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京華一瞥:都城的經濟

無論是統一王朝還是割據政權或邊疆民族政權,在多數情況下,它們的都城既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任何一個都城,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建設,無一不是如此。但都城眾多的人口,並不都是自然增長所致,特別是那些在改朝換代之後建立的新都城,人口的迅速增長往往是移民的結果。因此,要談論都城的經濟,首先要提到都城的人口遷移問題。移民進入都城,有被迫和自願兩種,前者多是政府強制組織的。

對於封建專制政權來說,全國好比一棵大樹,都城是樹的主幹,各地是樹枝,樹枝不能大於樹榦。因此,歷代王朝在建都以後,為了打擊各地豪強,提高都城人口數量和增強都城經濟實力,往往要把全國各地的富戶大族遷到都城居住。秦始皇滅六國,把六國富豪和大族12萬戶遷到都城咸陽。西漢建都長安不久,就遷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又把原齊國和楚國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遷到長安附近的陵縣,同時遷入的還有其他國家的大族,共10餘萬人。隋煬帝定都洛陽,強令各地的富商大賈數萬家遷入洛陽。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後,也強制遷入江南各地富族豪民1.4萬餘戶。為了能夠就地生產武器和統治者生活所需要的日用品,都要通過強制性措施,將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京城。隋初,曾徵集天下工匠至首都,各種行業都有,「纖微之巧,無不畢集」(《隋書·蘇孝慈傳》)。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從南方各省強征工匠10餘萬戶,至元十六年在北方各省又搜刮工匠42萬人,這些工匠相當一部分安置在都城手工業作坊。歷史上這種強制性人口遷徙相當常見,在那些新建立的都城,這種移民甚至已成為都城人口的主體部分。

自願遷入都城的人主要是由於經商、從事手工勞動、在服務性行業就業、讀書、任官等原因而遷入的。都城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不僅易於經商致富,而且擇業機會多,自然要吸引大批依賴工商和文化為生的人。人們曾觀察到,在明代的北京城,當地人只擔任車夫、趕毛驢車的驢卒、挖煤的煤戶等體力勞動者,而從事工商業和在政府機關工作的胥吏,都是外省客民(王士性《廣志繹》卷二)。對於想要進入仕途或施展政治抱負的人,都城無疑是最好的活動天地,因之定居的人為數不少。由於都城文化發達,遷入都城活動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也很多。唐玄宗時,僅隸屬於朝廷所設太常和鼓吹署的音樂演奏家和歌舞表演者,便達數萬人之巨。此外,還有數以千萬計的僧侶、道士,也居住在都城。其中一部分便是自願遷入的。

都城人口中,相當一部分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和富人,因為這裡是帝王和其龍子龍孫龍眷的世界,是官的世界,兵的世界,富豪的世界,其他的人也多是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而賴以謀生。據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統計,北京內外城70.5萬人口中,不事生產的八旗人口和官員、差役、兵勇等共28萬人,佔總人口的40%。無可數計的有權有勢的人聚集都城,過著奢侈的生活,要消耗掉無數的物質財富。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基本特徵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子耕種,婦女紡織,除了鹽和某些鐵制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便沒有其他商品要求了。可以說,廣大農村的商品購買力是很低的。古代商業經營的絕大部分物品,只能由城市居民購買,價格昂貴的生活奢侈品更是只有城市中的權力階層與富人才買得起。因此,在大量的漕糧、賦稅、貢品輸送都城的同時,各地的精美物品也源源不斷流向都城,都城成了全國最大的銷金窩。

古代手工業一般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官營手工業主要是為統治階級的奢侈享樂,為鞏固他們統治的需要而生產的,產品一般不介入商品交換的領域。由於大量的能工巧匠集中於都城,都城是全國最大的手工業中心之一,集中於此的官營手工業規模居全國之最,分工也很細。歷朝設在都城的官府手工業規模都很大,分工很細緻。《唐六典》載少府監和將作監管轄下的工匠有2.5萬人,其中相當部分人分布在都城一帶。長安城中僅供楊貴妃一人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700人,雕刻熔造又有數百人。北宋開封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工匠高達八萬人,僅軍器監轄下的南北作坊匠人就有8000到10000人之多,下分十個作:火藥作、青窯作、猛火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爐作、皮作、麻作和窯子作。南宋都城官營手工業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等所屬的上百個作坊,一二萬名工匠。分工較北宋更細,少府監文思院主要是生產金、銀、犀、玉等工巧之物和金采、繪素等裝飾之物,下面再分為玉作、扇子作、花作、捏塑作、雕作、藤作等眾多的部門。

