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人類的聰明才智之特徵,表現在從具體的觀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來,那麼就時間而言,一般概念出現在觀察之後。如果確實如此,對一個完全靠自學——既無老師又無書籍——的人來說,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種具體觀察屬於何種一般概念,而該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種具體觀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因此,他能正確的處理他所接觸的一切事物。僅這點,也許可以稱它為自然的教育方法。
反之,人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聽別人講、學別人的東西、讀別人的書。所以,在你還沒有廣泛的認識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觀察世界之前,在你的頭腦里就已經充塞了有關世界的一切概念。人們會告訴你,形成這一般概念的具體觀察是在後來的經驗過程中出現的。到那時,你卻會錯誤地運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斷人和物,並錯誤地認識和對待這些人和物。所以我們說,這種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上述這點說明,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為什麼經過長時間的學習、閱讀,卻總還是半天真無知,半帶著對事物的錯誤概念開始認識世界,致使我們的行為時而精神緊張,時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頭腦里充滿著一般概念,而我們自己又總想著去運用它,卻又不易正確無誤地運用。這也是直接違背大腦自然發展的結果,亦即主張先有一般概念,後有具體觀察的結果,這還不是本末倒置。教師不去發展兒童的分辨能力、教他們獨立判斷和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給他們灌輸別人的現成思想。錯誤地運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錯誤的人生觀,須通過長期自身的體驗才可能加以糾正,但也很少能全部糾正過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富有生活常識的學者廖廖無幾而目不識丁者卻精通世道、處世隨和的道理所在。
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獲取有關世界的知識。正如我們所說,應特別注意獲取知識的正確啟蒙方式,這樣才會有認識世界的正確開端。我所說的大意是,對於事物的具體觀察先於對事物的一般概念,進而便是狹隘的局部概念總要先於廣泛的概念。所以,整個教育制度應遵循概念本身形成過程中所必須採取的步驟。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步驟,那麼這種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將是錯誤的,最後的結果必將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觀點,這是個體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幾乎人人都具有,雖然有的只局限於某段時間,但大多數卻終生都有。一個人要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那他就會看到,只有到了完全成熟的年齡——有時也根本沒有料到成熟的年齡即已來到——才能對生活中的眾多現象有正確的理解力和清晰的概念,儘管這些現象並不是很複雜、很難理解。但是在這以前,就是這些現象才是他對世界認識中模糊不清的地方,也是早期教育中所被忽視的某種特殊的課程,且不管這種教育是屬於什麼類型:是人為的教育方法、傳統的教育方法還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順其自然的教育方法。
有鑒於此,教育便意味著試圖尋找嚴謹的自然求知的途徑。只有如此,教育才能遵循著這條途徑有條不紊地實施;兒童才能逐步認識世界而不出現錯誤觀點,因為一旦形成了錯誤觀點就很難糾正了。要是真採用了這個計畫,我們就得小心防止兒童在還沒有對文字的詞義和用法有一清晰的理解力時,就濫用它們。否則,它會帶來一個致命的後果,即僅滿足於使用文字而不去理解事物,換句話說就是只銘記短語句式,以產生急功近利的效力。通常,這種趨勢在兒童時代就有了,它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時期而致使許多學者只學會了夸夸其談。
我們必須致力於使具體觀察先於一般概念而不是相反,但是,常令人嘆息的是,事實卻並不如此,這就像嬰兒以雙腳先出母體、詩行韻律先行。普通的方法是,當兒童還很少對世界作具體觀察前,就先在他們的腦海中印下概念和觀點,嚴格說來,這就是偏見。因此,兒童之後就是通過這些現成概念的媒介去認識世界並積累經驗,並不是從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形成自己的觀點,事實確應如此。
