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秦文化哲人的故里

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後來商湯滅夏,傳到17代後被周消滅。夏商周三朝的統治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已脫離石器時代,在農業和手工業的基礎上創造了發達的青銅器文化,文字也從象形的甲骨文進化到規則的大篆體。建築和天文曆法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現河南安陽市南的殷墟,就是商朝的故都。這裡曾發現宮殿的遺迹、殷商王族的陵墓,還發掘出10多萬片甲骨刻辭,大量青銅器和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其中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飾有夔〔kui奎〕龍紋和饕餮〔taotie掏帖〕紋,重達875公斤,是世界罕見的重器。陝西長安縣南的豐鎬遺址,原是西周的故都,周文王的豐京和周武王所定的鎬京隔灃河相對。這裡也發掘出許多墓葬、車馬坑、房屋遺址和青銅器。這兩處都已受到國家重點保護,並建有陳列室,展覽大量文物。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放棄鎬京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分裂出來的諸侯國有140多個,不再服從周王室的統治,這就是春秋時代。經過各國劇烈的兼并戰爭,到公元前476年,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標誌,進入了以七強為主的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大變動的到來,各種思想極為活躍,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屈原,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文化名人。其中孔子、孟子、屈原的故里和葬地都已成為重要的名勝。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開創了儒家學派,刪訂了魯國官修的編年史《春秋》,整理了收有西周到春秋中葉詩歌的總集《詩經》。他當過魯國的司寇,又曾周遊列國,到處宣傳恢複周代的禮樂制度,但沒有人採用他的主張。孔子畢生致力於教育,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的言行主要保存在《論語》中,這部書後來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孔子死後,魯哀公把他在曲阜的故居當作廟宇,收藏他的衣冠、琴、車和書,下令每年祭祀。後來漢高祖劉邦親自到魯國祭祀孔子,此後帝王親祭孔子的儀式便一直延續到清代。

曲阜孔廟歷代重修擴建計有70多次,目前所見到的殿宇規模是在清代雍正帝的親自指授督修下建成的。 面積為327畝多,南北全長1120米,前後九進院落。其中有5座大殿、53座門坊、13座碑亭及其他祠、壇、閣、堂等,布局嚴謹,金碧輝煌,宛如帝王宮殿。

和全國所有的孔廟一樣,曲阜孔廟的正殿稱為「大成殿」,因孟子曾稱讚孔子是「集大成」者,意思是他集中了前人全部的文化成就。廟裡的杏壇是著名的一景,據《莊子·漁父篇》說,這裡是孔子講學休息的地方。東路的孔子故宅內,有一座詩禮堂。據《論語》說,孔子曾教導他的兒子孔鯉學習詩和禮,所以孔子的後裔在此建堂表示不忘祖訓。詩禮堂後面還有一塊魯壁,也很出名,據《漢書·藝文志》載,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在牆壁里發現了一批儒家經籍,是孔子的九代孫孔鮒〔fu附〕 (有的說是孔騰)在秦始皇焚書時藏在裡邊的。後人為紀念他保存經典著作的功績,便造了魯壁。不過清代不少學者對這件事很懷疑。

孔廟中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碑林內存有兩漢以來歷代碑碣2000多塊,與西安的碑林、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及台灣的高雄市南門碑林,合稱中國四大碑林。其中價值最高的是漢魏六朝碑林,收藏著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等漢代隸書名碑,以及孔羨碑、張猛龍碑等魏晉南北朝時的隸書楷書名碑。大成殿四周迴廊的28根雕龍石柱,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的原物,藝術水平之高,在全國龍柱中可稱第一 。

