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忽必烈:我不知道怎能騰出時間遊歷你講的那些國家。我覺得你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園子。

波羅:我所見的人物、我所做的事,在一個精神的空間里都是有意義的,那空間跟這裡同樣安寧,有同樣半明半暗的光線,有同樣混和著樹葉沙沙聲的靜寂。在專心沉思的時候,儘管同時在繼續度過充滿綠色鱷魚的河流或者在點數有多少桶腌魚裝進船艙,我發現自己總在這園子里,在黃昏的這個時刻隨侍著汗王。

忽必烈:我也不能肯定自己到底是在花園的斑岩噴泉之間散步、傾聽泉水飛濺的聲音,還是渾身染著血汗的污跡在馬上領兵攻打你將來向我描述的土地,或者揮刀砍向攀牆攻城的敵人。

波羅:也許這花園就在我們下垂的眼瞼的陰影里,而我們一直在忙於別的事情:你在戰場上揚起塵土,我在遠方的市場上為買賣胡椒討價還價。可是即使在吵鬧擾攘之中,我們一閉上眼睛就會回到這裡來,身上披著絲質袍子,思考我們的見聞和生活、下結論、從遠處觀察。

忽必烈:我們的對話,說不定是綽號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兩個叫化之間的對話;他們在撥弄一堆垃圾、生鏽的鐵罐、布屑,廢紙,喝過幾口劣酒,使他們在醉意中看到整個東方的寶藏在四周閃閃生光。

波羅:整個世界所余的,也許就只有一片堆滿垃圾的荒地和可汗的空中花園。使它們分隔的只是我們的眼瞼,而我們不會知道何者在內、何者在外。

城市和眼睛之五

涉過河流、跨過山路之後,摩里安娜城突然在你眼前出現,在陽光之下,它的雪花石城門是透明的,它的珊瑚柱承架著鑲蛇紋石的裝飾,它的房屋是玻璃造的,像水族箱一樣,有些長著銀鱗的跳舞女郎的影子在水母形的吊燈下游來游去。即使不是第一次出門旅行,你已經知道,像這樣的城市總有個對應面:你只要繞半個圈就可以看到摩里安娜隱藏的面孔——一大片鏽蝕的金屬、麻袋布、嵌著鐵釘的木板、布滿煤質的管子、成堆的鐵罐、掛著褪色招牌的牆、破藤椅的框架、只適宜用於在爛屋樑上吊的繩子。

從一面到另一面,城的各種形象似乎在不斷繁殖:而它其實沒有厚度,只有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像兩面都有圖畫的一張紙,兩幅畫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望。

城市和名字之四

克拉莉斯,光榮的城市,有一段痛苦的歷史,它經過好幾次的盛衰,始終以最初的克拉莉斯作為無可比擬的輝煌模式,拿城市今日的面貌去比較,只能在星光暗淡時引起更多的嘆息。在幾百年的衰敗過程里,城因為瘟疫而空了,歪倒的梁住和檐篷、地勢的變化,使昔日的巍峨不可復見,由於疏忽或無人照顧,居屋荒廢了堵塞了;然後,逃過災劫的人逐漸從地窖和洞穴里跑出來,耗子似的成群結隊,充滿搜索和咬嚙的饑渴,同時也像築巢的鳥一樣收集和補綴。他們抓住一切可以到手的物件,搬去另外的地方作另外的用途:織錦窗帘變成了床單,大理石屍骨罈子給用來種了紫蘇;閨房的鐵窗花給拆下來用以烤貓肉,精工鑲嵌的木料用來生火。把克拉莉斯一切沒有用的零星雜物放在一起,就成為劫後餘生的克拉莉斯,有茅舍、爛陰溝、免子籠。不過,克拉莉斯昔日的輝煌幾乎還全部保存著;全都在那兒,雖然排列次序改變了,卻仍然像從前一樣符合居民的需要。

貧窮的日子過去,隨後是比較快樂的時光;克拉莉斯從襤樓的蛹蛻變為華麗的蝴蝶。新的富足使城市泛溢新的資材、房屋、物質;新·的人從外地湧進來;每一件物、每一個人,都跟從前的克拉莉斯毫無關係。新的城市逐漸坦然承受了舊克拉莉斯的地位和名字,同時也逐漸認識到日益離它更遠而且像耗子和黴菌一樣破壞它。新城市雖然為新的財富驕傲,私底下卻覺得自己是個不配襯的外國人,是個篡位者。

然後,保存下來的舊碎片又換了位置以適應新的需要。今天,它們在絲絨墊子上給保存在玻璃罩下面而且鎖在櫥窗里,不是因為它們還有什麼用處,只為讓人憑藉它們再建造一座已經沒有人知道的城。

