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土木工程的奇觀

秦並六國後,定都咸陽,建立大一統王朝。推行共同的文字,發展全國的交通,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秦始皇在築長城、修馳道、通水路以外,還建起了阿房宮,在驪山為自己大造墳墓。因過度徵用民力,秦朝僅15年就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但在它短暫的統治時期,留下了幾項偉大的工程,現已成為馳譽世界的名勝。

這一名稱,雖始於秦朝,但公元前7世紀左右,已出現了長城。戰國時期,各國為互相防禦所修起的長城布滿了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秦統一以後,大部分被拆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將軍帶30萬人北伐匈奴,將黃河之南的土地分為44縣,修築長城。蒙恬利用地形,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北面和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舊長城,連接起來,修成了西起臨洮〔tao桃〕(今甘肅南部洮河邊),東到遼東,綿延萬餘里的長城。這條秦長城,在今天的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是用夯土的辦法築成的。漢武帝時,又建成了2000多里長的河西長城,與秦長城相加,從敦煌到遼東11500多里。武帝以後,昭帝、宣帝繼續築城,最後修起一條西起新疆、東到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二萬里的長城。沿途城堡相連,烽火相望,絲綢之路中有一半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

不過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在明代修建的。為了抵抗北方的韃靼和東北的女真,明朝200多年間幾乎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大規模的施工前後共計達18次之多。明長城全長12700餘里,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重要的地段,都用磚石壘砌。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還修築了好幾重城牆。現存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是北京的八達嶺居庸關。這裡有一座完整的關城,兩側長城的牆基寬約6.5米。牆頂鋪砌三四層城磚,表層再加方磚。外側還用磚砌起兩米高的垛口,每個垛口上部有瞭望口,下有射洞,可射擊敵人。牆面上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由於這裡是京城北邊的重要屏障,工程要求特別嚴格,城牆非常堅固,自古被稱為「天險」。此外,長城兩端的山海關和嘉峪關都號稱「天下第一關」,均為明代創建,至今保持完好,也是重要的名勝。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位於廣西桂林附近興安境內的秦堤靈渠,是秦始皇為開發嶺南所興辦的另一項偉大工程。從公元前223年到前214年,歷時10年,在秦郡監史祿的主持下,鑿成了這條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它全長34公里,主要工程由鏵嘴、分水壩、泄水壩、陡門、秦堤等組成,把江水分入南北渠道,可攔河排洪,調節水位,平衡水量。唐宋以來多次維修並增設閘門。秦堤長約兩公里,是從南渠口到興安城的堤岸,為秦鑿渠時所築。堤上有不少修渠人留下的古迹。沿堤林蔭茂密,環境清幽,是桂林地區最吸引人的名勝之一。

秦人所興修的水利工程,不止靈渠一處。早在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就修築了著名的都江堰。這道堰在今四川灌縣附近。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組成,形成一道長堤,豎卧在江心,把岷江一劈為二。靠趙公山的一側叫外江,主要用於排洪。靠玉壘山一側叫內江,是人工建造的河道,主要用於灌溉。堤壩頂端扁平像魚嘴,是分江的關鍵部分。堤的末端有一座不高的大壩,寬200多米。內江進水量小的時候,此壩可攔水入內江。進水量超過壩面,就把洪水夾帶的泥沙卵石宣洩出去,所以叫做飛沙堰。緊靠飛沙堰左側有一個岩堆,叫做離堆。下有一道峽口,是用人力劈開鑿成的,名寶瓶口,它上接內江,下分四條幹渠,這是李冰所主持的都江堰工程的附屬部分。岷江水就從寶瓶口流出,進入川西平原。都江堰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得到灌溉和通航之利。這一工程一直保存至今,現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玉壘山麓還有一座二王廟,離堆北端還有一座伏龍觀,都是後人所建,以紀念李冰和他兒子二郎治水的功績。

