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一 洪武丁丑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裡,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弦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里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里,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只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面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梯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裡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只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祜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裡面的明遠樓里,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只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面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面的人站立不穩,只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巳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了然。只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覆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郯……」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里之情,壓制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嘩。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吶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只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考生們越鬧越歡,索性成群結隊地簇擁著,從貢院來到禮部衙門,聲言要面見考官,問個水落石出。禮部官員急忙調請錦衣衛親軍前來彈壓,但人言沸騰,群情激憤,那裡能壓得下去,不到兩個時辰,南京城裡已經貼滿了揭帖,指責考官選人有私,街頭巷議全是本次會試盡取南人,於天理不容的輿論。禮部官員見事情鬧大了,不敢隱瞞,急忙將眾舉子的議論寫成奏本報到明太祖朱元璋案前。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習慣,中午膳後總要批閱一些早晨送進來的緊急公文。今天天氣有點炎熱,他特地傳諭在奉先殿閱本。司禮監太監已將厚厚的一疊奏章陳放在龍案頭。為了怕殿外的熱風卷進來,幾名宮女輕輕地將奉天殿大門關緊,縷縷陽光透過窗欞斜射進來,在浸油澄漿泥磚墁成的地面上,灑下了斑斑駁駁的金點。由於殿宇高大,所以屋內一點暑意也沒有。朱元璋高踞在寶座之上,拿起了一道道奏章,健筆如飛,邊看邊批,不一會那一套疊奏章已被硃批了一大半。此刻他從案卷堆里抬起頭來,舒了一口氣,用手輕輕地梳理了一下那保養得很好的鬍鬚。早有一名宮女捧上了一杯廬山雲霧香茶,輕輕地放在了案頭。淡淡的茶香似乎驅散了朱元璋的倦意,他又伸手取過一道奏摺仔細閱讀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一股怒容從他那寬闊的臉龐上升起,最後竟狠狠地將奏摺擲在了龍案上。

皇帝突然震怒,嚇壞了在一旁侍候的親隨太監和站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宮女。他們一齊跪在地上,嚅嚅地說:「萬歲息怒。」朱元璋用眼掃了一下跪著的人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把手一揮說:「都出去,都出去。」宮女們侍巴不得皇帝的這聲吩咐,齊齊地叩了一個頭,躡手躡腳地退出了殿外。

大殿里又恢複了寧靜,朱元璋極力壓抑了一下感情,把目光又投到那份被擲的奏摺上。那正是禮部申報本科會試舉子鬧事的摺子。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帝輦之下,堂堂朝廷會試竟會出了紕漏。自從在淮西起兵,朱元璋最重視網羅知識分子,他手下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是名貴一時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輔佐,大明朝才能掃蕩群雄,驅逐元擄,統一天下。因此,在定都南京後他立即健全了開科取試的制度,很發現了一批人才。因此,他把會試取才,當成選拔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彆強調主試人要廉潔公正,不得有一絲舞弊現象。今天,一榜會試貢士,竟都由南方人佔據,內中顯然有弊。而科場出現弊端,將會影響全國讀書人的情緒,對於鞏固大明江山顯然不利,這就是朱元璋勃然發怒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了,震怒之下並沒有衝動,他仔細思索了一陣,在奏摺上批道「南人盡占黃榜,舉子群情激動,著禮部官員將試卷再閱來報」。這道批示還是很客觀的,但也暗中示意,不要把全部北方考生都擯棄在外。把這道奏章批示後。朱元璋破例命令內侍火速將聖諭發往禮部,他知道舉子們鬧事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愈演愈烈,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翰林學士,洪武丁丑科會試主考官劉三吾,這年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敏捷,辦事幹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當天下午舉子鬧事,他已經知道了。這兩天鬧事的舉子越來越衝動,不但南京城裡已傳遍了劉三吾與副主考官白信蹈私護鄉人,排斥北人的消息,就是整個江南江北、也有不少人怒罵主考官徇私舞弊,有悖聖恩。對這些指責和謾罵,劉三吾毫不理會,每天仍然按照常例,該會見各科試官的會見試官,該接見中試舉子的接見舉子,所到之處,談笑風生,使人感到這位老學士身上充盈著一股正氣。儘管有人因為舉子鬧事而替他擔憂,但一見他那毫不為輿論所動的神情,就都不敢再提此事了。

劉三吾確實有一身正氣,這位老翰林是七十三歲才被人推薦給朱元璋的,當時他的才學淵博已名滿江南。朱元璋召見他以後,深為他的遠見卓識所傾服,當即降旨授他為翰林學士。十二年來劉三吾大刀闊斧,為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科取士制度,並奉旨親自為大明朝修定了《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籍,成為一個受人尊仰的學界老前輩。本科會試,朱元璋御筆親點劉三吾為主考官。接旨後老先生不顧年邁體衰,親自臨場監考,並屢次對各房考官說:「天下才子十載寒窗全在會試三場以定優劣。我等若徇私舞弊豈不辜負志士報國之心?」開考之後,有不少名門顯貴給他遞條送禮,都被他正色謝絕。三場試罷,他又親自主持閱卷,凡是被錄取的試卷全都經過他的圈點。儘管這樣,他仍恐有遺漏,又吩咐把落榜的試卷抽出幾十份來進行對照,直到認為應當中試的確實名副其實了,才開列黃榜報呈禮部,所以對本科貢士的成績他可以說了如指掌。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劉三吾主持會試無私無弊心境坦蕩,所以儘管南京城裡已經滿城風雨,他卻始終泰然處之。

這天他剛剛在翰林院接見了新科會元宋琮,回到府中感到有些疲倦,準備在花廳的藤椅上假寐片刻,誰知到底上了年紀,靠在藤椅上不久,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老家人劉忠見主人入睡,趕緊拿了一條錦被,剛要去給他蓋上,卻聽到門口一陣喧嘩,原來是禮部官員來傳聖諭,著劉三吾立刻進宮詳報本科會試情況。劉忠嘆了一口氣,心想「當一個朝官好不容易呀,可憐老爺八十開外的老人,竟連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