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貢之路

它曾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57個成員。

為什麼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

它與中國有著水乳交融的緊密關係。

它奉行中國曆法,採用中國年號,那它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

它用忠誠與堅持,走出了一條繁華的朝貢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貢171回,三年來兩回多,這是很難企及的高度。

謝謝!我們今天的故事要從一段相聲說起,但凡愛聽相聲的人,都會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那麼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劉寶瑞,劉先生。他特別擅長於單口相聲,其中有一段跟我們山東有關係。那段相聲叫《鬥法》,說的是大明永樂年間,這琉球國來個老道,到了京城擺下擂台,要與中國人鬥法,卻被市場上的一個山東人醉酒屠夫孫德龍糊裡糊塗地打敗了,於是便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依舊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麼個故事。

話說的是琉球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今年派了個老道來,他會打36首啞謎,會念70多本《金剛經》。找我們中國人鬥法,說如果我們贏了他,他們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贏不了或者沒有人跟他鬥法,那就得尊他們琉球為上國,我們大明為屬國,我們向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現在皇上貼了皇榜選能人,如果有人會打啞謎念經跟老道鬥法,贏了的話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多大的官給多大的官。這中間鬥法的過程,我就沒工夫給您詳細敘述了,但是您要知道這個醉鬼屠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說的是地地道道的膠東話,我都聽不明白。我們要說的是什麼?這琉球國來的老道我不知道,但琉球國來的使臣朝貢,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事在歷史上還真有,絕無虛構。不敢說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反正隔三差五的得來一回,「朝貢」這個詞我們都能理解,無非就是進貢。就跟咱們打夠級一樣對不對?

但是,這也不一樣。我們打夠級是什麼呀?輸了的要給贏了的進貢,把自己的好牌上繳,朝貢還不大一樣。一樣的是什麼呢?把自己的好東西,什麼金銀、土特產呀要呈上去。但是,這個打夠級是你進貢我好的,我還貢你賴的。對不對?這朝貢不一樣,你進貢我好的,我還給你更好的。你給我一個B,我就得給您一A。你知道嗎?它是這樣,以顯示我們天朝上國的威嚴。要不這樣,你想想我們上一集給大家講的,那「萬國津梁」最早的「海上馬車夫」,他賣啥去?對不對。所以,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兒就要回答我們上一講結尾留下的問題。為什麼琉球的王宮正殿要面向中國呢?為什麼這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這「閩人三十六姓」上琉球幹嗎去?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說起。

中國的朝貢體系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畿服制度和後來的冊封制度,它一直是歷代王朝管理諸侯國和藩屬國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時候,中國藉助強大的海上實力,建立了一個覆蓋東南亞的海洋朝貢貿易體系,琉球也藉此機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那麼,這一過程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作為宗主國和藩屬國,中國與琉球之間又各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我們以西周為例,那是畿服制度,一整套嚴格的內外服務。服是什麼呀?服從。內服是內服,外服是外服。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就稱王朝職官為內服,諸侯和地方官為外服,王朝的直轄地稱邦畿,也稱甸服,這外服各諸侯管轄的地盤,同中央的關係就是朝貢關係。你要服從領導,你要進貢,你要協同打仗。打仗的時候,讓諸侯國按大小出不同的人馬,這就是我們講的最早的朝貢體系。秦漢那是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那個時候在整個東亞、南亞這個地方,沒人跟我們叫板,所以這種朝貢關係就變成了什麼呢?冊封關係。

冊封關係,即各外面的諸侯國國王,都得經過我們中央政權皇帝的冊封,冊封你為某某國王。比如說,汗委(wo)奴國王,當然也有人讀成汗委(wei)奴國王。比如說,南越武王、疏勒國王等等。那依據是不同的,依據遠近有朝貢,又是馬匹還有金銀財寶,有的乾脆就隨同征戰,但是到了「八王之亂」以後,中原王朝衰退了。這種冊封就改為了羈縻政策。這羈縻跟冊封還不一樣,冊封就是我上面講的,封你一個什麼什麼國王,然後你給我進貢就完事了。這羈縻政策是什麼呢?不僅僅封你為王,還要封你當個什麼什麼官,比如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國王是國王,將軍是將軍,封日本國王為安東大將軍。到了唐朝就更進一步,還在人家的體制下設置了羈縻州、縣,以體現華夷一體。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印度、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國,統稱為「不征之國」。這十四五個國家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其中就有琉球。由此可以看出,琉球正是在這個時候與中國本土建立了官方的藩屬關係。明朝的皇帝派了個使者叫楊載,帶詔書到了琉球,這詔書很長,前面肯定是宣傳一下自己,乞子布衣,從要飯開始怎麼當上了一個國家的皇上,整個敘述一遍,說了自己的英雄事迹之後,接著說我是萬民擁戴,當了皇上以後,已經布告給各個遠處的藩屬國家了,他們都已經也同意了,就你們琉球太遠了,我忘了告訴你們,現在特派使臣楊載告訴你們知道。記住沒有?

詔書原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爭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將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這詔書雖然也有點唯我獨尊的味道,一開頭肯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少不了的,但總體之上可以看出,很平等,沒有任何威脅、恐嚇的味道。看來明朝沒把這些國家怎麼樣。當成太遙遠的國度,還是知道華夷有別的,對不對?當時琉球有三個國王,對不對?三個國家。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領詔,並派遣弟弟泰期與楊載一道回到中國奉表稱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後來到中國奉表稱臣納貢。這裡咱就要說到打夠級了嘛。人家給我們進貢了,我們得還貢。還了什麼呢?大家看看。這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承察度王幾份禮物:

《大統歷》及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賜泰期衣幣有差。

一個大統歷,第二個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鑲金絲的綺紗羅,是絲綢的一種,三種各五匹,還賜給那國王的弟弟泰期衣幣,衣服和布匹也若干,這在當時都是值錢的東西。在這些值錢的東西中最有價值的是什麼?最有價值的當然是大統歷。這大統歷是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以元朝的授時歷即郭守敬的授時歷為基礎修繕的官修曆法。凡是明朝皇帝給了你曆法,你一接,那就證明你奉行中國曆法,採用中國年號,那你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大統歷,你拿到手裡不能叫大統歷,叫什麼?皇上給你的曆法叫皇曆。你拿了皇曆了,所以,同一年,朱元璋覺得賞人家的忒少了,就這麼點,再賞點吧,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封,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過了幾年又補給這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及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

補給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這個鍍金銀的印那可是非常貴重,為什麼?印,是身份的象徵,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知道,紀曉嵐偷了和珅的印,結果怎麼樣?只認印不認人。所以,有了這個印,人家琉球國國王再蓋章就使這個了。這印代表什麼?代表明朝皇帝的聖旨。

當時,琉球一分為三,所以三個國家三個國王都有各自的印,但是三國也打架,老想這個滅那個,那個滅這個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以後,又給人去一封信,告訴人家你們瞎打什麼。我不給了你們三個人印了嗎?別打了。

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

結果你猜怎麼著,這三個國王見著明朝皇帝這封信還真就怕了,再也不敢打了,一直到明太祖死了,明成祖都快死了,這三個國才最終完成統一。此後這個中山國不僅使用明朝皇帝給他的印,而且寫字都是漢字,甚至連寫字的格式,都跟中原一模一樣。我們以清朝為例,清朝時候琉球國給中國的奏文,封面上方大大的一個「奏」字,下面才是公文,公文開首語是:

琉球國中山王臣某某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

這「臣」字怎麼寫?與中國官員寫法一樣,字體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