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給面子

蒙武是中原戰場上的最高統率,他有戰場指揮權,他可以決定馮毋擇和李信是否繼續南下攻擊,但此仗齊國是首要目標,蒙武必須全身心投入到中原東部戰場,而東部戰場距離南部戰場有七八百里,訊息傳遞不便,再加上中央有意集中軍權,控制軍隊,所以南部戰場的指揮權便授予了馮毋擇。

馮毋擇和李信都反對繼續南下攻擊。馮毋擇行事謹慎,李信雖然勇猛彪悍,但他自小隨父征戰邊陲,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兩人早在攻擊之初就察覺到楚軍隱藏了實力。項燕手上至少掌控了二十萬以上的軍隊,但打了快三個月,直到秦軍攻佔陳,也沒有看到楚軍主力的出現,由此可以推測到項燕肯定有後招。

淮北是主戰場,楚軍主力雲集在泗水、睢水和潁水三條線上,彭城、相城和項城分別是這三條防禦線上的重鎮。現今秦軍打陳,攻擊的就是潁水這條防禦線,所以項城肯定部署有重兵,南下攻擊必然受阻,甚至有可能掉進楚人的陷阱。

退一步說,就算項城方向沒有楚軍主力,南下攻擊有驚無險,但假如項燕打算集結淮北主力從彭城、相城方向攻擊中原腹地,與齊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從而迫使秦軍主力從東部戰場上撤離,那麼繼續南下攻擊就等於放棄了鎮戍中原,放棄了對東部戰場的保護,拱手送給了齊楚兩軍夾擊秦軍主力的機會。

馮毋擇和李信從南部戰場的作戰任務,從南部戰場的兵力配置,從整個中原戰局出發,定下的攻擊策略就是以攻代守,以攻打陳城,壓迫和牽制楚軍來實現鎮戍中原,從而配合東部戰場上的主力攻打齊國。

從這一策略出發,馮毋擇和李信連續攻打了快三個月也沒有拿下陳。能否攻克陳並不重要,重壓的是牽制楚軍主力,對壽春形成威脅。

項燕和韓王越主動放棄陳,主動後撤,卻是對秦軍這一策略的反擊。我把陳給你,看你接下來怎麼辦。

馮毋擇和李信堅持既定策略不變。此次決戰關係重大,容不得絲毫閃失,一步錯就可能導致戰局扭轉,瞬間從天庭墜落地獄。

他們兩個堅持既定策略不變,但咸陽主導整個戰局的發展,咸陽不允許他們坐在陳城無所事事作壁上觀。

※※※

東南戰局並沒有像咸陽所預計的那樣發展。

東南戰場兵力有限,又是遠征作戰,糧草輜重的供應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能否拿下彭澤是關鍵。拿下了彭澤,糧草輜重可以通過水路直接運到九江郡的腹地,從而幫助大軍進入江淮作戰。

誰知楚國準備充分,在彭蠡澤設置了一道堅固的防線,秦軍打不過去,只能取間道,輕車簡從奔襲江淮,這樣一來奔襲軍隊的生存就非常困難,對壽春形成的威脅也就非常有限。

既然東南戰場未能取得預期戰果,未能牢牢牽制楚軍兵力,那麼兩淮方向的楚軍隨時可能殺進中原。如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進攻。秦軍打得越猛,就越能牽制兩淮楚軍,如此就給蒙武和王賁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攻打齊國。

另外,淮北戰場戰況激烈,也可以有效緩解東南戰場秦軍的艱難處境。公子扶蘇親自率軍殺進江淮,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雖然值得褒獎,但也讓秦王政牽腸掛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秦王政當然要給扶蘇以有限的幫助,希望他能在江淮堅持更長的時間,最終能夠率軍平安歸來。

事實上咸陽的擔心是正確的,東南戰場在過完年之後就陷入了困境,但東南戰場上的統率們不敢如實上奏,一個個咬牙支撐。

昭公在彭蠡澤防線展開了凌厲反擊。楚軍水師配合陸路大軍猛攻柴桑和下稚,頻繁威脅秦軍糧道。昭公則親自指揮主力攻打尋陽,試圖斷絕秦軍主力的退路。在後路隨時可能被切斷的情況下,公子扶蘇根本不敢深入到江淮腹地,只能在居巢和舒城一帶活動,不時還回援尋陽,以確保退路不失。

秦軍在東南戰場很快陷入被動,不要說擾亂江淮、威脅壽春了,就連自己的生存都岌岌可危。

公子騰和章邯前期是報喜不報憂,等到戰局不利則輕描淡寫,給咸陽的訊息就是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戰果,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威脅到了壽春的安全,還是起到了牽制江淮楚軍的作用。

