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乾綱獨斷 第1326章 話儒

孫傳庭,孫承宗,靖王,汪喬年,傅昌宗,周應秋,秦良玉,外加六部尚書的趙晗,張秉文,張國維,鍾陽生,沈珣,方孔炤總共十三人,外加一些負責記錄的內監,朝報主編等坐在暗角,偏殿倒是坐滿了。

眾人分坐兩邊,安靜的等著。

乾清宮甚少會如此規模的將他們叫到一起,又不是正式的訓話,多半是有些特殊的話要說。

眾人都在思索,近來內閣的動作相當劇烈,波及朝廷的內閣六部不說,地方上的反彈也日漸劇烈,他們猜不透朱栩要說什麼。

這個時候,大皇子朱慈燁一身錦服,表情平靜的從偏殿進來,抬著手,道:「諸位大人,父皇說親諸位大人等一等,他手裡還有一點事情。」

眾人一怔,相護對視一眼,起身道:「遵旨。」

小慈燁「嗯」了聲,禮數周到的還禮,然後在空的兩個位置,孫傳庭左手邊坐下。

這個舉動,讓眾人再次心生一樣,他們本以為這個位置是皇后的,卻沒想到是這位大殿下的。

在座的眾人目光微閃,相繼坐下。

對於這位大殿下,朝野向來議論紛紛,心裡十分警惕。

從以往的朱栩的表現來看,似乎有意立他為太子,但中宮皇后已有嫡子!

知道內情的,面色如常,不知道的,惶惶不安。

孫傳庭倒是平靜,作為內閣「首輔」,他知道的自然更多,面帶微笑向朱慈燁,道:「殿下,聽說近來皇后娘娘身體不適,可大好了?」

朱慈燁側身,道:「勞大人挂念,母后只是偶感風寒,已經好了。」

孫傳庭給朱慈燁倒了杯茶,道:「聽說殿下在進學,近來讀了什麼書?」

朱慈燁恭敬的端著茶杯,道:「在讀大學,有些不甚明了,讀的慢了些。」

大學,已經不是一個七八歲小孩子可以讀的。朱慈燁能讀,說明了他的早慧與聰穎。

在座的眾人暗中對視一下眼神,默不作聲的看著對話的兩人。

孫傳庭微微思忖,道:「大學,確實有些難懂,慢一點也沒事,可有看史?」

朱慈燁眨了眨眼,道:「父皇喜歡漢書,唐史,時常會帶著我看一些,知道一點。」

史書中,最多的就是宮闈之事,多少慘變血案,多少骯髒齷齪。這些慘案,幾本都是發生在父子兄弟之間,最為警醒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

孫傳庭不知道朱栩是喜歡漢唐的強盛,還是有意給著我大殿下看一看歷史的前車之鑒。

他臉上依舊微笑,道:「臣的家裡倒是藏了些書,還有些早年做的筆記,或許能有助於殿下進學,回去之後,我找出來,送給殿下。」

小傢伙眼睛一亮,站起來抬手道:「多謝閣老。」

孫傳庭是進士出身,一身才華自不必說,又是「首輔」,這禮是少不了。

孫傳庭連忙起身,道:「不敢,殿下無需多禮。」

小慈燁「嗯」了聲,坐下,抬頭環顧一圈,落在孫承宗身上,道:「元帥,母后那邊有意賞賜孫家兩個誥命,明天請你進宮商議一番。」

孫傳庭連忙起身,抬手道:「是。」

小傢伙表情平靜的「嗯」了聲,看向靖王,道:「王爺,聽說王妃病了,母妃已經指派太醫,明天會有三名太醫過去會診,王爺切勿憂心。」

靖王看著小慈燁,微楞,繼而起身,道:「謝殿下,謝李娘娘。」

小傢伙似乎覺得靖王是自家人,小臉露出笑容,目光看向汪喬年,道:「汪閣老,聽說大理寺最近斷了不少陳年舊案,朝野一片讚譽,皇上還誇讚閣老『遇事果斷,行為得當』。」

汪喬年站起來,道:「臣愧不敢當。」

小慈燁的目光轉向傅昌宗,道:「舅爺,父皇說近來您受委屈了,京外有一個莊園,過一陣子就送給您。」

傅昌宗對於這些身外之物早就無動於衷,倒是乾清宮透出的這個態度,讓他欣喜,抬手道:「謝皇上,謝殿下。」

小慈燁的目光看向最後的閣老,周應秋,對於這個人,小傢伙不怎麼熟悉,還是依照朱栩教的,道:「周閣老,父皇打算從內帑撥出了五百萬兩,用於工部的道路水道工程,這件事,需要周閣老來負責督導,籌劃。」

大明的土木工程,涉及太廣,牽扯的利益太多,要運作的權力極其複雜。

簡而言之,這是一重大「恩典」!

