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遼金元古建築藝術的傑作

北宋和南宋的版圖都較小,與它們並存的還有遼、金等國家。五代後期,契丹族建國,947年正式改國號為遼。1125年被女真族所建的金國所滅。不久蒙古興起,1234年滅金,在大規模軍事征服的過程中,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定國號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

遼金元時期,山西、河北一帶作為政府的腹地和戰爭的大後方,留下了不少古迹。遼金盛行佛教,所以古迹中最多的是寺院佛塔。天津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山西應縣的佛宮寺木塔,至今保存完好,其木建結構極其精密牢固,可稱建築史上的奇觀。

在天津薊縣城西門內,始建於唐代,重建於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寺內主體建築為山門和觀音閣。山門的屋頂為五條脊四面坡,正脊兩端鴟〔chi 吃〕尾向內翹,不同於明清時向外翻轉的龍尾,這是早期鴟尾的實證。在我國現存的同類式樣的山門中,獨樂寺的山門是建造最早的。觀音閣外觀為兩層,中間有一暗層,實際上是三層。正中是空井,閣內供一尊高16米多的觀音像。這座大閣建成以來,已有1000年的歷史,經歷過近30次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達到八級,震中就在薊縣縣城附近,寺內房屋倒塌不少,唯有觀音閣未受損傷,只是在二層灰泥牆上出現幾條小縫。因為全閣的整體木構件採用了雙層套筒式木構架,內外兩圈柱框,中間用枋子聯成整體,同時再加斜撐,這就使整個構架極其穩重牢固。此外,上下柱框之間還加了一層斗拱,各拱枋之間採用榫接法,地震時榫卯之間的摩擦力可以抵消部分震動力。為防止震後整個構架變形,設計者又在長方形平面的空井上層加四根抹角的枋木,這就更增加了雙層套筒的穩定性。

建築原理和獨樂寺觀音閣類似。這座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俗稱「應縣木塔」。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八角形,九層,建在四米高的石砌台基上,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高層建築。塔身採用雙層套筒式木構架,極為牢固。建成200多年後,元順帝時經歷大地震七天,仍巋然不動,堪稱我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傑作。

在大同市內,是遼金時期重要的大型佛教寺院,寺內至今保存著遼金建築遺構,在我國文化史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華嚴寺在遼代兼有遼皇室祖廟的作用。明中葉時分為上下二寺。上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是金代遺構,下寺的主要建築薄伽教藏殿是遼代遺構。全寺主要殿宇都面向東方,沿襲了契丹拜日、以東方為上的原始宗教信仰。薄伽教藏殿的建築藝術向來為我國建築史籍所稱引,這是一座存放藏經的大殿。梁架舉折平緩,檐柱升起顯著,出檐深遠,斗拱變化很多,殿內外斗拱共有八種,有令拱、華拱、慢拱、瓜子拱、泥道拱等多種花樣。殿內天花板上的裝飾圖樣都是遼代通行的紋樣。大殿內還排滿了藏經的木櫃,共38間,都做成雙層檐樓閣式,名叫「重樓式壁藏」,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經櫥,每間開板門兩扇。上層是佛龕,龕內頂部和腰檐平座遮檐板上的彩繪圖案都是遼代舊作。佛龕柱頭的斗拱極其繁複,共有17種,是目前所知遼代斗拱中最複雜的。西壁當心間窗還有五間天宮樓閣,規格和壁藏相同。束腰華版上刻有30多種幾何透心花紋。這些壁藏是國內僅見的遼代小木作,十分珍貴。殿內佛壇上布列著31尊遼代彩塑像,是遼塑中的精品。大雄寶殿始建於遼,現存大殿為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所建。殿內採用遼金建築常見的減柱法,減少內柱12根,擴大前部空間,以便布列佛像。殿內布滿壁畫,面積之大,在國內罕見。

善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寺內大雄寶殿是遼代遺構,金代重修,其餘都是金代建築,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大雄寶殿坐落在善化寺後部三米高的台基上,斗拱承托外檐,梁枋梁架全部外露。當心間的金柱和老檐柱之間的藻井,由下而上層層疊收,周圍施斗拱四層,形成鑽尖式模型結構,雕制精湛,形制、手法與大殿梁架和斗拱相同,都是遼代原構。大殿正中佛壇塑像五尊以及蓮花寶座上的各種雕塑均為遼代遺物。東西兩側塑24個天神,文武男女各不相同,體形豐偉,塑工尤精,是金代彩塑的上品。三聖殿的結構糅合宋遼建築的特點,檐下左右次間各出60°斜拱,形如花朵怒放,在金代斜拱中是最為宏大壯麗的,殿內採用減柱法,僅用四根巨柱支撐殿頂,空間開闊。這座殿是金初的木構建築的代表作。

