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乾綱獨斷 第984章 複雜紛擾

這道奏本出現在司禮監,內閣,迅速被抄錄簡略,送往京東大營方向。

這道奏本的嚴重還不在於這些大人物的聯名,而在於奏本里的內容。

現在內閣以及六部等的諸位大人還在返回的路上,內閣中書就迫不及待的抄錄送過去,可見不一般。

宴席結束,朱栩的鑾駕在京東大營停留了一陣,與張筠啟程回京。

這次大演武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後續的影響力還會慢慢發酵,未來十年,只怕東南半島都會很安靜。

倭國現在陷於島原之亂,即便沒有朱栩的暗中推波助瀾,德川幕府想要解決也要三五年甚至更久,前前後後動用數十萬大軍,消耗的國力不知道多少,根本無力再次入侵朝鮮。

現在大明面對的唯一麻煩,就是察哈爾!

察哈爾現在的總體實力並不強,難以處理在於,他們是游牧民族,茫茫大漠可以隨意來去,若是不能一戰而勝,就會向成祖一樣,五征大漠也未能克盡全功,死後十幾年就出現了土木堡之敗——大明從此一蹶不振!

朱栩必須要勝,徹底解決察哈爾!否則未來十年,大明將沒有足夠的力氣與察哈爾周旋。

從朱栩得到的情報來看,黃太吉雖然在漠西站穩腳跟,得到準噶爾的支持,但還沒有能力反攻回來。準噶爾不止內部紛擾不斷,四周的威脅也到處都是,想要出現歷史上鼎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

所以,三面合圍,是有可能徹底剿滅察哈爾,將漠南劃入大明版圖的!

沒有像來時那麼隆重,乘坐龍攆,而是坐了馬車。馬車裡,朱栩斜躺在張筠的腿上,猶自皺眉思索。

多爾袞與瀋陽方面聯軍五萬,土木堡的滿桂三萬,加上趙率教的三千鐵甲騎兵,兩百門大炮,林林總總也能湊個四萬人,祖大壽的泰寧衛與科爾沁等聯軍,勉強也有四萬,這就是十三萬大軍!

大明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這樣的規模作戰,並且騎兵居多的情況!

朱栩眯著眼,右手有節奏的拍著腿,心裡轉悠個不停。

「尼克魯,應該快回到察哈爾了吧?」朱栩低語。他很好奇,這個時候,林丹汗會怎麼做,靜觀其變還是先發制人,亦或者——議和?

不一會兒,曹化淳從帘子外面說道:「皇上,安達山近來活動比較多,朝廷內外有些人已經被查實受賄,向他出賣了情報。不過影響不大,錦衣衛那邊請示,是否進行清除。」

朱栩面色如常,道:「不用,由著他們,讓錦衣衛盯著。恩……傳旨察哈爾:順平王忠孝有加,衛邊有功,賜蟒服,銀三萬,著即刻進京面聖,領賞。」

外面的曹化淳愣了一會兒,道:「遵旨。」

張筠眨了眨眼,看著朱栩的臉,疑惑道:「皇上……不是要討伐察哈爾嗎?這樣,那個順平王還會來嗎?」

朱栩看著她,伸手摸了摸她的俏臉,道:「開戰總要有借口,這就是個借口。」

張筠極其聰慧,立即明白了,俏臉欣喜的道:「臣妾明白了,皇上肯定順平王不敢來,正好以此借口討伐。」

朱栩笑而不語。目光看向窗外,他倒是希望林丹汗大膽的來,他會毫不猶豫的懸其頭於旗杆之上。

但以他「慣於殺使」的壞名聲,林丹汗應該是百分百不會入京。

可惜。

朱栩心裡暗嘆,嘴角微翹的緩緩閉上眼假寐。

安達山這個時候也在回京的路上,坐在馬車裡,如熱鍋上的螞蟻,焦躁難安。

不得不承認,察哈爾對建奴是有懼意的,哪怕建奴已經今非昔比,可當聽到多爾袞已經率兵北上,安達山還是心驚膽戰,六神無主。

他左右有兩個親衛,其中一個道:「台吉,這件事必須儘快通知大汗。明人也就火炮犀利,可火炮笨重,在大漠難行,我們最大的威脅,還是建奴的騎兵!」

另一個也道:「台吉,建奴騎兵若是再配上火炮,只怕我們不敵。」

安達山看了這兩人一眼,沉著臉沒有說話。

除了有數的那幾個人,沒有誰比他更了解察哈爾的真實情況。由於大明的刻意封鎖,外加不斷的挑撥,察哈爾看似不斷的壯大,實際上真正的戰力並沒有增加多少,能湊個三萬能戰之人已經是極限!若是再剔除傷兵,重患之類,怕是只有兩萬人!