孔廟東側的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府第。孔子死後子孫都住在故宅。到北宋第46代孫孔宗願被奉為衍聖公,至56代孫孔希學才奉旨另建府第,成為獨立的衍聖公府。曲阜城北還有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內有10多萬座墳墓,都是孔子的子孫,直系子孫已葬到76代,2000多年來從無間斷。作為一個家族墓地,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亞聖就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孟子。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成為孔子以後最大的一位儒學大師,對當時和後世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歷來孔、孟並提,以孔子為聖人,以孟子為亞聖。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魯國鄒人。向孔子的孫子孔伋(即子思)學習。曾遊說梁惠王和齊宣王,都未得到重用。晚年著書授徒,有《孟子》七篇,充分發揮了孔子關於仁義的思想。死後葬在故鄉。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任兗州知州時,在山東鄒縣東北的四基山西麓發現了孟子的墓,並在這裡建廟祭祀。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朝廷又賜錢30萬,增修墓廟,購置祭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將孟廟遷到鄒縣城的南關。元代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以後不斷增修擴建孟廟和孟子墓。現存建築是清康熙年地震後重建的。有大殿七間,院落五進,佔地60多畝。廟內有碑碣石刻350多塊,著名的碑刻有元代仿刻的秦李斯嶧山碑,唐歐陽詢的《蘇玉華墓志銘》等。廟裡古樹蒼鬱。墓田也在康熙時發展到佔地近6000畝,稱「孟林」。有享殿五間,殿後是孟子墓。孟廟旁還有孟府,也稱亞聖府。大約在宋宣和年遷廟以後修建,到明代形成相當大的規模,現尚存四進院落,116間殿堂。

孟子出生在山東曲阜城南的鳧〔fu扶〕村,因此村裡有孟子故里、孟母井、孟母林等古迹。孟母教子的故事,千古傳為美談。如「孟母三遷」,說孟子一家原先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學送葬的人挖坑掘土,孟母便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學著商販叫賣取樂,孟母再次搬家,在學宮附近居住。這裡聚集著許多知書達禮的士人,孟子受環境影響,也整天在家讀書習禮。孟母選擇了適宜教子的良好環境,對孟子一生的發展極其重要。另外還有一個「斷機勸學」的故事。說孟子小時候學習不用功,有一天從學堂回來,孟母問他的功課,孟子說:還是不好也不壞。孟母便生氣地剪斷織布機上的布,對孟子說: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學習不經常努力,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從此孟子便刻苦攻讀。為紀念孟母,孟廟裡建有「孟母斷機處」碑。鳧村孟母葬地馬鞍山麓有孟母林,林地達萬餘畝。林中有享殿和孟母冢。

如果說孔、孟是春秋時代中原文化的集大成者,那麼屈原則是戰國時期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楚國在東周時已由一個荒遠落後的小國發展成擁地5000里的強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楚懷王曾聯合五國攻秦,並擔任縱約長。楚國在與中原各族的長期交戰中,形成了在巫文化中滲入中原文化的楚文化。屈原所創作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詩篇,充滿追求崇高理想的熱情,代表著楚文化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不朽典範。

屈原(約公元前335—前296年?),名平,是楚國的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官左徒,曾為懷王草擬楚國憲令,因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聯齊抗秦,受到貴族政治集團的讒害,被懷王疏遠。後雖曾被召回,任三閭大夫,但楚頃襄王即位時又遭放逐。當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羅江時,便投水而死,時間大約在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後來被定為端午節。屈原在湖北湖南留下的遺迹很多。

屈原的家鄉湖北秭〔zi子〕歸縣樂平里香爐坪,傳說是屈原舊宅所在。這裡還有他少年時用過的「讀書洞」和「照面井」。 屈原在流放中經過的鄂渚〔zhu主〕,就在今武昌 一帶。現東湖聽濤區為紀念屈原建了行吟閣、桔頌亭、滄浪亭和紀念館。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也有屈子祠和屈原墓。墓共12座,傳說屈原投江後屍體逆流而上,被魚鱉吃掉半邊頭目,他的姐姐女媭〔xu須〕用黃金鑲鑄安葬,築12疑冢,以防盜墓。這些傳聞當然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人民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熱愛和永久的懷念。

屈原在他的詩篇《哀郢》中,對楚國的郢都表示了深切的懷念。郢都在今江陵城北五公里,紀山之南,其故城遺址又稱為紀郢。自從楚文王於公元前689年在郢建都後,有20代楚君在此守都,歷時400多年。這裡是當時南方最繁華的都會。從遺址的發掘可以看出,楚國在城建、冶煉、竹木陶器的製作及音樂美術等方面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郢都故城現在還遺留著土築的城牆、城門垛,城內宮殿建築台基、古井、制陶窯址等。城門共七座。另外還有兩座水門,這是城內四條古河道的出口處,一在南垣,一在北垣。南垣的水門遺址是一座木構建築,由四排直立木柱組成三個門道,每排10根木柱。門道長約11米,寬約三米,可供船隻通行。木柱上有橋樑或其他附屬建築。可見當時的供水系統已較完善。

郢城外的八嶺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