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崇敬的紀念節日

我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誕生過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帶領群眾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不少人為民族利益獻出了可貴的生命。也有的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雖然已很難從史籍上進行查證,但是他們長期活在廣大人民的心中,千百年來在群眾的口頭上傳誦。這些英雄有的是上層人物,有的是普通百姓,但都有著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長期感染著人們,人們通過各種形式懷念他們,天長日久便傳留成一種節日。有些節日則是由民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遷徙等為人們追憶的重大事件演化而來的。各種各樣的紀念節日,匯入了各種儀式或歌舞活動,成為民族節日的一部分。這種節日既是一個民族的群眾性的傳統日子,又是各民族回顧歷史,尊崇先人,弘揚古代英雄的無畏精神的日子。紀念節日是各民族的重要遺產。

流傳在彝、白、納西、傈僳等民族的著名火把節,就是一個有許多動人傳說的紀念節日。除貴州彝族在農曆六月初三或初六過節外,其他幾族都是從六月二十四日前後開始,過三到七天。

據白族民間傳說,唐代有一個名叫郭世忠的副將,他殺死了大理酋長曼阿娜,又想霸佔其妻阿南。阿南被逼無奈,只好假意答應,但要先祭亡夫,再嫁給郭世忠。阿南在祭奠先夫亡靈後,卻點燃靈堂,跳進了熊熊烈火。後人欽佩阿南的忠貞,所以每逢她的忌日六月二十四日,便點燃火把,游村串寨。後來相延成習,形成節日。因為火把在田野中形似萬點星光,很像星回大地,故又稱「星回節」。另一個傳說是說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今巍山)王有吞併其他五詔的野心,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1738年)六月二十四日,蒙舍詔王用含油脂的松木,建成一座松明樓,邀五詔首領共飲。鄧賧〔dan膽〕詔(今洱源,鄧川一帶)王知其陰謀,但又不敢不往。其夫人命人鑄了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腕上。這夜,松明樓果然起了大火,五位詔王遭火焚。五位詔王夫人前來尋夫,只有鄧賧詔王夫人從鐵鐲上認出了丈夫的遺骸。回到家鄉後,她起兵反抗,經三個月奮鬥,兵盡糧絕,夫人絕食而死。此後,人們每逢六月二十四日便要扎一個松明樓式大火把,以示紀念。

四川涼山彝族傳說,過去天上有個凶神斯熱阿比,常到人間搜刮錢財。彝家英雄阿提拉巴挺身而出,與凶神鬥了九天九夜,終於殺死凶神。天王聞訊後,放天蟲下界,為凶神復仇,想毀掉彝家的莊稼。那時正值彝歷虎月,涼山的蕎子開花,洋芋結果,玉米秀穗,大量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農作物將要失收。於是彝家人想出了「舉火把,燒天蟲」的辦法,終於保住了莊稼。但剩餘的天蟲鑽入地下,來年虎月又出來破壞,因此彝家又點起火把驅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節。

雲南省路南彝族傳說,古代有個魔王殘酷欺壓百姓,大家起而反抗,在羊的雙角和後腿上捆綁火把,驅趕羊群攻進魔王堡壘,打倒了魔王。所以從那以後,每逢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耍動火把,慶祝這一勝利。

在滇西北的納西族中,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天帝曾長久關閉天門,不知人間情況。有一次下令打開天門,發現下界青山綠水,花鳥爭芳,作物遍野,笑聲朗朗,不覺十分忌妒。於是便下令火神放火將人間燒光。火神下凡,見到如此美好的人間,不忍下手,回天謊報情況,說已燒盡焚完。不久天帝又親臨天門觀看,發現人間美好如故,大怒之下將火神斬首。火神的血落在人間,化成小孩,逢人便說,天帝將在六月二十四日派天將下凡燒毀人間,使這個信息傳遍各地。到了那一天,大家在門前豎起大火把,手中舞動小火把,天帝從天上遙望,見人間一片火海,才高興地關上天門。從此,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三天,都要舉行火把節,以逃避厄運。

同是火把節,有的是為了讚頌阿南夫人的忠貞;有的是紀念鄧賧詔王夫人的為夫復仇的勇敢;也有的是紀念與凶神惡煞的鬥爭。這些天上的帝王,忌妒人間的美好,放天蟲,派火神,竭力進行破壞,正是世上那些官吏、皇帝殘害百姓的反映。由此可知,火把節是一個追求幸福,保護自己權利,崇尚堅貞不屈精神的紀念節日。

有的學者認為火把節是古代祭火及祈求平安、豐收習俗的遺留。居住在滇中、滇西的彝族在節日前,不僅各家要用高約三米多的松木製成火把,而且全村還要合力在廣場上建一高十餘米,二三人合抱的大火把,在節日夜晚點燃。人們持小火把到田邊地角照燎,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粉使之騰起一陣陣焰火,以示驅走魔鬼和邪惡,叫作「送祟」。後來又發展成趁人不注意時,用松香粉潑向對方,形成一股四濺火花的「潑火」活動,變為與「潑水」相類似的別有情趣的節日項目。照燎田頭的火把,有的插在田埂上或豎立在自家門前,也有的放在大火把的周圍。除點燃火把外,還有歌舞、摔交、鬥牛等活動。