當一個人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時,就能觀察到許多事物及事物的多方面。當然這種短而快的學習方法,在程度上遠不如那種對萬事都運用抽象概念和作一草率歸納的方法。要長期修正自身經驗中的先入之見,甚至終及一生,因為當他發現事物的某方面與他已形成的一般概念間產生矛盾時,他必會否定事物的某一方面所提供的論據,認為是局部的是偏見,甚至還會對整個事物都視而不見,根本否認上面所說的矛盾,使他的先入之見不受任何傷害。所以會有許多人終生都背著謬見之包袱:怪誕的思想、夢幻以及偏執,所有這些其結果是,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想而無法更改。實際上,他並沒有試圖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從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中自覺形成個人的基本思想,就在於他現成的一般概念是來自於別人,所以才使得他,也使得不少人如此淺薄、孤陋寡聞。
但是相反,我們應該確實遵循自然規律來教育兒童。讓兒童頭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或最少應該用同樣的方法去進行檢驗,這樣才能使兒童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形成的不多,但也是有根據的,是正確的。通過這樣,兒童就學會用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標準來衡量事物,它可以避免眾多奇怪思想和偏執,也不用在今後的人生課堂上再去消除它。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們的思想始終能習慣於明確的觀點,獲得全面的知識,就會運用個人的判斷力對事物進行沒有偏見的判斷。
一般說,在孩子們認識生活的本來面目之前,不管他們是注意生活的哪一方面,也不應該先從模仿中形成自己關於人生的概念。我們不能只把書本,且僅僅是書本塞到孩子們的手裡,應該讓他們逐步地去認識事物——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況。我們首先應該讓他們對世界具有一個清楚且客觀的認識,教育他們直接從實際生活中獲取概念,再讓這種概念去吻合實際生活——但絕不是從其他方面獲取概念,比如說是書本、寓言或他人的言談話語——然後再把這些現成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為後者只說明在他們的頭腦里充斥了錯誤的概念,導致他們錯誤地觀察事物,直至徒勞地曲解世界的適合自己的觀點,最終步入歧途,表現在各方面:無論是剛剛構成自己的生活理論還是忙於生活中的實際事務。早年在頭腦里撒下的謬誤的種子,日後就會結出偏見的果實,這種錯誤的觀點殘害人身的程度之大令人髮指,他們要在今後的人生大課堂內,以主要精力去剷除這種種偏見。按第歐根尼的看法,剷除偏見,就是對安提亞尼提出的什麼是最有用的知識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也可以理解他所指的是什麼。
不能讓不滿15歲的孩子去學習那些很可能在他們心靈中留下嚴重錯誤概念的科目,比如像哲學、宗教或其他需要有開闊見解的知識體系。因為早年所得到的錯誤概念是很難剷除的,而且在所有的智能中,判斷力是最後才成熟的。孩子可以先學習不易產生謬誤的科目,像數學;也可以學習那些即使會產生錯誤,但無大礙的科目,如語言、自然科學、歷史等。而且,一般說我們在生命的每一階段里所學的知識體系,應該與那個階段中的智力相平衡,即可以完全理解。童年時期和青年時期,應把主要時間放在資料的積累上,獲取關於個別和具體事物的專門知識上。要在這個時期就大量形成各種觀點未免太早了,應該讓他們到將來再作最終的辨別。不應在青年時期就使用判斷力,這時沒有成熟的經驗,判斷力不可能發揮出作用,要順其自然不能勉強;還有,不要在使用判斷力前就先灌輸偏見,因為偏見會使判斷力永遠發揮不出作用。
另外,青年時期應充分使用記憶力,因為這個時候的記憶力是最旺盛也是最牢固的。當然,在選擇應記憶的事時,也應格外小心,要有遠見,因為青年時代學到的東西永生難忘。我們要精心耕作記憶的沃土,讓它能盡多地結出豐碩的果實。想想看,當你在12歲前認識的人是那樣深深植根於你的記憶里,在那些歲月中給你留下的印象又是如此深刻,你對別人的教誨與告誡的回憶竟如此清楚,那麼,把那個時期裡頭腦的靈敏性和牢固性作為教育的基礎,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只要嚴格遵循這種方法,系統地調節反映到頭腦里的印象就有可能成功。
人的青春很短,所以記憶也囿於狹小的範圍內,個體的記憶更如此。既然事實是這樣,所以特別重要的就是要記憶任何體系中的精華和實質,無須顧及其他非重要點。但哪些是精華和實質呢,取決於各個學科的權威人士,他們應在深思熟慮後作出抉擇,這種抉擇必須是堅定的、成熟的,並通過篩選的方式進行。首選的是,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和必須通曉的知識,其次是從事具體工作或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前者應按百科全書的方法分類,劃分為循序漸進的學程使之適應於一個在自己所處環境中,應該具有的一般文化水平。初始階段,這種知識應限制在初級教育必要條件的課程中,以後再逐步擴大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