這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據《史記》記載,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時,就在驪山建造自己的墳墓。吞併六國後,又徵發各地罪人70萬繼續修築,歷時36年才完工。墳高50多丈,周圍五里多寬。掘地極深,灌入銅液,墓內用水銀造江河大海,機械轉動,水銀流注。天上的大雁和水中的野鴨用黃金製成。還令工匠特製弓弩,如有人穿墳盜墓,弓弩就會自動放箭。陵園的地面建築原有內城和外城兩重,現已不存。只是陵園中心還保存著一個高40米的夯土陵丘。近年來從始皇陵周圍出土了大量文物,尤其是兵馬俑陪葬坑的發掘,震動了世界。1977年在一號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成了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這個坑面積14620平方米,據測量有兵馬俑6000多件,已出土的武士俑、戰車、輓〔wan晚〕馬等都模擬人和原物塑制,布置隊列按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xiao肖〕騎、伍卒等不同級別,有次序地排列,展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統一六國的強大軍容。出土的武器是精冶的青銅製成,有的表面鍍鉻,銀光閃閃,鋒利如新。另外在陵旁還發現兩組銅車馬和銅俑,雕飾精美。秦俑坑的發現,證明秦代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國內外學者極為重視,譽之為「世界第八奇蹟」。

漢代繼秦之後,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劉邦利用全國反秦的力量,於公元前206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西安市),史稱西漢。公元25年,劉秀中興,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西漢文帝和景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與民休息,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史稱「文景之治」。漢武帝時地域遼闊,國力強盛,開通了與西方進行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全國出現了十幾個著名的商業城市,長安地區最為富饒。皇帝所住的未央宮、長樂宮壯麗巍峨。城外還有建章宮、上林苑等規模宏偉的宮苑,並開鑿了我國公元前最大的人工湖泊昆明池。長安城的面積是當時羅馬都城的四倍,今存遺址已成為西安市重要的古迹之一。

漢與秦一樣,屢遭北方強族匈奴的侵犯。這段與匈奴反覆不斷交戰、和親的歷史也留下了不少遺迹,最著名的是霍去病墓和王昭君墓。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大將軍,曾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公元前114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非常痛惜,特意在自己的陵墓附近為他建墓,墓的外形做成祁連山的形狀,以紀念他打出祁連山的功績。墓前的14件大型圓雕是漢代石雕中的傑作,每件都用整塊石料稍加雕琢而成,總的傾向比較抽象,刀法洗鍊,風格淳樸幽默,其中最有名的是「馬踏匈奴」,馬的右前蹄下踩著一個人,大約是象徵霍去病徵服匈奴的戰功。這些石雕在對整體藝術效果的追求中透出雄渾沉厚的力量,典型地反映了西漢極盛時代的氣魄和自信心。

在內蒙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的沖積平原上。王昭君名嬙〔qiang 強〕,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人。漢元帝時入宮。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 蟬〕於入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到匈奴,不久為呼韓邪生了個兒子。呼韓邪死後,又按匈奴習俗,嫁給呼韓邪原來的妻子所生的長子,生了兩個女兒。據史書記載,昭君在宮裡幾年,一直見不到皇帝。在辭別漢宮的宴會上,元帝才發現她光艷照人,想要挽留,又不能失信於匈奴,只好任她遠嫁而去。這段故事引起後代許多文人的猜測。南朝文人吳均在《西京雜記》里說,元帝因為後宮宮女太多,不能一一面見,就讓畫工把她們畫下來,按圖召見。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工,畫工就故意把她畫丑,所以元帝沒有見到她。後來又有人說,昭君出塞後十分想念漢朝,走到黑水,便投河而死。這些說法常見於後世有關昭君的詩文和戲劇中,流傳極廣,以致人們對歷史上的王昭君反而不理解了。昭君墓遠看青色朦朧,據說塞外草白,獨有昭君墓草青,所以歷代相傳,稱為「青冢」。今存昭君墓上依然是草色青青,樹木蔥鬱。墓前有董必武《謁昭君墓》詩碑,其中「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二句,公正地評價了她為民族團結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兩漢經濟的繁榮造成了貴族生活奢侈豪華的風氣,他們不但活著要盡情享受,死後還要把金銀財寶帶到地下去享用。所以從漢代墓葬中發掘出來的殉葬品都很豐厚貴重,墓室的雕刻藝術也很有價值。1968年,河北滿城縣西南陵山主峰東坡上,發現了兩座西漢墓,墓主人是漢景帝的庶子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wan 晚〕。兩墓都是鑿山為陵,布局仿照宮殿,墓室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有完善的排水系統。隨葬品計有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等各類器物,以及絲織品、銀鳥篆壺和醫用金針等一萬多件,其中有些工藝品如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極為精美。墓主人的葬服是由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金縷玉衣」。劉勝的玉衣用玉片2498塊,竇綰的玉衣用玉片2165塊。竇綰棺材內壁還鑲嵌玉板192塊,都是國內首次重大發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