在四川涼山的彝族中,原定彝歷「虎月」中下旬過火把節,現已確定在公曆7月20至22日舉行。第一天各村都要殺牛,砍成大小均勻的肉塊煮食,叫作「吃砣砣肉」。第二、三天為節日高潮,村民們身穿新衣,聚集坪壩唱歌、斗羊、跳舞、摔交、跑馬等。傍晚時,高舉火把列隊在村堡及田地間轉悠,形似條條火龍,在曠野上遊盪。

雲南省彌勒縣彝族支系阿細人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舉行。它的節日起源傳說與以上的不同。據說過去居住在金沙江邊的彝族人曾被洱海的一個奴隸主搶去當奴隸,被強迫在那裡修建高塔,生活痛苦不堪。後來奴隸們在一個名叫阿真的青年帶領下,奮起反抗,在黑夜裡施巧計殺死了奴隸主,並救出了其他奴隸。天亮以後,他們聚集在洱海邊上,吹竹笛,彈三弦,盡情歌舞,那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以後當地各村寨的彝族,每逢此日都殺豬宰牛紀念勝利。又因那次鬥爭中,火把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在二十五日晚上又舉行火把遊行。年深月久,他們把這兩天的活動,訂為「火把節」。現在節日第一天,遠近的男女老幼都要聚到摔交場上,觀看男青年的摔交比賽和女青年的「跳月」舞蹈。他們隨著音樂節拍,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同時還拍手和原地跳轉。次日晚上,姑娘和小伙都手持火把,排成兩條火龍,分別從不同方向游到「公房」門前的廣場,在那裡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老年人則點燃火把在屋裡轉悠,以示驅除隱藏在家內的惡魔。

白族地區則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過節。各村在中央廣場上扎幾棵火把,上插「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清潔平安」的小旗,頂插翠竹,上掛海棠、山裡紅等鮮花。夜晚點燃大小火把,燎照屋角、田邊、果園、菜地,也撒以松香粉,使之爆出彩色火花,過一個喜慶、迷幻的節日良宵。

在納西族中,火把節是僅次於新年的一個重要節日。第一天,青年男女盛裝到野外對歌談情,採集野花。成年人在家製作火把。傍晚時各家門前點燃火把,全村火光熊熊,別具異彩。次日,互走親戚,青年們會餐野外。入夜,火把更亮,有的村在田間點上大火把,祈願年年豐收。第三天,人們聚集在最高的火把下,歡歌起舞,通宵達旦,形成一個有傳統特色的營火晚會。

雲南德宏一帶的阿昌族也在農曆六月下旬舉行火把節。據說燒火把是為了驅逐疾病災難,祈求人畜興旺。在節日前夕,各家各戶都要預先製做松木火把,然後到節日那天,家家戶戶在吃過橋米線、夜幕降臨之際,點燃火把,先在室內轉圈,並燒掉蜘蛛網等不潔之物,以示驅邪滅病。然後大家手持火把在廣場或山野上聚集,再繞著山坡、村寨、田地漫遊,趕走害蟲,確保豐收。男女青年還在廣場上圍著火堆,轉圈歌舞。跳舞時,由一個擅長歌舞的人帶頭,唱一句,舞一步,在後面的人則雙手叉腰,跟著前進,邊走邊唱。旁邊的人,也吶喊助威,歡笑起鬨,熱鬧異常。暗夜之中,火把的點點火光,在村寨近旁,田野廣場,四處舞動,加上歌聲笑語,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田園風情交響樂。

居住在瀾滄江拉祜族自治區縣的拉祜族有「打虎民族」之稱。他們傳說火把節是為了紀念與天神厄莎鬥爭而不幸犧牲的英雄扎努扎別。也有說這一天是一位善人與專吃人眼的魔鬼進行鬥爭而獲勝的日子。在節日夜晚,還要由老人舉行叫人魂、谷魂、畜魂的儀式。從祖先居住的北方開始,沿遷徙路線,叫到瀾滄江邊的田地、家裡。並一手持長刀,一手舉火把,在屋內走動驅鬼。除彝語系各民族外,佤、普米等民族也有過火把節的習慣。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將青杠樹看作自己的祖樹。其原因據說是這裡的仡佬族祖先在從貴州安順一帶遷徙過來時,得到當地人的熱情歡迎,但自己的祖先牌位不能與別人的放在一起,所以只好在青杠樹榦上鑿一個洞,將祖公祖婆的靈位在樹洞內安放。從此,他們就以青杠樹為祖樹,寄託自己的懷念之情,進行祭拜。另有一種說法是,仡佬族祖先來隆林開荒時,生活十分艱苦。人們白天勞作,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