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豐收的生產節日

我國的少數民族,除了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以外,還有從事狩獵採集和漁業生產的民族。因此他們的有些節日,常常與生產從業有著密切關係:不是祈求免除獸害蟲災,防止水澇乾旱,滅病保畜,就是祝願或慶賀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或漁獵豐收等等。這些與勞動生產有著密切關係的節日,表達了各族人民的願望和嚮往,是他們歡慶勞動豐收或預祝來年更加幸福的傳統日子。其中既有源於神話傳說的,也有源於宗教信仰的,還有一些則是直接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各種各樣的民族生產節日,是豐富多採的民族節日的另一個部分。

我國南方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有著一些與農業生產密切關聯的節日。在農業生產中,擔負主要勞動力的畜力為耕牛,因此不少民族除了在過年時要特別飼餵耕牛以外,很多民族都要單獨另過一個崇敬耕牛的節日,如牛王節、牛魂節、牛生日、洗牛節等等。

廣西龍勝一帶的侗族,在立春以前,就要圍著耕牛忙碌,修牛欄,制燈籠,準備青草,糯米粑和甜酒等。到立春這一天傍晚,前面要用燈籠開道,後面跟著以竹編紙糊的「春牛」,由兩個青年舞動,最後面走著由勞動能手和能歌善說的人扮演的農民夫婦。他們代表全村,舞到每一戶農家,便向主人祝賀「春牛登門,風調雨順」。而主人則燃放鞭炮迎送,並贈給紅糖、粑粑等禮物,用迎春牛的節日拉開春耕生產的序幕。在春牛舞隊走遍各家以後,就在平地舉行歌舞會,不僅演出模仿勞動的舞蹈,而且舉行包括農事知識問答的對歌。到農曆六月初六,貴州榕江、車江地區的侗族還要過一個「洗牛節」,家家牽牛下河,為其洗身,並殺雞鴨為牛祝福,願耕牛清潔平安。據侗族老人傳說,耕牛是牛魔王變的。當初,牛魔王受玉帝委派向人類傳達旨意,誤將「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飽」說成「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還不飽」,結果害得人們忍飢挨餓。於是牛魔王便下到人間,幫助人們苦力耕作,以作為傳達旨意失誤的補償。侗家人為了感謝耕牛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於是便每年過洗牛節。布依族地區也有這個節日。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喂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認為:在古代時,牛生活在天上,過得十分舒適。後來它見到地上人間傈僳族吃苦澀的野果為生,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在一年春天,背著天神,將藏在葫蘆里的五穀種子灑向了人間,使人間開始有了五穀成長,傈僳族擺脫了飢餓的困境。天神因此發怒,把牛驅出天上,來到人間。傈僳族將其養在家中,但牛看到人們耕作勞苦,又主動出來拉動犁耙,幫助種莊稼。天神見人間生活漸漸美好,又放出冰霜、蟲災,進行搗亂、迫害。牛在耕作之餘,為了保證作物成長,又上天與天神論理,不讓各種災害得逞,對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初五日,這裡的傈僳族人民也要過一個「浴牛節」。在這一天,不僅家家要給牛洗澡,並要煮一鍋放鹽的稀飯,用來喂牛。並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向牛祈禱,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災無害,莊稼豐收。

廣西的壯族農家,在新年正月初一日,要讓小孩到河灘邊牽「石牛」回家。認為凡是有洞的石塊,就是「石牛」,可以用牛繩穿著,牽回家中,「養」在牛欄,求得一年中牛隻興旺,免病消災。到了農曆的四月初八,壯族認為是「牛王節」、「牛魂節」或「開秧節」。仫佬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則要在這一天過「牛王節」,用各種形式為耕牛過節。桂西北山區的壯族,認為這一天是牛王誕辰(也有在農曆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過此節的)。他們認為春耕時耕牛受到人的鞭打呵叱而失魂,所以要在春耕後,牛王生日之時,進行慰勞,為之招魂並讓它休息。各家要由家長牽牛繞桌一周,然後喂糯米飯及甜酒,雞蛋湯或綠豆湯等,以竹筒灌喂,再喂糍粑。小孩要在牛角上纏以紅紙,為其祝賀生辰。大人則要打掃修整牛欄。布依族要做「牛王粑」給耕牛吃。仫佬族要以酒、肉、糯米飯祭牛欄,祭畢將糯米飯喂牛。廣西三江、孟江一帶的侗族,要採回一種據說能生津發力的樹葉,用其汁水漚米,蒸成黑色米飯喂牛,為耕牛增強體質。廣西北部山區瑤族也認為四月初八日是「牛頭王生日」,因此到了這天,不僅要讓牛休息,而且要喂牛吃糯米飯、或以烏拉葉、楓樹葉合煮染色製成的黑糯米飯,以酬謝其對人類的貢獻,並祝禱牛的健壯。