兩萬人,如何應對大明的十多萬聯軍!

安達山這個時候也有些埋怨起林丹汗了,太過急切,不懂得韜光養晦,這麼早就引起大明的忌憚,決心討伐。若是再能穩個三五年,大明國力虛弱,察哈爾恢複過來,此消彼長,何懼大明!

「希望國師有辦法。」

半晌,安達山還是沒有說話,心裡輕嘆了一聲。

安達山這邊憂心忡忡,朝鮮的兩位國主就更是頭疼萬分,難以抉擇。

他們對大明的情況很是了解,從十年前大明就一直在幫助朝鮮,可以說竭盡全力,更不要說早期保衛朝鮮,與倭國的三次大戰,都充分說明大明護佑朝鮮的決心。

可現在大明國內天災連綿,國庫空虛,需要裁軍來節省開支,明朝兵部,內閣的龐大計畫他們也都了解,說到底,他們也怨不得大明這個時候抽身而出。

可事關朝鮮國祚延續,他們不管如何,也不願,更不能放駐紮在平壤的明朝三萬大軍離開。

他們要緊急與國內商討,在大明內閣裁軍計畫確定之前,決定到底該如何做!

他們還在路上,一隻只信鴿就飛向山海關,然後會在一個個驛站轉向朝鮮。

畢自嚴等內閣輔臣比朱栩更早回到京城,回到內閣。

畢自嚴班房,他看著鄭友元遞過來的奏本,神色凝重。

鄭友元看著畢自嚴,面色冷靜,道:「大人,這是手抄本,原本在司禮監。想必皇上很快就會看到簡略,不知道這件事會不會令他震怒。」

畢自嚴沒有說話,靜靜的看著這道奏本。

這道奏本的內容是關於剛剛演武的火器,也就是火炮。奏本上言稱「戰場成敗,在於人心,不在利器。火器之大,過傷天和,非聖人所為」,「一炮飛出,數十人殘肢斷臂,人命如草芥,漫天大火,慘叫而絕,何有德焉?」

洋洋洒洒數千言,大概意思,就是軍器局研製的火炮,威力太大,有傷天和,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請求封禁,永遠不再開啟,使用。

當然,他們也不是這樣說說的,還舉出了幾個列子。

若是這些大炮落在叛軍手裡,或者敵對國家,那大明如何抵擋?若是叛軍,敵人以此攻打京城,皇宮又該如何?

因此,在還沒有流出的時候,請朝廷封禁,燒毀圖紙,緝拿工匠,永絕後患!

畢自嚴看著這道奏本,反反覆復的看了兩遍,臉色也變幻了幾次,始終都沒有張口。

沒多久,孫承宗拿著一樣的手抄本走進來,看著畢自嚴道:「看過了?」

畢自嚴放下奏本,嘆了口氣,道:「六部尚書沒有表態,倒是有幾個侍郎很是贊同,寫了副奏。」

鄭友元給孫承宗搬來凳子,悄然退了出去。

孫承宗也放下奏本,看著畢自嚴,沉吟一聲,罕見的沒有開口說話。

畢自嚴與孫承宗眼神交匯,接著,繼續沉默。

兩人都是讀書人,進士出身,而今都是飽讀詩書,滿腹才華,若非入了官場,定然也是一方大儒,大家。

畢自嚴是徹徹底底的文人,從他內心深處來講,是贊同這道奏本的。大演武展現的火炮威力太過可怕,以往還不覺得,現在卻有些悚然,令他感覺危險,心裡憂慮。

孫承宗雖然是文官,可也帶兵多年,雖然知曉武器的重要,可是今天大演武的火炮,讓他心悸,同時還在擔憂,短短几年已經如此,如果繼續發展下去……

單想一想就不寒而慄!

好半晌,孫承宗開口道:「皇上銳意發展火器,並且認為它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武器。」

畢自嚴抬頭看了眼孫承宗,神色平靜,沒有言語。他明白孫承宗的意思,所以才沒有說話。

儒家以「仁德」治天下,凡不合「仁德」二字便極力排斥,斥之為「邪端」,非「正道」,隨之趕盡殺絕。

但眼下的情況是,當今這位皇帝陛下,對「奇技淫巧」異常熱衷,他們根本無力反對,甚至簡單的制約都不行。尤其是在一些軍國大事上,由於他的觀點,想法往往能在後面得到印證是對的,他們就更沒底氣。

要知道,當今這位——從未錯過!

一次都沒有!

面對如此目光如炬,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這些臣子是相當的不容易。

畢自嚴與孫承宗等人內心時常也感到慶幸,雖然當今這位強勢無匹,半點聲音聽不進去,可到底不是太祖,成祖,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大開殺戒,至少對他們這些身邊的近臣該有的禮數從未缺過。

又好半晌過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