達賴、班禪及蒙藏大活佛的靈童轉世,必須將所找到的靈童名字寫在牙籤上,放在瓶里,分別在北京雍和宮和西藏大昭寺,由理藩院尚書或駐藏大臣監督掣定,防止蒙藏貴族操縱大活佛轉世。這些措施穩定了西藏社會秩序,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繫。乾隆當年所賜的抽籤的金本巴瓶今天仍藏在大昭寺內。大昭寺門前還有一塊乾隆年立的《勸人種痘碑》,當時西藏天花流行,病人被趕到山野岩洞,任其死亡。清駐藏大臣和琳命人專門建房護理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癒生還。他還嚴諭前後藏,勸令班禪和達賴以後照此辦理。事後刻石立碑,讓藏人懂得痘疹並非不治之症的道理。

最早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造的。起初在紅山上修了1000間房,但後來絕大部分毀於雷火,僅剩「曲吉卓布」和「帕巴拉康」兩處,在今布達拉宮最高頂上。17世紀中葉,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修建了白宮。他圓寂後,總管第巴桑結嘉錯又修建了紅宮。後來經歷代達賴再加擴建,才使布達拉宮形成現在的規模。全部建築依山疊砌,蜿蜒至山頂,佔地10萬多平方米,被譽為世界十大土木建築之一。這裡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原來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宮裡保存著明清兩代皇帝封賜西藏官員的封誥、印鑒、金冊、玉冊,工藝品、經文、醫藥、歷史、文學書籍,各類佛像、唐卡、法器等大量珍貴文物。整座宮殿結構複雜,氣勢宏偉,主要展示了藏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和特點,又表現了漢族建築雕花梁架和複雜斗拱等特色。從松贊干布開始修造布達拉宮起,就招請了許多漢族工匠。17世紀重建時,康熙皇帝還特別派遣了114名漢滿工匠協同修建。因此布達拉宮也是漢藏文化交流合作的成果,是我國多民族統一歷史的見證。

布達拉宮西面,還有七世達賴創建的「羅布林卡」,是歷代達賴的夏宮。布局和內地皇家宮苑相似,金頂石牆,樹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異獸點綴其間。現已闢為公園,節假日森林裡常有藏胞來度假,拉薩的藏劇團也在這裡演戲。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俗稱喇嘛教。元明時期分出很多教派。明中葉後,格魯派(又稱黃教)首領宗喀巴改革喇嘛教。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黃教成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流傳最廣。黃教有六大著名寺院,這就是青海的塔爾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塔爾寺在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這裡是宗喀巴的誕生地。相傳宗喀巴出生時,他母親將胞衣埋在地下,後來這裡長出一棵菩提樹,其母便在此建一座小塔,後人又改建成一座大銀塔,並擴為寺院,塔爾寺由此得名。這是一組由眾多的殿堂、經堂、僧舍所組成的大建築群,吸取了漢式宮殿和藏式平頂建築的特點。主殿大金瓦寺,面積近450平方米,是漢式宮殿建築。另外有大經堂,是全寺宗教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所在,面積1981平方米。幾經擴建,現有168根大柱,其中60根在四壁牆內。108根柱子上部,都雕有美麗的圖案,外裹彩色毛毯,並綴有各種刺繡飄帶,以及各種綢緞剪貼和堆繡的佛像、佛教故事圖和宗教生活圖。還懸掛著各種壁畫,做工精細。寺內的如意寶塔八座、小金瓦寺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人稱塔爾寺有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綉。每年春節前幾個月,藝人便把純凈的白酥油揉進各種礦物質染料,塑造各種人物花木、飛禽走獸,色澤鮮艷,經久不褪。每到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會上展出酥油花,一年一度,成為寺內盛會。壁畫則是典型的藏族風格,最多的是畫在布幔上,懸掛或釘在牆上,顏色歷久不變。堆綉則是用各色綢緞剪成各種形狀,塞入羊毛、棉花之類,在布幔上綉成具有明顯立體感的佛像、山水、花鳥等,形象生動活潑。三絕之外,塔爾寺的雕塑也享有盛名。其他五座黃教寺院都建於明清時期,規模類似城市,珍藏文物之豐富、殿堂陳設之豪華,均可與布達拉宮媲美。