克拉莉斯又經歷了更多的衰敗和復興。人口和風俗也改變了許多次,可是名字、地點和打不破的物件仍舊留下來。每個新的克拉莉斯都像活的動物一樣,各有自己的體臭和呼吸,它把碎掉的、死去的克拉莉斯的遺物當作珍寶,向人炫耀。誰也不知道那些希臘式柱頭什麼時候裝飾過它的柱:只有一個柱頭讓人記起,因為它有好多年在一個雞場里給用來承住母雞生蛋的籃子,後來才跟別些展品一起搬到柱頭博物館去。這些歷史時期出現的先後次序已經失傳了;一般人相信,曾經有過第一個克拉莉斯,不過沒有證據。搬進神廟之前,柱頭也許本來是在雞場里的,大理石罈子也許本來是種紫蘇,後來才改盛骸骨的。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某些數目的物體在某個空間里給移來移去,有時被一些新的物體遮蓋,有時破舊了而得不到替換;規律是每次都要把它們調亂然後再拼湊起來。也許克拉莉斯一直都是一種華而不實的混亂,配搭惡劣而且過時。

城市和亡靈之三

世上沒有一個城市比得上歐莎匹亞那麼傾向於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為了緩衝由生至死的突變,它的居民建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地下城,所有經過特別脫水處理的屍體,保留著一層黃色皮膚包住骸骨,都給帶到地下城去繼續進行生前的活動。關於活動的性質,首要的考慮是死者生時心境最舒泰的時刻:大多數屍體坐在飯桌旁邊,或者在跳舞,或者在吹奏樂器。活人的歐莎匹亞所從事的行業和專業,在地下城也同樣經營著——最低限度,都是生者樂於經營而永不厭煩的行業:鐘錶匠在環繞身邊的那些不再走動的鐘錶里,把乾枯的耳朵湊近走了音的老祖父擺鐘;演員睜開空洞的眼讀劇本,而理髮匠握著干刷子在他的臉上塗肥皂;帶笑的女子骷髏在給小牝牛的屍體榨奶。

其實,許多活人都希望死後能夠過另一種生活:公墓里擠滿了獵人、次女高音、銀行家、小提琴家、公爵夫人、女傭、將軍——那數目是活的城從來沒有達到的。

送死者到地下城並且為他們安排位置,是戴罩帽的一個兄弟會的工作。除了他們,誰都不能進入亡靈的歐莎匹亞,有關地下城的一切資料都是從他們那裡探聽得來的。

有些人說,死者之中也有同樣性質的兄弟會組織,而且都樂意幫忙別人。戴罩帽的兄弟,去世之後會在另一個歐莎匹亞從事同樣的工作;傳說他們之中有些人其實已經死去,可卻仍然繼續走上走下。反正,在活人的歐莎匹亞里,這個兄弟會握著大權。

據說他們每次到下面的歐莎匹亞去的時候都發覺有些改變;亡靈在自己的城裡也進行改革;不多,可是都經過嚴肅的思考,而且並不隨便胡來。有人說,亡靈的歐莎匹亞在一年之內變得面目全非了。為著趕上潮流,活著的人會根據戴罩帽兄弟所講的情形追隨亡靈進行變革。這樣,活人的歐莎匹亞已經開始模仿地下城。

據說,這不是剛發生的事:地面的歐莎匹亞,其實是已去世的人依照地下城的形象建造的。據說在這一對孿生城市之間,活的和死的已經分不開了。

城市和天空之二

琵爾希巴有一個代代相傳的信念:城的最高尚的美德和感情,都維繫在半空中的另一個琵爾希巴里,假如地上的琵爾希巴追隨天上的城的榜樣,兩個城便會合而為一。根據一貫的傳說,那是一個純金制的寶城,有白銀鎖和金剛石門,一切都是精工鑲嵌的,因為使用最貴重的材料必須依賴最細緻的技巧。琵爾希巴的居民誠心誠意相信傳說,他們尊敬一切可能跟天上城有關的東西:他們儲存貴金屬和稀有的石頭,他們鄙棄一切世俗的繁褥,他們養成了含蓄的儀態。

這些居民還相信,地底另外有一個琵爾希巴包藏了所有卑賤醜惡的事物,他們經常著意消除跟地下城有關或者相似的一切。在他們的想像中,地下城的屋頂是打翻了的垃圾桶,到處散布著乾酪皮、油膩的紙頭、魚鱗、污水、吃剩的麵條、污穢的繃帶。他們甚至想像它是一種膠粘的、濃膩的黑色物質,就像陰溝里人類排出的便溺,從一個黑洞流向另一個黑洞,直落至最底,直至層層沉積物冒起泡泡,而一座糞城帶著扭歪的尖頂升起。

琵希巴城裡的這些想法,有對的也有錯的。城確實有兩個投影,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可是居民把它們的結構混淆了,蟄伏在琵爾希巴最底地層的一座是由最權威的建築師設計的城,用最貴重的材料築成,每一種器械裝置和機件都運作靈活,每一條管道和槓桿都裝飾著繸毛、花邊和流蘇。

為了得到更高的完美,琵爾希巴不斷填塞自己的空殼,把這樣的狂熱看作美德;這城市並不知道,它只有離開了自身、放手、讓自己舒展,才是真正無拘無束的時刻。不過,琵爾希巴的上空也的確有一個天體在運行,發出城市全部財富——被捨棄的寶物——的光芒:一顆行星帶著飄蕩的馬鈴薯皮、破雨傘、舊襪子、糖果紙、用過的電車票、剪下的指甲屑、繭皮、雞蛋殼,這就是天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