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阿圖爾·叔本華(Arthar Schopenhauer)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地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地為他畫像、雕像,之後當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這其中竟然還有兩位太太曾去造訪過他。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極」地躺在沙發上瞌然辭世。

近代,有許多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等人,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為突出。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的先驅者,在回憶購買、閱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的代表作)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一個不知名的鬼靈,悄然地對我說:趕快去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後就把我的寶貝翻閱起來,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時間讀完了此書,幾乎是廢寢忘食的沉浸在那本書中了。之後他又說:「我像一般熱愛叔本華的讀者一樣,在讀到最初一頁時,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全讀完,並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很熱心的注意傾聽由他的嘴唇里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因此,尼採在187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就是《教育家叔本華》。把叔本華視為教育家,是因為他使一切現代人得以發現「真正的自我」。叔本華對尼採的影響究竟有多深?我們從尼采致友人P.托伊生的信中所述,不難窺其一斑。信中,尼采是這樣寫的:「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只有這樣來回答你:他讓我有勇氣並自由的面對人生,因為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之所以能面對現實——冷漠、醜惡而充滿悲慘的現實,實在是得之於叔本華的教訓,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學的基礎。

叔本華的哲學為什麼會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如此的魅力呢?這首先應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志哲學」,其次,他那超群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

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生於但澤(即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父親是一個大銀行家,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借著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磨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著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寫照,如果確定是這樣的話,那麼,叔本華在先天就已經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種子了。

叔本華8歲那年,隨父母遊歷,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滯留了一段時間,其父為了兒子能徹底學會法文,便把他託付給一位商業上的朋友,自己則攜妻返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處生活、學習了差不多兩年。據他自己稱,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歡樂時光。之後,他回到了漢堡的父母身邊,並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進入到一所商業學

校讀書,以便將來能繼承父業。由於叔本華的父親是商界名流,母親又與文藝界人士素有往來,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來往。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環境,使得叔本華開始嫌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市俗味道,心裡從此便埋下了做學問的種子,就連學校里的老師,也從這位小小年紀的人的身上發現出他的哲學天才來。於是,叔本華的父親堅信文人多窮的觀念,堅持不讓其獨子棄商從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親去世後。叔本華才在其母親的應允下,脫離開囚役般的從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叔本華除了本行哲學之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法律學、數學、歷史、音樂等諸多學術領域,而且行行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且行行他都能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對待,都能現出他獨特的個性來。正如叔本華本人所說:「人類的問題不能單獨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關係連帶著研究,……要把小宇宙與大宇宙聯繫起來看待。」然而,叔本華的哲學命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後,並沒有引起他所預想的轟動,一年半的時間內只賣出去了140本書,其餘的都報廢了,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傷心,於是他變本加厲地攻擊他的哲學對手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之後,他還去柏林大學(即黑格爾教學的地方)去講授他的哲學體系,可惜聽者寥寥。1831年8月的一場鼠疫迫使叔本華逃離了柏林,這一沉寂便是20個春秋,直到1851年,人們在讀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充》時,才恍然大悟,認為叔本華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於是,叔本華的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來,叔本華熱一下子便席捲了全德的中產階層。可是,這時候的叔本華已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了。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後,像往常一樣獨自坐著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時之後,當傭人再次進來時,發現他已經倚靠在沙發的一角,永遠睡著了。

歸納、總結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可以由下面幾句話來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稱之為意志)之表現,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華,這樣一位一生不為吃、喝擔憂、奔走掛慮,不為仕途操心的哲學家,卻把人生描繪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錢不值,著實讓人感到驚奇。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

叔本華的哲學以及一切細節,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有了充分的說明。儘管此書的出版時間是在1818年尾,但是,這本書的基本概念卻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經在叔本華的腦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華正值28歲。可是,縱觀他後來寫的一切東西,我們不難看出,都是在證實或解釋他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哲學思想,在那些著作中,這種哲學思想始終沒有變動,既沒有增加點什麼,也沒有減少點什麼。到了70歲的時候,他心裡仍然讓28歲時的觀念全部給佔據著,雖然他在這數十年中,仍然不斷地獲得新的更多的知識,但都絲毫沒有改變過他內心的一切。那麼,他在這本書里是怎樣來表達的呢?這就是我們這套叢書里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將在叔本華的這部代表作里讀到叔本華哲學思想的4個主要方面,這就是:唯我

主義的唯心論、唯意志論的哲學體系、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

不管怎麼說,叔本華最後還是一個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他之所以會取得這樣的成功,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因素:首先,悲觀主義容易使人感動,這是無需贅述的原因;第二,叔本華擺脫了傳統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觀主義重新解釋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觀念世界裡根本沒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惡與上帝的存在調和——那是另一個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謂意志為主,智慧為次的理論,人類的行動決定於「意志」而不決定於「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觀念的簡單性,他寫東西的時候,很少使用術語,只用少數易於了解的無可避免和無可代替的專門名詞就夠了;第五,叔本華的文體是19世紀德國人的典型文體,他不是一個創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適當地運用流行的習慣語並證明在德國可以用一種非專家的普遍讀者所能了解的方式來討論形而上學的問題。總之,他替許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一向是隱而不現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這種感覺還告訴我們,19世紀的進步並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黃金時代。只有在這個時代,那悲觀主義的解釋者和證明者才會發現自己的聽眾。因此,叔本華成功了。

叔本華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前後興起的唯意志論哲學流派的先驅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論不僅奠定了唯意志論的基石,同時對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生命哲學甚至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都有一定的影響,無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希望此套叢書的問世,能對我國的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