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 赴港求學,你了解多少

●香港中文大學基本上施行全英語教學,一個學期的授課課時是北大清華的3倍,而且考試題目之難更是你們不可想像的。

●從香港轉到美國、英國去念書,是非常容易的。

●對年輕人而言,你不需要現在就做選擇,而是要給自己更多的選擇空間。

1998年,香港高校首次委託內地大學代召本科生。2007年,獲准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增至12所,招生範圍擴大至25個省市。約10年時間,內地赴港求學的本科生人數超過1萬人。2006年,僅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4所高校,就招收了約900名內地學生。多個省市的高考狀元捨棄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赴港求學。一時間,赴港求學成為一種潮流。然而,對於赴港求學,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今天談的題目是香港的教育制度,我相信這是我最有資格講的。根據媒體的報導,內地很多學生情願放棄北大、清華而選擇香港的大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想對此提出個人的觀點。

你們在高考的前一年是否覺得自己學得很辛苦?在學校每天學到十一二點,回家後爸媽很心疼,為你們煮湯補身體。在他們的呵護疼愛下,你們終於考上了大學,去了喜歡的學校。而在大學4年里,你們又學到了什麼?

如果你覺得準備高考的那一年最辛苦,那你就太不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了。香港有所大學叫香港中文大學,但它不是學中文的大學。當初香港政府為什麼會取這個奇怪的校名呢?香港第一所大學叫做香港大學,是全英文授課。後來香港人口越來越多,香港政府就成立了第2所大學,由於在學校可以講中文,為了有別於第一所大學,故取名為香港中文大學。

現在我以這所大學的商學院為例,講講怎樣學習才是真正的辛苦。在商學院的4年里,每一天你都要比準備高考的日子痛苦得多。沒有一個學生可以在凌晨2點鐘之前睡覺,更沒有時間談戀愛。在上課時,老師從來不考慮學生有沒有能力把項目做完。我出的題目是全世界最難的,學生肯定答不出來。考試時間是2個小時,如果學生在2個小時內答不出來,那麼即使再給他們2個小時,他們也還是不會。老師從來不考慮學生的時間和能力夠不夠。只要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就一定得做完。有時候,一些項目要寫報告,如果學生交上來的報告不合格,那就退回去重寫,寫不出來就永遠也沒有成績。

沒有時間怎麼辦?那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誰叫你們選這門課?在座的各位可能認為郎教授的做法很極端,但在這裡,每個教授幾乎都這樣。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香港中文大學基本上施行全英語教學,一個學期的授課課時是北大、清華的3倍,而且考試題目之難更是你們不可想像的。因為我們的授課語言是英文或者廣東話,而到香港第一年的內地學生又聽不懂,所以我不敢放開講。可怕的是,考試題目變化多端,學生根本答不出來,即使背書也沒有用。

學校又對教授要求得很嚴,當然我已經是講座教授了,可以不受此限。香港各個大學的教授是這樣評級的:剛從美國、歐洲回來的博士是助理教授;工作兒年之後,如果發表了論文且又沒有被趕走的話,就提升為副教授;副教授以後再升到正教授,這是一個系統。另外還有講座教授,即名譽型的教授,但要當上這個教授非常難。

最近中文大學又從英國聘請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我想告訴各位什麼呢?就是,我們對教授的審核之嚴格是各位不可想像的。我們對每位教授的論文發表地都奮非常嚴格的規定。以經濟專業為例,論文只能在美國發表,而且對於每一種學術期刊都要打分,其標準和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一模一樣。教授需要在幾年之內發表幾篇論文,這也規定得非常清楚,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解聘。學校剛剛就解聘了一位相當不錯的年輕教授,他曾經在美國最好的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這在內地是超水平的,因為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一篇金融或經濟學論文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我們認為他的論文數量不夠,就把他解聘了。因此我們對教授的要求遠遠高於我們對學生的要求。香港的教育是精益求精的教育,我們不希望學生來這裡浪費時間。給他們最大的壓力,讓他們把書讀好,這才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那麼內地的學生在大學4年里花了很多時間念書,最終能得到些什麼呢?雖然內地地域廣闊,每年的畢業也不過100多萬,但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而香港有七八所大學,每年畢業生非常多,可為什麼都能找到工作?今天我想談談這個問題。中國的教育改革本身就存在著問題,我們是如何進行教育改革的?施行合併、擴招政策,從而招收了大量的大學生,可他們畢業之後卻找不到工作。