土家族在過「牛王節」時,人們盛裝聚集牛王廟,以酒、肉、米粑上供,還要吹嗩吶、放鞭炮、跳擺手舞以娛樂牛王。據說過去土家族刀耕火種,生活艱苦,後來由於牛王下凡,幫助耕作,又與五穀神商議,讓穀物每穗結子九九八十一粒,使人間得以飽食。但卻因此觸怒天帝,貶牛王來到人間,長期耕地,不得食肉和飯,只准吃草,而且還要反芻。但人們卻感謝它,不僅為它修了廟,而且定四月十八日為牛王節,屆時讓它休息,給它披紅挂彩,喂以精良飼料,而且殺豬宰羊,到廟裡祭祀,真誠地表示感謝之情。四川省阿壩自治州的羌族,則在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牛王會」,有的地方要作日、月形的饃饃,掛在牛角上,並放任其自由活動,在附近山坡草地轉悠,充分享受在大自然中休息的樂趣。

仡佬族和黔東南地區苗族的牛王節,是在農曆十月初一,又稱為祭牛節,敬牛節,敬牛王菩薩等。到這一天,不僅停止役使耕牛,還要用最好的飼料喂牛,要在兩個牛角上各掛一個用糯米做的糍粑,並牽它到水塘邊照看影子,使它高興。同時取下牛角上的糍粑喂牛,為牛王祝壽。在海南島黎族地區,也以每年七月或十月間的牛日為牛過節。居住在五指山中心的黎族合畝制 地區,到了這一天,畝頭要在家中敲鑼打鼓,為牛招魂。他們將寶石視為牛魂的象徵和牛群繁殖的福氣,所以畝頭夫婦要在家中用盆洗滌寶石,以求牛的強壯興旺。人們還在牛王節時跳「總乓」舞,祈求作為家庭財富的牛群的發展。

雲南省西北山區的彝族黑話人支系,在每年立冬要過一個「頌牛節」,用以感謝一年來牛的勤勞耕作。到那時,人們用洋芋和蘿蔔分別製作黃牛和水牛的模型,以玉米穗作尾,蕎麥粒或玉米粒作眼,用麥穗尖做角,以蕎麥秸或玉米稈作腿,然後將製成的牛模型放入一個大簸箕內,置於牛神崖前的草坪正中。草坪周圍豎12根松木,上邊掛著有綴著蕎子、燕麥、玉米的紅綢。由一個老歌手帶領,人們牽來掛有紅綢的耕牛,繞著簸箕踏歌而舞,歌頌耕牛的辛勞及精心飼養耕牛和獲得豐收的農家。最後將牛模型和以蕎麥餅、燕麥炒麵、玉米糕與切成段的燕麥秸所混合成的精飼料贈送給上述有突出成績的人家,以獎勵對耕牛的愛護和農業上的成就。獲獎的主人,當場將得到的飼料喂牛,用綵線編成「牛轎」,載著牛模型,歌舞過寨。回到家中以後,將牛模型供於堂屋,作為傳家寶物珍藏,充分顯示了對耕牛的重視。

雲南省的哈尼族在農曆三、四月的犁耙栽插春耕大忙結束以後,要在五月初過「牛納納」(哈尼語,意為「牛歇氣」)節日。就是讓備受辛勞的耕牛在這一天歇歇氣,接受人們對它的敬意。到了這一天,人們採摘紫澤蘭草煮出紫色水汁,用以染糯米飯,並殺一隻公雞,以供神祭祖。祭畢以雞肉、肉湯拌糯米飯喂牛,同時進行祝告,並讓牛上山自由游牧,啃食青草。另一方面,人們於當天清晨用紫水洗臉擦身,表示洗掉春耕中的勞碌疲憊。還要洗凈一套衣服,象徵脫凈從事栽插時放縱唱情歌的山野習氣。就這樣,耕牛和人們都歡樂地度過休息喜慶的一天。對於耕牛的重視和為它過節,是我國南方農業民族的一大特色。

在西藏漢當一帶的藏族中,吃苦耐勞的毛驢是主要的馱運工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那裡的藏族要為驢過節。在秋收、打場、送肥結束後的藏曆十一月間,舉行「娛驢節」,他們要為毛驢卸下籠頭和木鞍,將驢身上打掃乾淨,並在鬃毛或尾上繫上紅色布條,喂飲好茶水和精飼料,任其在村頭田間隨意行走,不作吆喝鞭打,使可愛的毛驢獲得悠閑自在的一天。

農作物播種栽插以後,必須風調雨順,驅獸滅蟲,才能順利成長、獲得豐收。因此,南方農業民族中又有不少關於這方面的節日。廣西東蘭、鳳山縣一帶的壯族,傳說古代有一個壯族姑娘,不僅插得一手好秧,而且能歌善舞,十分聰明美麗,名叫秧妹。後來不幸被土司搶去逼她成親,秧妹堅決不同意,被關在岩洞中。她成天痛哭,眼中血繼以淚,染紅了紅水河。土司無法,只得答應如果她在一天內插完一大塊田的秧,就放她回家。被折磨得十分瘦弱的秧妹奮力插了一天,插到最後一株秧苗時,力不從心,倒在田頭去世。這一天正是農曆四月初四。因此,那裡的壯族人民,每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