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首都之外的都城——陪都

在中國古代史書中,常常見到「陪都」兩字。所謂陪都,指的是在首都之外另立的都城。有時候,陪都又稱為行都、留都、別都。行都含有必要時朝廷前往暫駐之意,留都一般是在遷都之後對舊都的稱呼,別都則是指首都之外的另一都城。陪都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並非全國政治中心。不過,歷朝設立陪都,都有自己政治上的用意,也不都是虛設。

最早的陪都,要算西周初年設立的洛邑了。周武王滅商後,曾為如何安定東方而憂心忡忡。因為商朝滅亡以後,商貴族不甘心失敗,發生過多次叛亂,而西周的首都豐鎬偏在關中,離商人的主要分布區域尚有千餘里之遙,有鞭長莫及之憾。後來,周公旦看中「居天下之中」便於控制東方的洛邑,將其建為陪都成周,始解去心頭之患。成周建成後,周朝將商貴族集中到這裡,並駐紮重兵監視商貴族,周成王自己也經常到這裡居住。這一陪都的設置,對維護國家統一,徵收各地貢賦具有重大意義。此後,一些王朝模仿西周的兩京制,在首都之外另設陪都。陪都數目也不斷增多,由兩京制發展為三京制、四京制,最多達五六京制。

戰國時燕國都城在薊城,為了便於向南擴張,在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置下都。

東漢定都洛陽,稱東京,以西漢的都城長安為西京。東漢皇帝姓劉,他們認為自己是西漢皇族劉氏的後代,常常到西京長安來祭祖和祭陵。由於開國皇帝劉秀是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東漢又以南陽為南都。

三國曹魏仍以洛陽為首都。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於譙〔qiao喬〕(今安徽亳州市)是魏國奠基人曹操的故鄉,鄴城是曹操在東漢末封魏王的地方,許昌為東漢末代皇帝獻帝的都城,長安是西漢的舊都,同時升為陪都,與洛陽合稱五都。

三國時,南方的吳國也有陪都。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吳國將都城從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遷回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即以武昌為行都,倚為長江上游的軍事重鎮。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平城被稱為北京,但不是正式的建制。

北魏大將高歡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扶持北魏部分皇室成員北上建立東魏王朝,定都於鄴,稱上都,又以晉陽為下都。北齊代東魏而興,都城之制一同東魏,仍以晉陽為陪都。

隋朝定都大興城,煬帝時遷都洛陽,稱洛陽為東京,又稱東都,以舊都為西京。

唐朝定都長安,但仍很重視洛陽。太宗李世民在洛陽修建宮殿,高宗於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定洛陽為東都。女皇帝武則天因太原(今屬山西)附近為她家鄉,置為北都,後廢。但太原是唐高祖起兵的根據地,不久又被置為北都。玄宗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玄宗以後幾度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西南蒲州鎮)為中都。安史之亂後,玄宗逃至蜀郡(今四川成都市)避難,肅宗到過鳳翔(今陝西鳳翔縣)。因此,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分別作為陪都,而稱長安為中京。上元初,由於荊州(今湖北江陵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置為南都。不久,重新確定陪都,以洛陽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加上稱為上都的首都長安,合稱五都。

唐代渤海國也實行五京制。在首都上京龍泉府之外,另立四京:中京顯德府(今吉林敦化市西南),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興市),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市西南),西京鴨淥府(今朝鮮境內鴨綠江東南岸)。

五代第一個王朝後梁以開封為首都,稱東都開封府;以洛陽為陪都,稱西都洛陽府。

五代第二個政權後唐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卻很重視陪都的設置,並常常隨著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公元923年4月,庄宗李存勗〔xu敘〕在魏州(在今河北大名縣北)開國稱帝,以魏州為首都,稱興唐府,建為東京;另設兩個陪都,以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西京,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建北都。同年11月,滅後梁,都城遷到洛陽,稱洛京,另以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市)和太原府為陪都,分別稱為西都和北京。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又改洛京為東都,而以興唐府為陪都稱鄴都。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鄴都重新改為魏州,不再是陪都。

石敬塘借契丹力量統一中原,建立五代第三個王朝後晉,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首都,稱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陪都,稱西京,又一度復設鄴都。