媒體和國內專家學者最常用的一個理由是專業不對口,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他們根本就沒搞清楚本科教育的特點。本科教育的特點就是專業不對口,本科是通才教育,而不是專才教育。專科才是專才教育。美國的大學生要學人文科學、數學和歷史,因為這是通才教育。那麼香港是不是通才教育呢?香港也是。學生要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不過不學黨史。為什麼香港或者美國的大學生都找得到工作,而內地學生這麼優秀,反而找不到工作呢?原因只有一個,真正需要大學生的行業是服務業,包括銀行、物流、電信等。美國服務業占其全國經濟比重的80%,而香港的更高。內地呢?內地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從本質上講,這種產業結構不需要大學生。

只要稍微學過一點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只有服務業才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大學怎麼能施行擴招合併和產業化的政策呢?其必然結果就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是一個人們認識上的錯誤,原因是對大學教育的本質理解不夠。所以內地學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好不容易讀上了喜歡的本科專業,可辛苦了4年,畢業之後還是找不到工作。由於產業結構沒有辦法快速轉變,這種情況在今後不會得到改善,只會持續惡化。這個道理為什麼有關領導不懂?他們是官員,不懂還可以原諒。但現在內地的經濟學家也不清楚這個道理,這不是很悲哀嗎?

在香港讀大學有什麼好處?從近三年的就業形勢來看,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都至少有2個以上的工作機會,而且月薪最差的也接近1萬元,去年最好的甚至達到35000元——那當然是少數人。在香港大學讀了4年之後,畢業生只要在香港再工作3年,湊滿7年,就能夠成為香港的公民。但成為香港的公民也很麻煩,因為按照規定你必須使用香港的身份證。香港的護照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是藍色的封面;中國內地的護照是紅色的。當你拿到香港的藍色護照和香港的身份證以後,就要放棄內地的戶籍。可是只要在港工作7年,你就能夠成為香港公民,過關時就可以走香港居民專用通道,而不用排隊。在香港,只要你是學生、保姆或者工作人員,都可以走香港居民通道,比較方便,而且對於就業也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如果你想繼續深造呢?在內地,學生如果申請到名牌大學,就要辦理簽證,那是一個難關。很多時候簽證官沒有理由就拒絕你的簽證。可是,從香港轉到美國或英國去念書是非常容易的。也就是說,一旦報考了香港的學校,你就開始跟香港的就業市場和世界各個大學迅速地接軌了。15年前,香港所有的制度都是英國的,直到最近這幾年才完全改了過來。香港各個大學的制度包括教學制度和教授晉陞制度,基本上是採用美國的制度,跟國際接軌。所以,不管你到香港是就業,還是繼續升學,基本上沒有簽證阻礙。而且香港很多公司對於招收內地員工的興趣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香港本地學生普通話講得不好,總是有香港腔。因為講廣東話時,嘴唇要凸出,發音多,且基本上都靠嘴唇發音,這是廣東話的特點。而嘴唇一凸出,普通話就講不好了。公司如果派這種人到中國內地談生意,別人覺得會有隔閡。要是內地學生去做這種事情,隔閡就沒有了。所以內地學生在香港就業反而有更好的保障。

近期,在香港,老百姓和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很大,他們認為這有助於更好地就業。我覺得2003年~2004年是香港的一個大轉變時期。1997年之前,香港人是看不起大陸人的,常常叫大陸人「表叔」。這是一個貶義詞。我是1994年到的香港,我說我是台灣人,祖籍山東。那時香港人對台灣人還行,對大陸人卻有明顯的歧視。可是1997年以後,我感受到了很微妙的變化。到2002年之後,香港就發生了大轉變。而現在,會講普通話的人反而成為香餑餑了。香港人問我從哪兒來的,我就說來自內地,他們就會很重視我。

有一次我在香港的理髮店碰見了領導。他講的是廣東話,問我來自哪裡,我說我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說完之後,大家就散了。在香港,誰理教授啊?香港的一流人才是不做學問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