周應秋表情平靜如常,起身道:「臣遵旨。」

小傢伙嗯了聲,說完,就沒有再看其他人,端坐不動。

但眾人心思各異,這些話顯然是乾清宮教的,大殿下只是傳話,可為什麼,是這位大殿下?

乾清宮對於太子之位,到底抱有怎樣的心思?這位大殿下真的只是煙霧?

一群人心思難定,看著朱慈燁的目光複雜閃爍。

朱慈燁話音落下,朱栩大步而來,笑著道:「諸位大人久等了,曹化淳,上菜吧,都坐坐,無需多禮。」

一群人行禮,隨著朱栩的收勢又紛紛坐下。

朱栩坐下,環顧一圈,笑著道:「等急了吧?來,咱們先吃飯。」

宮女端著菜上來,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諸位大人氣定如常,坐著表情不動。

小傢伙眨了眨眼,好奇的看著桌上的人,他明顯感覺到,氣氛變了。

朱栩拿起筷子,轉向小慈燁,道:「燁兒,給各位大人斟酒,都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不要怠慢。」

小傢伙「嗯」了聲,拿起酒壺,開始挨個倒酒。

每一個人都連忙拿起酒杯,低頭示意恭敬。

朱栩隨便夾了口菜,道:「大家都隨意一些,無需拘束。」

眾人躬身,拿起筷子,跟著吃了一口,便束手等著。

朱栩暗自砸了咂嘴,本來還想溫和一點,敘敘家常,沒想到這些大人們如此都如此警惕,只得先喝了口酒,隨口說幾句,便繞到正題上。

朱栩喝了口湯,擦了擦嘴,道:「近來,反對征討倭國的聲音,日趨增多,你們怎麼看?」

正題來了,但向來能言善辯的大人們,這一次卻緘口不言,卻都皺眉思索。

朱栩的問題不可能這麼簡單,這麼簡單也不會興師動眾將他們都喊來。

張國維看著眾人不說話,率先開口道:「皇上,臣認為,反對的人也有其道理,需要認真對待,不能置之不理,視若罔聞。」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有理。」

張國維眼神喜色一閃,繼續說道:「臣另一方面,是朝廷做得不夠,在征倭之前,應該徵求群臣的意見,若是朝野贊同,就不會由此一遭了。」

張國維這些話,看似有道理,但仔細一琢磨就味道不對,並且,他還是兵部尚書,說的就更值得玩味了。

禮部尚書沈珣開口,道:「臣不贊同張尚書之言,軍國大政,尤其是涉及到戰事,當以『戰勝』為前提,行事密要,豈能大肆宣揚,討論?」

張國維立即就道:「若不能同心協力,如現今朝野兩極,彼此扯力,如何能勝戰?若是同心協力,豈不是更加輕而易舉,於國於民大有益處不是?」

沈珣轉向他,道:「行事不密,敗之根本,張尚書是兵部尚書,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還要我教嗎?」

張國維神色難看,剛要再說,朱栩擺了擺手,道:「好了,咱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次征倭,而是由此引發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孫傳庭側身,道:「還請皇上明示。」

朱栩拿起酒杯,倚靠著椅子,看著一群人,道:「朕縱觀歷史,拋開先秦不說,從漢武帝之後,歷朝歷代,無不是三世而衰,東漢是,盛唐是,宋、元也是。本朝更是,當初太宗皇帝何等雄武,南征北戰,萬邦臣服,甚至揚威海外,天下咸從。但宣宗繼位,國勢迅落,一直與南北全面收縮,更無艦隊下西洋,再到英宗,土木堡一敗,不過短短二十年?何至於此?再往後,我大明就只有抵禦,再無外拓疆土,萬曆以來,更是抵禦之力都失去了,不止朝政敗壞,五軍都護府更是成了擺設,我大明居然找不出一支可戰之兵,需要從各地抽調『民兵』為戰?朕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議一議這個。」

眾人聽著朱栩的話,琢磨其中的味道,猜測著他話背後的深意。

中原王朝,從有史記以來,還真沒有跳過這個規律,幾乎都是三代而衰,民怨漸起,兩三百年便改朝換代。

一群大人們在思索,誰也沒有先開口。

朱栩目光掃過,落在周應秋身上,道:「周閣老,你先說。不要拘束,咱們就當學問討論,不要有負擔。」

御前說話,哪裡有學問討論。

周應秋傾身,道:「皇上,民間有一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放大來講,朝廷也是如此。臣看來,是後世子孫沒有了先輩的銳氣,忘卻了先輩創業的艱辛,迷失在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