除華嚴寺和善化寺外,五台山佛光寺中的文殊殿也是著名的金代建築。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殿內空間面積很大,屋架前後兩槽都使用了橫跨三間的大內額(方柱形大木材),後槽在內額與內額之間用斜材傳遞負荷,構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屋檐下斗拱層層相迭,斜拱寬大,看上去就像怒放的花朵,這是遼金建築的特徵。這座大殿屋架結構特殊,在我國金代以前的古建築中較罕見。殿內佛壇上有文殊菩薩和侍者塑像六尊,裝飾富麗,也是金代原物。

遼寧、河北地區遺存著不少遼金時期的佛塔。最常見的遼塔多為八角13層磚塔,實心,不能攀登。第一級塔身很高,八面都雕有佛龕、寶蓋、飛天等,檐部有磚雕斗拱。這級塔身連塔基的高度幾乎佔全塔的一半。第二級以上才是密檐,塔頂上有寶瓶、剎桿、寶珠等。遼代五京地區遍布這種佛塔,其形制後來又為金代所繼承,從而在中國建塔史上成為風格獨特的遼、金古塔。

遼、金古塔中磚雕藝術水平較高的有遼寧北鎮縣的崇興寺雙塔、遼陽白塔。崇興寺雙塔始建於遼代,經歷代維修,至今保存完好。雙塔以崇興寺為中心,東西對峙,形制相同,高40多米。塔座上雕有斗拱、曲水萬字欄板和仰蓮等,每個角都刻一個力士像,作出負重的樣子。第一級塔身每面下部中央都刻有一個拱形佛龕,中間雕一尊坐佛,龕外兩側各有脅侍一人站立。塔上還有明萬曆時遼東總兵李成梁重修的小石碑。李成梁是明代名將,曾屢次擊退韃靼察哈爾部的侵擾。

遼陽白塔在遼陽市白塔公園內,建於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年),形制與一般遼金古塔相同。唯十二層密檐間有多面銅鏡。第一層雕刻的佛龕、脅侍、飛天都較精緻。至今仍保存著初建時的風貌。

此外河北正定縣的廣惠寺華塔,現存結構形製為金代風格。這座塔造型奇特,第一層塔身八個平面,各在四個正面再加扁六角形亭狀單層套室,套室和塔身各面都有圓拱形洞門。第二層八面每面三間,當中是門,兩邊有假方格窗欞和長方尖形佛龕,下有平座。第三層以上塔身驟然縮小,呈圓錐形,按八面八角的垂線雕有虎、豹、獅、象、龍及佛像等壁塑。塔身各層還雕刻著許多仙人、仙獸,亭台樓閣,構圖複雜,雕工精細。

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到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明清時對石橋又進行過大規模的修葺。橋共11孔,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墩為船形,分水尖上裝著三角鐵柱,可以擊破河水化凍時撞擊橋墩的冰塊,人稱「斬龍劍」。橋上兩側石雕護欄的望柱共281根,柱頭刻大小石獅,千姿百態。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後語:「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形容獅子很多。經文物工作者實地考察,橋上共有大小獅子485個。橋東頭坐的兩隻大石獅,身長1.73米,重三噸,身上爬著的許多小獅子,只有20厘米大小。橋西頭是兩隻石象,用頭頂著最後的石欄杆,造型十分有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代來到中國,曾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古時蘆溝橋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兩岸有很多旅舍驛館,行人清晨起來,天色初曙,尚見疏星曉月,所以「蘆溝曉月」成為一大名勝,並被乾隆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由以上名勝可以看出,遼金時期的建築工藝和科學水平已相當發達。元代統一中國後,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科技進步很快,尤其是天文學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今河南嵩山之南告成鎮,建於元代初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古人用圭表測量日影。圭就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邊立一根垂直於地面的標竿,叫做表。季節不同,表影的長短不同。冬至時表影最長,夏至時表影最短。根據這一變化,古人便可計算一年的時日變化。由於太陽底下的陰影越近邊緣越淡,很難確切地把握影子的終點。元代天文水利學家郭守敬便對舊式圭表作了重大改進,使陰影邊緣清楚,以便準確地測量影長。告成鎮的古觀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揮建造的磚石結構的新式圭表。台身像一隻倒扣的斗,兩邊有磚石所砌的階梯通到台頂。台頂用水磨磚鋪地,北面牆壁正中有一個與地面垂直的表槽。表下端的石圭由36塊青石圭面構成,總長31.19米。石圭上面水平程度極好,方位與當地子午線相合。除了測影計時以外,這裡還有觀星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