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中自古帝王都」——統一王朝的都城

公元前221年,一代帝王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以來封建諸侯長期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統一國家,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秦朝滅亡以後,王朝不斷更替,統一時期與分裂時期交相出現,而且分布在周邊地區的非漢民族建立的邊疆區域政權不時與中原王朝並立。這時都城的數目雖不如春秋戰國,但也相當可觀,先後累計不下百數。在眾多的古都中,曾擔任過統一王朝國都的,只有今天的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和南京。它們是古都繁星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五顆光輝燦爛的明星,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還是在古都發展史上的地位,其他古都都只能望其項背。

小說家常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論說天下大勢。其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到1911年辛亥革命將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送入墳墓的長達2132年的悠悠歲月中,中國有1622年是處在統一王朝的統治下。而統一王朝的都城,是全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縮影,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也對都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也只有在統一王朝時期,才能調動全國範圍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設都城。因此,作為統一王朝的國都的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及洛陽、北京和南京,無不是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的都市。

在統一王朝中,除秦、西晉、隋、元等四個王朝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外,西漢、東漢、唐、北宋、明、清六個王朝皆國祚〔zuo作〕長久,分別維持一二百年甚至將近300年。同一個統一王朝的都城,一般很少遷移。而且,由於歷史繼承性,舊王朝滅亡後,新王朝有時會在原址建都。因此,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等五大古都,擔任都城的時間皆十分綿長。西安和北京擔任統一王朝國都的時間都達到500多年,如果連擔任分裂時期的都城都算在內,那還要再加上200多年。可以說,自古至今,沒有不亡的王朝,卻有長期不變的古都。

在五大古都中,西安建都時間最早。這裡所說的古都西安,包括今陝西西安市(明以前稱為長安)、咸陽市及這兩市的郊縣。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年,周人就在這裡立國了,西周都城豐、鎬就在今西安市的西郊。隨後它又是秦、西漢、新莽、隋、唐五個統一王朝的都城,其間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割據政權也在這裡建都,東漢與西晉末年都曾遷都於此。秦統一以後,西安先後作過542年的統一王朝的都城,200餘年的割據政權的都城,占封建時代1/3以上的時間。因此,杜甫有詩說:「秦中自古帝王都。」

西安建都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它坐落在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上。關中平原四周山河環繞,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東面以黃河為阻,猶如一座龐大的天然城堡,易守難攻。同時,又有許多關隘與外界相通,特別是東面經過崤、函山地間有一條東西向的孔道,把關中和關東(二者以今陝西、山西間的黃河和河南靈寶市的函谷關及陝西潼關為界)乃至中原聯繫在一起,便於其向東發展。在唐代中葉以前,我國的經濟和文化重心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無疑是控制這一地區最為理想的地方。西安位於平原中部稍東,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平原,流經西安城北,在潼關注入黃河,給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航運之便。因此,西安是關中平原所孕育的一顆明珠。

秦末的一把戰火,將咸陽燒為灰燼。劉邦起家於關中,但其左右大臣都是關東人,皆勸他以洛陽為都。只有謀士張良勸劉邦接受婁敬的建議,定都關中,因為關中沃野千里,形勢險要,可憑著南、西、北三面的地理險阻進行守衛,獨開東面去制服關東諸侯。諸侯安定,通過黃河、渭河向都城運漕糧(古代政府規定運送到都城或其他地點的糧食);關東有變,自黃河、渭河順流而下,也足以運輸軍糧。張良一番話說動了劉邦,決定定都長安。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對長安進行了大規模修建,長安開始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西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的西北郊,周長25公里,面積35平方公里。從平面上看,城市除東西兩面平直,其他三面都凹凸曲折,好像是由南、北二斗組成,因此人們又稱長安城為斗城。城內宮殿巍峨,著名的有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未央宮和長樂宮並立在地勢高亢的龍首原上,為兩組龐大的建築群,漢朝的帝後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大多在此進行。建章宮建於漢武帝時期,整個規模比長樂宮和未央宮都要大,周長15公里,號稱「千門百戶」,據說廣中殿就可容納一萬人,各宮之間都有飛閣復道相連。