官府手工業的工匠都是從各地徵集搜羅而來的最優秀的匠人,技藝十分精湛。唐中宗愛女安樂公主有兩條少府監製的毛裙,百鳥的羽毛也織了上去,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反面看又是一種顏色,白天看是一種顏色,夜晚看又是一種顏色,百鳥的形狀都呈現在裙子上。由此可見工匠技藝的高超。

除皇室和一定地位的官員,都城中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取之於私營手工業作坊。由於京城銷售量大,民間工匠雲集。南宋時臨安有12種職業,各業共有1.2萬戶,每戶少者有10餘人,多者三四十人,合計達一二十萬人。私營手工業的生產範圍遍及各個部門,一般以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和文化用品製造較為發達。北宋開封為全國重要的毛筆、制墨、印刷業的中心,食品加工的店鋪遍及全城大街小巷。此外,還有製藥、磨麥、織染、釀酒、煉礬、制茶、迷信用品生產等部門。南宋臨安的私營手工業有各種各樣的作坊和銷售商店。其中,枕冠市專造床上用品和各種帽子,衣絹市專造衣服,絲錦市專造絲織品,花果市專造婦女首飾和室內供設的假花。此外,還有珍珠市、玳瑁市、金銀碾玉作、鑽寶作、鋪翠作、裱褙作、磨坊等等各種各樣的作坊。這裡的手工業工匠為了交流經驗提高技藝,還組織起「七寶社」,每年二月初八都在錢塘門外霍山行祠廟會上集會。

此外,都城中還有大量流動的個體手工業者。他們多從事修理加工等較小的行業,如修鞋補帽、洗氈淘井等。南宋臨安的個體工匠行當極多,包括剪花、糊刷、做籃、穿珠,做香袋、風箏,做煙火、泥人、面具等等,每一行業都有幾十人。

都城是全國商品消費能力最強的地區,順應這一需要,它也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商業相當發達。唐長安的東市和西市為商品薈萃集中之處。從價值連城的西域珍寶到日用雜物,無所不有。東市有220行,分別出售某類商品。據來唐的日本僧人圓仁記載:會昌三年(公元843年)6月27日「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餘家,官私貨物、金銀絹葯等總燒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可見商店和貨物之多。西市有衣肆、墳典肆、藥材肆、波斯邸、絹行、秤行、帛行、麩行、寄附鋪等各種行業,商業活動比東市要繁盛。東西兩市的店肆應不下萬家,從商人員至少數萬人。

唐宋之際,都城的商品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各種行業的商人聯合組成「行」和「市」,使得長安沿河近橋或城門口的內外,出現許多新的經營日用品的「行」或「市」,逐漸形成以「行」或「市」為中心的街市。同時,酒樓和茶坊也獲得發展,逐漸形成以二者為中心的街市。於是,新的行市和街市取代了舊有的封閉式的東市和西市。隨著舊「市」的瓦解和街市的興起和發展,居民區與商業區交叉存在,逐漸連成一片。到了五代後周時期,開封城取消封閉式的坊牆,城市商業活動不受市界、坊界和時間的限制,更加繁榮。

北宋時,進入開封的外地商品,主要是糧食、布帛、煤炭等生活資料,奢侈品已退居次要地位,它不只是為城中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服務,而主要是為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服務了。此外,一部分外地商品經此再轉運北方、西北和浙江、江西等地。數不清的大小商店鱗次櫛比地排列在開封城內的大街小巷上,幾乎整個城市的街道都有商業活動。飲食業最為繁盛,不僅有各種地方性的食店,如北食店、南食店、川飯店,而且設有各種分門別類的飲食店。酒樓星羅棋布,小吃攤比比皆是。當時最大的酒樓名白礬樓,在裡面喝酒的常有上千人。時人賦詩說:「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礬)樓。」(劉子軍《屏山集》卷一八《汴京紀事》)由於飲食網點多,服務周到,以致相當一部分百姓往往只於食店買飲食吃,而不是自己燒飯菜。唐代長安只有「市」上有書肆,而北宋不僅相國寺集市上有專售書籍古玩的場所,在相國寺的東門大街也設有許多書鋪,書店業也成立行市,稱「文字行」。

商業活動除了白天進行,還有夜市和早市。夜市從入夜開始,至三更盡或四更鼓罷結束,但最熱鬧的地方和中秋節之夜,則通宵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