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清皇家宮苑的興衰

元蒙統治中國不久,便於公元1368年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後來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遷都北京。明朝後期,東北的建州女真興起,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公元1636年改國號為清,隨後大舉入關,於公元1644年進佔北京,定北京為清朝首都。接著又統一了新疆、西藏、西南苗疆和蒙古,建立了一個空前盛大的王朝,形成了幅員廣闊、國勢強大、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作為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是皇家建築保存最多的地方。北京在金代定為中都,已建起規模齊整的皇城和宮城,後被蒙古軍燒毀。忽必烈放棄中都城舊址,以瓊華島(今北海白塔山)為中心,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大都城。皇城圍繞瓊華島和周圍湖泊,宮城稱為大內,也就是現在紫禁城的前身。全城建築整齊劃一,街道像棋盤一樣規則。元朝滅亡後,明軍為了消除元朝的「王氣」,將元大內宮城全部拆毀,現在只能從有關的資料中了解當時宮殿的形制。明代朱棣(即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重建皇城和紫禁城,基本上沿用元朝大內的舊址而稍向南移,城外加修了護城河。在北宮門正北方堆起一座土山,稱為萬歲山,又叫煤山(清初改為景山),目的是鎮壓元朝的王氣。同時,還仿照南京城的規制,在紫禁城南午門兩側修建了太廟和社稷壇這兩組對稱的建築群。太廟是皇室的祖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地方。此外,還在太液池南邊開鑿了南海,在皇城正門承天門外開闢出一個完整的T字形廣場,名叫天街(即今天安門廣場),外建宮牆。這樣,皇城的規模就大體上形成了。從明初到嘉靖年間,又以皇城為核心,改建了北京大城。在城南建天壇、山川壇(先農壇),在城北建地壇,城東城西建日壇、月壇,這種對稱的布局更突出了皇城的中心位置。清朝在北京定都後,把明朝所建的宮殿、城池都保留下來,在此基礎上陸續增修、擴建,但未作大規模改動。清王室在北京的建設主要是增建了許多王府,並在西郊大造園林,在海淀西北形成了20多里的皇家園林區。著名的「三山五園」,即指圓明園、暢春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這些園林彙集了南北園林藝術的精粹,尤其是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鴉片戰爭時期,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三山五園慘遭破壞,慈禧太后又在清漪園的基礎上修成頤和園。因此北京作為聞名世界的古都,現存的名勝古迹,主要是明清兩代的遺迹。

皇城內最重要的建築是天安門、紫禁城和三海。

明清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門,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坊,後屢建屢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並改名為天安門,才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天安門在明清兩代用處很多。每個新皇帝即位或冊立皇后時,要在城樓上向人民宣讀詔書。每當皇帝出征時,要在這裡祭路,如果送大將軍出征,便在這裡送行並祭旗。皇帝出去舉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從天安門出入。皇帝的父母進宮,皇帝迎娶皇后,也從天安門進入,但任何人的喪禮(包括皇帝在內)都不許從天安門出入,連空棺材也不能從這裡抬進去。每年八月,皇帝詔令有關官員對全國各省的死罪囚犯進行最後的判決,叫做「秋審」;霜降前,對北京刑部監獄裡判死刑的犯人進行審處,叫做「朝審」。「秋審」和「朝審」也都在天安門舉行。此外,明清兩代皇帝親自主持舉人的考試,叫做「殿試」。殿試後兩天,皇帝在天安門召見考中前三名的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依次傳呼他們的姓名,這叫「金殿傳臚〔lu 盧〕」。天安門城樓下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橋,與太廟和社稷壇前的兩座合起來共七座,稱為外金水橋。正中的一座橋身較寬,從前只有皇帝可以走,叫做「御路橋」。金水橋邊還有兩對華表,每個重四萬斤,上面是個承露盤,盤上的怪獸叫做犼〔hou吼〕,據說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蹲在華表上是為了注視帝王外出的行為,提醒他們快回來料理國事。所以華表也稱為望柱。

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房屋9000多間。紫禁城的布局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后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內廷與外朝之間有廣場分開。此外,在內廷東面還有一組宮殿,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宮。西面有皇太后、皇太妃的住處。內廷中另有花園三座,供帝後遊玩。

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入宮時可走一次。進士前三名在殿試放榜後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國戚從西偏門出入。每年入冬第二個月的十日,皇帝在午門舉行頒布曆書的典禮。每當軍隊凱旋時,皇帝要挑選日子在午門舉行受俘禮。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還要懸燈,賜宴百官,皇帝親臨觀燈,與大臣作詩。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禁城之內從不斬人,午門之外並非刑場。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觸怒皇帝,常要受廷杖(打屁股),受刑地點就在午門外御路東側,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罰。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宮城中最壯觀的建築,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殿堂。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派將出征、金殿傳臚、賜宴等,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后徽號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在這裡閱覽奏章和祭文。先農壇舉行皇帝親耕儀式時,要先到這裡來看種子、農具和祝辭。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家譜(即玉牒),皇帝閱視時,也在中和殿舉行儀式。中和殿後是保和殿。皇帝冊立皇后太子時,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之前,先在這裡穿禮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請滿朝大臣。

內廷前殿乾清宮,是明朝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九間,每間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設床三張,共27張床,皇帝可以隨意換床睡覺,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宮廷命案,都是在乾清宮發生的。清朝順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宮住。雍正帝搬到養心殿以後,乾清宮就成了內廷舉行典禮、接見官員的地方。乾清宮正屋內掛有一塊「正大光明」匾,匾後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開冊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個兒子,兩次廢立皇太子,矛盾很大。雍正繼位後就創立了秘密立儲的辦法,事先秘密寫好繼承人的名字,一式兩份,一份帶在皇帝身邊,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皇帝死後,由大臣們開啟儲匣,宣布御書指定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儲的。

養心殿原是康熙的書齋,雍正搬到這裡後,清代諸帝都把這裡當作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最西的一間,因乾隆帝將所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un 尋〕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裡,所以命名為三希堂。養心殿的東暖閣是皇帝寢宮。同治、光緒時,慈禧在這裡垂簾聽政。辛亥革命發生後,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內廷西六宮中的儲秀宮,曾是慈禧的住處。它與翊坤宮、體和殿組成一個院落。布置陳設極其奢侈豪華。慈禧在體和殿吃飯,每天正餐兩頓,小吃兩次。每頓飯主食50多種,菜120多種。每天用肉500斤、雞鴨100多隻,每頓飯要450多人侍候。面前擺三張描金大方桌,平時喜歡吃的放在前面,慈禧只嘗幾樣,其餘都是擺排場的。

外東路的太上皇宮,是乾隆準備在當滿60年皇帝以後退休養老的地方,所以宮殿的名稱都是希望長壽,得遂心愿的意思,如樂壽堂、遂初堂、符望閣、頤和軒等。寧壽宮旁還有一個佔地5920平方米的花園。慈禧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後由儲秀宮搬到樂壽堂來住。現在樂壽堂已被闢為珍寶館,其中金髮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寶。外東路還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緒的寵妃,13歲時與姐姐同選入宮,美麗聰慧,很得光緒歡心,但被慈禧厭棄。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她打入冷宮。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挾光緒逃往西安,臨走前命人將珍妃推下井去。這年珍妃才25歲。

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樓,多角、多檐、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樓的輪廓具有玲瓏絢麗、參差錯落之美,同時又顯得端莊雄偉、氣勢不凡。角樓坐落在城牆轉角處,又以城牆下的護城河水為對景,與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輝映,更增添了詩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