在西藏日喀則縣西南。原為一世達賴更登珠巴(宗喀巴的門徒)於公元1477年所建。取名扎什倫布,意為「吉祥須彌山」,吉祥堆集之意。明朝末年,四世班禪洛桑曲堅掌權後,這座寺就成為歷世班禪的坐床之所,是班禪喇嘛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全寺依山傍水,層層疊疊,周圍築有城垣,方圓近兩公里。內分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扎倉(學院)。有殿堂幾十處,雕梁畫柱,金頂碧瓦。寺內有一座高達27米多的強巴佛(彌勒)像。據記載,當時為鑄此像用去青銅22萬斤,黃金500斤,是世界上罕見的大銅佛。另外,歷代班禪的靈塔也收藏在寺里,塔身包裹銀皮,鑲嵌各種寶石。與布達拉宮一樣,寺里保存著各種貴重的寶器、珍玩、瓷器,以及佛像、唐卡、刺繡等,還有明清皇帝頒發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誥敕書,以及鐫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章。

拉薩的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合稱三大寺。甘丹寺在拉薩市郊的達孜縣境內,是宗喀巴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興建的第一座格魯派寺院。全寺分夏孜、絳孜兩個扎倉。僧人定額為3300人。寺院規模相當於三個布達拉宮。主要建築為拉基大殿、赤多康等。拉基大殿可同時容納3000多個喇嘛在內誦經。赤多康是宗喀巴生前起居之處,內間有一台坐床,據說宗喀巴就是在這床上圓寂的。宗喀巴的法座繼承人、歷代格魯派教主稱為「甘丹赤巴」,他們世世住在這所寺里,靈塔也保存在此。

色拉寺在拉薩市北五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絳欽卻傑(大慈法王)釋迦也失所建。他曾於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和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先後兩次到北京覲見皇帝,被封為大國師和大慈法王,得到明廷的厚賜。寺宇倚山面河,規模宏大。17世紀時僧員定額為5500人。到1959年時寺僧達9000人。主殿為措欽大殿,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共四層,殿內壁畫完好。寺內分節扎倉、麥扎倉和阿巴扎倉。所藏文物也很豐富,有釋迦也失從北京帶回的大藏經、各種佛像、唐卡、金銀銅的法器和供器等。

哲蚌寺在拉薩市西北10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絳央卻傑所建。全寺建築以白色為主調,遠望如米堆,所以取名「哲蚌寺」,意為積米寺。佔地面積為25萬平方米。殿宇依山而起,聯成一座山城。五世達賴時僧人定額7700人,解放前夕僧人已超過一萬,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正殿措欽大殿面積1850平方米,前面還有2000平方米的廣場,殿內可同時容納六七千人。另有「噶丹頗章」,意為極樂宮。三世、四世、五世達賴都住在這裡,直到布達拉宮峻工後,才移居布達拉宮。五世達賴曾在這裡建立噶丹頗章王朝,哲蚌寺便一度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中心,所以歷世達賴都以哲蚌寺為母寺。寺內扎倉規模超過其他寺廟,藏書豐富。

格魯教派的另一座大寺拉卜楞寺在甘肅夏河縣,是甘南藏族地區的最大寺院,下轄寺院108所,喇嘛總數達兩萬各,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舍有萬餘間。寺內有能煮四頭大牛的銅鍋,五尺長的象牙。珍藏文物幾萬件,藏文經典、書籍六萬多冊。因而與塔爾寺、扎什倫布寺和拉薩三大寺並稱為黃教六大寺院。

新疆古稱西域,各重要縣市幾乎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