西漢長安城大約有40萬人口,居民區被分成160個裡,房屋鱗次櫛比,人口密度很高,市場眾多,除了在橫門附近設九個市進行交易,還有一些固定的交易市場。街道筆直寬闊,有「八街九陌」的說法。通向主要城門的大街大都由三條平行的道路組成,左出右入,中間的一條稱為御道,專供皇帝使用。兩邊盡植榆槐松柏,蔽日成蔭。漢武帝時,還在長安城的西南開挖了一個名叫昆明池的大湖,引附近河水灌注,佔地300多頃,既為長安提供了主要水源,也成為當地的著名風景區。總的說來,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的著名城市,規模可與歐洲的羅馬城媲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階段,國家富足,國力強盛,長安經濟文化繁榮。《漢書·食貨志》說國庫的錢成千上萬,積久不動,穿錢的繩子都爛了。太倉的米一年壓一年,流出倉外,竟至腐爛而不能食。長安市內各種行業十分興盛,街道熱鬧擁擠,人不能轉身,車不能調頭。文化發達,未央宮內有專門收藏國家檔案和圖書的地方,設在長安的全國最高學府——太學學生最多時有3000多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後,長安成了遠達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的起點。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遷都洛陽,長安開始衰落下來。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的部將在城內混戰,使長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西晉永嘉之亂以後,關中一帶戰爭不斷,人口銳減,偌大的長安竟不到100戶人家,還不如當時的一個大村鎮。此後雖然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和北周幾個朝代在這裡定都並屢有修建,但始終沒有恢複昔日長期繁盛的局面。

長安城的再度興盛,要到隋唐之時。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今西安市區所在地創建了新城——大興城,次年遷入。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又修築了外郭,從而奠定了唐代長安城的基礎。

唐代長安城沿襲隋大興城舊制,並經過不斷修建。它不像漢長安城不規則的斗形,而近似規整的正方形。城東西寬九公里,南北長八公里,城內面積84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的2.4倍,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靠北牆中央是宮城,又稱大興宮,是皇帝起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皇城在宮城南面,是朝廷各部門的集中辦公地,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在皇城,分別排列在南垣內的東西兩側。外郭城位於皇城的南面及皇城、宮城的東西兩面,佔全城面積的絕大部分,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整齊而對稱地排列在街道的兩旁。城內宮殿巍峨,金碧輝煌。街道筆直寬闊,李白稱之為「長安大道橫九天」。城市裡到處綠樹成蔭,花果飄香。此外,城東南角的曲江池和城北的皇家苑囿,都是風光秀麗的遊覽區。

唐代是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在長安得到了集中體現。國內外商人在這裡集散,城內出現了專為商人服務的邸店、錢櫃。政府專門設立了平準局和東、西市局管理市場。大商人手中積錢萬千,於是出現了專門以賣穿錢繩為生的人。唐代中期以後(大約是九世紀初),當地還出現跟現在匯票性質差不多的「飛錢」。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都來到這裡。杜甫遺詩1400餘首,其中200餘首創作於長安。二十四史中八部是在這裡問世的。這裡的雕塑、石刻、音樂、舞蹈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長安還是國際性大城市,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聯繫。政府專設鴻臚〔lu盧〕寺、禮賓院管理外事。各國的使臣、學者、僧人、商人都紛紛向這裡匯聚,甚至遷居於此,以至於長安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都染上幾分西域的色彩。來自西域的景教、祆〔xian仙〕教和摩尼教也在這時由波斯傳入長安。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守衛北部邊疆的大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關中和長安陷入戰爭,長安漸趨衰落。唐末,把持朝政的軍閥朱溫強迫長安市民集體東遷洛陽,長安變成了瓦礫堆。五代長安城區甚小,明代始作擴建,改名西安。今日西安舊城,就是那時修建的。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臨伊闕,北倚邙〔mang芒〕山,東西分據虎牢、函谷兩關,是一個山青水秀、物產富饒、易於防守的地方。不過,在隋唐以前,最吸引歷代帝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