後漢繼後晉而立,都城建制一如後晉,分別設東京、西京和鄴都。北周仍定都開封,稱東京,也以洛陽為西京。

北宋仍以開封為都城,稱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到了北宋的第三個皇帝真宗時,由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為開國皇帝太祖登基前鎮守之地,建為南京。第四個皇帝仁宗由於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境)為真宗親徵到過的地方,又建為北京,與東、西、南三京合稱四京。

高宗南渡,建立南宋,稱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市)為行在所,即暫時居住的地方,仍尊開封為首都。實際上,朝廷不過藉此表示不忘恢複中原的意思,開封一直在金朝佔領下,南宋朝廷始終沒有回到北方,臨安府名為行都,實為首都。此外,由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與抗金前線淮南不過一江之隔,並且高宗也曾在此駐留過,南宋又以建康為行都。

遼前期以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為首都。由於上京偏在北部,以幽州(今北京市)為南京,又稱燕京,管理經濟重心所在的燕雲十六州的東部地區;以雲州(今山西大同市)為西京,管理燕雲十六州的西部地區;以遼陽(今遼寧遼陽市)為東京,管理原渤海國遺民。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又建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並以之為首都,以上、南、西、東四京為陪都。

金朝沿襲遼朝舊制,也建五京。最初以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市南)為首都,稱上京,臨潢府為北京,遼陽府為南京,大定府為中京,大同府為西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首都自會寧府遷至今北京市,稱為中都大興府,改南京為東京,廢去臨潢府的北京名號,改中京為北京,又立開封為南京,合為六京。

元朝定都北京,稱為大都,又以舊都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為陪都,並稱兩都。由於上都位居高原,盛夏時天氣比大都城涼爽,元代皇帝差不多每年都率文武百官來上都避暑消夏。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應天府為南京,設北宋故都開封府為陪都,稱為北京。不久,罷去開封府的北京名號,不再作為陪都,又改稱應天府為京師。洪武二年,又設朱元璋故鄉臨濠府(後改名鳳陽府,今安徽鳳陽縣)為陪都,稱中都。明朝第三個皇帝成祖將都城遷到北平府(今北京市),改為北京。到第六個皇帝英宗時正式將北京改稱為京師,應天府重新改稱南京,作為陪都。

清朝遷都北京,稱之為京師順天府,又以舊都盛京為陪都。

綜上所述,上述城市之所以被選為陪都,主要由於它們是:

——前一王朝的首都。如東漢的西京長安,三國曹魏的許昌。

——皇帝的家鄉或「龍興之地」。東漢的南都南陽、三國曹魏的譙,明代的中都鳳陽府,都是開國皇帝的家鄉。唐的北都太原則是高祖起兵的地方,為「龍興之地」。

——王朝初期的首都。如明代永樂之後的南京,清代的盛京。

——皇帝曾經出征或暫住過的地方。如唐的蜀郡、鳳翔府,北宋的大名府。

——政治狀況有很大不同的地區的中心。如遼的東、南、西等京。

——在政治經濟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地方。如唐朝的東都和東京洛陽。

——軍事重鎮。如燕的下都、三國吳的武昌。

——實際的權力中心,如東魏時的下都晉陽。

就政治職能與地位而言,陪都根本不能與首都相比,在一般情況下,陪都不具有全國行政中心的職能。大多數陪都只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特別是那些因系開國君主的家鄉、「龍興之地」,或因某一位君主的經歷而升為陪都的,一般僅具都城之名,而無全國行政中心之實。東漢、三國等朝以前朝首都為陪都,主要是要體現新王朝繼承前朝的政治合法性,以迎合士大夫階層的正統觀念。渤海、遼、金的每一陪都實際只是每一特定地區的政治中心。

在全國政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陪都,只是少數,以西周的洛邑、東魏的晉陽、唐代的洛陽、遼的南京最為著名。西周以洛邑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軍事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東魏高歡手握重兵,建大丞相府於晉陽,在此發號施令,晉陽成為實際的首都。唐代建洛陽為東都的目的,在於洛陽為全國漕糧中心,是控制東方的要地。唐高宗、武則天曾長期駐在洛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