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股市的信託責任

15世紀,歐洲大陸興起了發現新大陸的熱潮,人們被各種傳奇鼓舞著,希望找一條通往遙遠東方神秘而富饒的中國的道路。

1533年,250個英國人每人各出250鎊,弄了三艘船雇了200個水手,委託他們沿大西洋向北,找一條通往中國的海上通道。

這200個水手真不含糊,他們一路向北,來到了北極。途中在挪威附近遭遇了特大風暴,三艘船被風浪打沉了兩艘,最後只剩下最大的一艘莫斯科威號,他們還是堅持著到了北極。上岸後他們滑雪橇在荒原上搜尋了2000公里,直到遇到了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恐怖大王艾文,才知道此路根本去不了中國。他們用鋼筆和墨水交換了艾文手裡的貂皮等土特產,「雙方都覺得這是一樁很划算的交易」,又千辛萬苦回到了英國。

他們沒有完成預定的任務,只是證明了北邊的路到不了中國。於是他們用艾文的貂皮換了錢償還了商人們的投資。

250個商人沒有跟著他們一道前往,他們知道,既然委託了這200個水手,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信任他們。

水手們接受了委託,他們認為這是250個投資人對他們的信任,唯有恪盡職守方能報答這份信任。所以他們才不辭辛勞,哪怕遇到船被風浪打沉這樣的事也堅持不辱使命。沒有找到去中國的路算是沒有完成任務,因此水手們要把錢還給投資者。

這就是信託責任(trust)的產生。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採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衚衕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進入20世世紀之後。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自由放任階段(1900~1929年)。20世紀前30年中,美英等國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場規模和籌資能力迅速擴大。一方面發行市場迅速擴大,流通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量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監管,股票欺詐和市場操縱時有發生,自由放任帶來了嚴重的過度投機。當時主要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普遍被抬高到極不合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1929年10月29日,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各國股票市場相繼出現了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2〕法制建設階段(1930~1969年),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加強法制和規範化建設。以美國為例,政府開始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嚴密可行的證券法律。美國1934年成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直接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為美國證券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其他有關國家的證券法制建設也不斷加強,股票市場逐漸規範。

(3)迅速發展階段(自1970年以來)。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東南亞和拉美髮展中國家經濟的蓬勃興起。以及現代電腦、通信和網路技術的進步,股票市場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額為6.51萬億美元,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為2.82萬家,到1995年年底、中值總額上升到17.79萬億美元。10年間市值增長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萬多家、達到3.89萬家。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繼續上升,達到20.29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價總值從1986年的0.24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9萬億美元,10年問增長了近7倍。在股票中場規模擴大的同時,交易活動也日趨活躍,1986年,全球股票中場的交易金額為3.57萬億美元,1995年達到11.66萬億美元。

股改有所謂的股改三定律,也就是在英國撒切爾夫人時期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推行的三定律:

定律一,上市公司必須由具備職業資格的職業經理人經營。

定律二,政府要發揮信託責任,必須是好的公司才可以進行股改。我們沒有信託責任的概念,所以好壞公司都可以股改。

定律三,英國政府為了信託責任,所以保有一股黃金股,如果有傷害股民的事情發生,英國政府有一票否決權。

2001年,美國世通公司(MCI World)的破產事件刷新美國企業破產案涉案金額的歷史記錄。會計醜聞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此後的「世通」成為了「醜聞」的代名詞。醜聞果真是世通落水的根本原因嗎?

在正常的經營環境中,沒有哪家公司會主動陷入令自身陷於被動的大規模會計醜聞。何況這家叱吒電信行業的公司,曾經位列財富500強的第42位;鼎盛時期的僱員總數為8萬人,年收入達352億美元。

事隔五年,世通已經改頭換面為「MCI」,或許我們也能夠擺脫醜聞帶來的過於表面化的厭惡,從前世通公司的發展史中找到更為貼切的答案。

22年前,時年43歲的伯納德·埃伯斯(Bernie Ebbers)同幾個合作夥伴在密西西州一家小餐館的餐巾上草擬了一份商業計畫書,決定成立一家電話公司——長途電話折扣公司(LDDS)。這便是世通公司的前身。當時,它的主營業務被確定為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那裡以低價購進長途電話服務,然後再以稍高的價格賣給普通消費者。

兩年之後,埃伯斯便制定了決定其未來發展的策略,即通過兼并和收購達到超出尋常的增長速度。一開始,這個計畫進行得非常順利,且收效顯著,到1989年公司上市時,任何曾購買100美元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都可以獲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

此後數年間,長途電話折扣服務公司吞併了數十家通信公司,並於1995年更名為世界通信公司,埃伯斯任首席執行官,到1999年6月21日:世界通信公司股票漲至64.50美元的最高峰,市值則衝破1960億美元。

埃伯斯這個曾經當過體育老師的首席執行官和他所領導的公司似乎非常擅長從收購中獲益,這段時間,世通的收購對象通常為小型地方電訊商。由於世通本身規模有限,每一次收購均能夠令其財務指標大幅改善。在大多數併購案中,世通公司都不需要付現,而是以股票交換來達到控股的目的。

為此,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商對埃伯斯和世通好感倍增,這為世通進行新的併購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籌碼,最終導致公司的財務指標必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收購來維持。世通在不知不覺中逐步脫離了一家公司正常的軌道:收購成為了目的本身,而公司運作的基本層面反倒被遺忘。

隨著電信行業的非理性膨脹,世通的胃口越來越大。1998年,它以370億美元收購長途電話公司MCI,該宗交易涉及的金額創下當時的企業購併紀錄,公司股價勢如破竹般上升。這次收購對日後的公司規模具有決定性意義。此後,世通被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