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股市漲跌誰做主

今天中國之所以發生故事泡沫、樓市泡沫、通貨膨脹,甚至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等現象,根本不是由於流動性過剩,而是因為今天的中國經濟是一個全世界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二元經濟。

什麼叫二元經濟呢?那就是我們整個經濟裡面30%是過熱的,70%是過冷的。哪些部門是過熱的呢?基本上,證券、銀行、地產、鋼鐵、水泥等部門是過熱的。哪些部門是過冷的?那些當初沒有進證券公司,去搞實業,尤其搞製造業的,這一部分是過冷的。也就是說在二元經濟環境之下,中國的經濟同時存在過熱和過冷現象,30%過熱,70%過冷。真正帶動我們經濟發展的就是那些過熱的部門,也就是與地方政府推動GDP工程有關的部門,而這種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式。

也就是說,地產、水泥、鋼鐵、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以及為它們融資的銀行和證券公司等這些部門是過熱的,迅速膨脹的,另外70%是過冷的,這種現象叫做二元經濟。

中國股市的問題癥結究竟在哪裡呢?,中國股市的所有焦點都彙集在了一個問題上,那就是承不承認中國股市的問題癥結究竟在哪裡呢?在我看來,中國股市的所有焦點都彙集在了一個問題上,那就是承不承認股改有重大失誤,承不承認股改有巨大的後遺症?在我看來,股改不僅有失誤,而且是有重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失誤。這種失誤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股改對長期以來對中國股市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卻在市場運行中遭受重大傷害的流通股股東的補償遠遠不夠,對在市場上長期「圈錢」甚至糟蹋股民資產的大股東保護過多過重,結果在流通股股東這一隻羊身上剝下兩張皮來:既受到股權分置的傷害又受到解決股權分置的傷害。非流通股不能上市,這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與流通股股東在上市時所訂立的契約,股權分置改革要改變這樣的契約,非流通股股東就必須花錢買流通權,在流通股股東平均用8元錢買上市股票、非流通股的成本連1元都不到的情況下,股權分置改革卻讓大股東以微薄的成本就取得了流通權,實在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流通股股東在牛市的環境下所形成的過度投機心態,也為今天的超級大熊市埋下了禍根。

第二,大小非鎖定的時間太短並且解禁的時間過於集中,這是造成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的重要原因。在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公布之初,我就多次向管理層提出建議,或者大大延長大小非的解禁期,或者是高對價、快流通(非流通股至少三股縮一股),特別是不能在一兩年的時間內集中解禁,否則股市就會在解禁期內滑進萬丈深淵。但我的這些建議並沒有被管理層採納,在後來的兩年牛市中,管理層甚至無限風光並被一些投資者無限推崇,甚至出現了「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樣權威媒體上近乎肉麻的吹捧。

第三,在股權分置改革還遠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匆忙地實施了新老劃斷並且上了大量的權重股,進而形成了巨量的解禁股而且這些解禁股在時間上與大小非高度重疊,現在解禁股的數量已經是當初股改時的三倍多,結果導致中國股市在三年的時間內股票的供給量暴增並且徹底改變了整個市場的供求關係,徹底摧毀了中國股市的估值體系,徹底紊亂了中國股市的發展預期,導致市場出現了今天這樣的積重難返、哀鴻遍野的慘烈情景。

從2006年開始,二元經濟結構已經存在,也就是說20%~30%的經濟是過熱的,70%~80%的經濟是過冷的。再想一想,從2006年宏觀調控政策,我們調控四年了,從2003年、2004年開始,四年宏觀調控是怎麼調控的?要麼就是提高利率,要麼就是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這兩個政策對於緩解流動性過剩是有幫助的,但對於我所說的二元經濟卻是有打擊的。在想一想,當政府提高利率,或者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大量回收流動性的時候,對於這些過冷部門的企業家是什麼樣的打擊,這些人更不想幹了,覺得沒意思。於是就把原本應該投資於產業的錢拿出來炒股、炒樓去了。

2006年股價大漲,就是因為政府提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使得過冷部門企業家不想幹了,炒樓、炒股去了,所以拉抬了股價。到了2007年的5月30日,政府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之後,一直到11月,股票市場的「二八現象」,也就是我所謂的二元經濟,再一次反映了基本面。

從2007年11月份到2008年4月中旬,二元經濟環境裡面過熱部門的股票回調,過冷部門股票的股價持續下跌,而這就是股指跌穿3000點的原因,還是符合了基本面。

到了2008年4月中旬,政府開始救市以後,股票價格之所以上升,就是因為政府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在糾正過去缺乏信託責任的錯誤,錯誤糾正過來以後,自然會把過去所損失的價值彌補回來,因此股價上升,仍然符合二元經濟的基本面。但是由於我國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製造業持續衰退,企業大量倒閉,而在2008年9月份之後由於國際大宗物資價格大幅回調也拖累了過熱部門的鋼鐵、水泥和建材,因此全面拖累了股指在10月份底跌穿1700點。11月份上旬政府推出4萬億元方案,毫無疑問的,11月份中旬股指重回2000點又是二元經濟的直接反映,因為這一波上漲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過熱部門的鋼鐵、水泥等大型國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