東南戰場距離咸陽太遠了,雖然為了中原決戰,東南各地的驛站得到了加強,但訊息傳遞還是十分緩慢,這也給了東南戰場隱瞞軍情的便利條件。

※※※

馮毋擇和李信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後,不得不繼續南下攻擊。

兩人仔細商量後,還是決定以防禦為第一要務。中原的安全至關重要,這是保證主力攻打齊國的首要條件。從這個決策出發,兩人決定避敵鋒芒,選擇一條「捷徑」直接威脅壽春。

楚軍淮北防禦集中在泗水、睢水和潁水三條線上,彭城、相城和項城是這三條線上的第一道防禦重鎮,淮北楚軍主力就集中在這三座重鎮里。假如項燕要誘敵深入,無法兩個目的,一個是集結重兵圍殺秦軍,然後直殺中原,一個是以偏師誘敵,把南下秦軍牽制住,同時主力直殺中原,與齊軍前後夾擊秦軍主力。若要破解項燕的計策,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直接威脅壽春,迫使項燕不得不調集三路淮北楚軍南下救援。

馮毋擇和李信選擇的「捷徑」就是避開楚軍在淮北的三條防禦線,從防禦線的「縫隙」里鑽進去,於是城父就進入了兩人的視線。

城父是一座小城,位於潁水和睢水之間,距離相城和項城大約兩百多里,距離陳也只有兩百餘里。從城父到壽春則是一條直線,距離大約四百餘里。馮毋擇和李信決定先行攻佔城父,做出直殺壽春的態勢,從而迫使項燕把睢水和潁水兩條防禦線上的楚軍全部調過來,繼而實現牽制楚軍的目的。

這個計策既完成了咸陽要求的南下攻擊任務,又達到了防禦中原,牽制淮北楚軍主力的目的,算是面面俱到了。

馮毋擇率軍直殺城父,執行吸引楚軍主力阻截的任務,而李信則率軍駐守陳,一方面策應馮毋擇,一方面防備楚軍反攻陳。假若項燕不上當,率主力反攻陳,然後直殺潁川,那整個中原防禦就被摧毀,此仗必敗無疑。

※※※

馮毋擇和李信對戰局的判斷非常準確,項燕的計策正是先示敵以弱,然後誘敵深入,圍殺秦軍,最後則集結主力北上,直殺中原。

秦軍避開楚軍的防禦重鎮,取道城父直接威脅壽春,早在項燕的算計之中,所以當馮毋擇攻打城父的時候,項燕是拍案而起,激動不已。

經過三個月的戰鬥,秦軍在中原東南兩個戰場的兵力部署已經徹底暴露。秦軍在南部戰場上只有十萬大軍,但這十萬大軍是從北方戰場過來的,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楚軍雖然在淮北戰場上部署了二十多萬大軍,但因為防禦面太大,三條防禦線上都沒有兵力優勢,根本吃不掉這十萬大軍。不過吃不掉也要吃,否則合縱軍就打不贏這一仗。

隨著戰局的發展,項燕不斷地調整兵力部署。當秦軍拿下薛郡,猛攻陽關,其攻打齊國的意圖完全暴露之後,項燕也就下了決心,不惜代價也要吃掉這十萬秦軍。

遵照項燕的命令,就在韓王越棄守陳的時候,彭城和相城兩地的楚軍也悄悄渡過睢水,在下城父一帶集結。

在項燕看來,秦軍如果繼續南下攻擊,不外乎兩條路線,一條是攻打項城,沿著潁水攻擊前進,一條是取道城父,避開楚軍防禦重鎮,以最近的路線直殺壽春。假如秦軍攻打項城,必定是傾巢而出,那二十萬對十萬,是一場慘烈的血戰,楚軍要付出驚人的代價。假如秦軍取道城父,那必然要分兵駐守陳,這就給了楚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果然,秦軍南下攻擊了,而且還是取道城父,秦軍一分為二了。項燕驚喜萬分,對上蒼的幫助更是感激不盡。

下城父距離城父八十里。馮毋擇的大軍一日之內攻佔城父,但一夜之後,就被楚軍團團包圍了。

李信聞訊,斷然棄守陳,率軍直殺城父,打算不惜代價救出馮毋擇。

當他率軍趕到距離城父八十里的淝亭時,楚軍從四面八方包圍而來。李信和五萬將士陷入絕境,只有拚死一戰。

雙方展開血腥廝殺。

與此同時,馮毋擇開始突圍,指揮大軍向李信靠攏。

項燕豁出去了,即使把二十萬大軍打完了,他也要吃掉這十萬秦軍,徹底贏得決戰的勝利,但他還是低估了秦軍的戰鬥力,尤其低估了馮毋擇和李信誓死一搏的決心。

戰局已經明朗,秦軍中計了,這時候若想保住中原,唯一的辦法就是死戰,以命搏命,以十萬將士的性命換取楚軍十萬條性命。不管楚軍有多少人,拼掉十萬,項燕無論如何也沒有能力反攻中原了,那麼此仗秦軍雖然敗了,但最起碼還可以保住中原,甚至還有可能保住東線主力大軍的戰果。

李信就地布陣,擺出了一副同歸於盡的架勢。手下將士也知道沒有退路,逃回去的下場更慘。秦律的基本原則就是連坐,百人將戰死,手下肯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