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崛起的86年 第221章 「救命恩人」

80年代,院線制度是香港電影業的經濟支柱,起初是邵氏、嘉禾、新藝城三足鼎立,金公主、嘉禾、邵氏三大華語片電影院線逐鹿香江。

邵氏清盤前,德寶製作的電影一直排在嘉禾院線上映,但經歷多次黃金檔期和場次被「正宗嘉禾出品」擠掉之後,潘笛笙決定建立自己的院線業務。藉助邵氏清盤的東風,德寶院線趁勢而起。除了德寶外,黑馬國際亦是踩著邵氏院線的屍身,屹立在香港影壇。

然而香港影壇從三國爭霸演變為四國演義,本質上仍舊沒有發生變化,還是四家院線控制香港影壇,壟斷香港電影的黃金檔期。

隨著陳平安的黑馬國際橫空殺出,接二連三拍攝出票房大賣的賣座片,香港影壇提前進入繁榮期,來自韓國、日本、台灣、東南亞的眾多外資都想進入香港影壇,從中分一杯羹。

然則四家龍頭電影公司資金充足;獨立製片公司只能依附於四大院線,依靠金主提供資金拍攝電影,拍出來的電影安排在四大院線上映。四大院線壟斷香港影壇的局面,使得外資資金難以寸進,雖然偶爾也能投拍港片,卻無法獲得院線黃金檔期及當紅影星主演,並且還要承擔不小的風險。

黑馬國際推出的多廳戲院模式,為外資打開一扇門,亦能分得小部分黃金檔期。但是在外資看來,黑馬國際太坑。

上映條件苛刻,粗製濫造電影一律拒絕。今年下半年,《幽靈斗殭屍》就坑了數千萬外資。台灣、日本、韓國、南洋等地的資金投資、香港獨立電影公司製作的跟風片,全都被黑馬院線拒之門外。除了兩部在獨立戲院上映後賠的稀里嘩啦,其他好多都躺在倉庫里。

至於說帶回本地上映收回成本……想都不要想!

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韓日、台灣、南洋等地都是旗幟性標杆。只要在香港賣座,在其他地方亦能賣座,而且外埠票房遠遠超過香港本土收益。但是你在香港都無法上映,拿到外地憑什麼獲得檔期?憑什麼保證票房?

所以時下影壇,雖然表面上是嘉禾、金公主、德寶以及黑馬國際四家競相逐鹿,黑馬國際保持領先優勢,但暗地裡已經是暗流涌動。

來自韓國、日本、台灣、南洋等地的大批資金想要進入香港影壇,卻苦於沒有門路,就連陳平安的江湖籌金令也主要是以香港電影公司為主,除了台灣同行能沾點光,都不帶其他地方資金玩。

蔡松林就是認準這一點,來到香港後想要拉攏陳榮美和馮炳忠,另組院線,專門充當外資和本港獨立製片公司的「中介人」。大家合夥開戲,拍出來的電影不僅可以在新寶院線上映,外方投資還可以帶回本土市場繼續盈利。

如此一來,香港眾多獨立電影公司能夠擺脫對四大院線的依賴,還能夠多賺點錢;而外資亦有用武之地,真正從繁榮的香港影壇攫取高額利潤!

「西方國家,對於壟斷一事向來深惡痛絕,多次出台律法治理壟斷企業。而香港影壇,居然被四大院線壟斷到現在,這是民主的倒退!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組建院線,為廣大同行爭取平等地位,更是為了打破壟斷,讓香港影壇真正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真正屬於香港電影人的大時代!」

蔡松林猛然轉身,炯炯有神看著陳榮美和馮秉仲,朗然道:「兩位可願與我共同開創這一時代,成為香港影壇的救世主!」

陳榮美和馮秉仲確實有幾分動心。在後世,他倆就是離開金公主另起爐灶,雖然沒想過當什麼救世主,卻也是看重外資和本港獨立製片公司的「中介人」角色,為其中的利潤而動心。

不過現在嘛,憑蔡松林這番慷慨激昂的話,不足以說動他們。而且新藝城剛剛易主,豪門三巨頭入股組建超級新藝城,前景可期,他們需要衡量其中的風險和收益。

「蔡先生的雄心我等佩服,不過茲事體大,容我們考慮考慮。」

毫無眼光的蠢貨!

蔡松林心中大罵,表面上卻不敢顯露出來:「我知道兩位上有顧慮,不過兩位可知道,我見兩位之前,已經與麥加和石添二人噴過面,他們對這件事也很有興趣。不知我這麼說,可能為兩位增添幾分信心?」

「砰砰砰!」

敲門聲打斷了蔡松林的話頭,他不滿的喝道:「誰啊!」

「老蔡,我是陳平安啦,快開門,那兩個凱子走了沒?」

陳榮美和馮秉仲臉色要多難看有多難看。陳平安語氣中和蔡松林的那份熟稔,還有「兩個凱子」,很難不讓他們懷疑,蔡松林是陳平安找來陰他們的,他倆就是陳平安口中的凱子。

蔡松林示意保鏢小四開門,陳平安帶著矮牛走進來,很親切的和蔡松林擁抱,然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看著陳榮美和馮秉仲:「不是吧,他倆還在?那我剛才……他們豈不是都知道了?」

「我們是凱子,能知道什麼?」陳榮美和馮秉仲站起來,面色不虞,「想不到你陳平安年紀輕輕,花花腸子還不少。蔡先生演技也不錯啊,我們差點就被騙了。你不用解釋,我們是不會和老雷拆夥的,你也休想離間我們金公主。告辭!」

二人負氣離去,陳平安長出一口氣。

從二人剛才的話語中,他已經聽明白,正如他來自前的猜測那樣,蔡松林確實是想挑唆二人另組院線。

作為後來人,他很清楚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經過,其中88年新冒出來的新寶院線「功不可沒」。因為這兩個太子爺決定專門充當外資和本港獨立製片公司的「中介人」,導致大量外資如出閘洪水湧入香港影壇。

表面上看,多了一條新院線,對片源需求水漲船高,票房總額也會大幅增長,看似皆大歡喜,實際卻是隱患嚴重。

首先,低成本小製作(包括之前排不上期的劣片)有機會在影院公映,導致濫拍現象愈發嚴重。

其次,香港本土觀眾的消費能力跟不上產港片產量猛增的步伐,至1992年,港片年產量已超過200部,但觀眾進影院人次卻比1988年減少1900萬人次。

再者,由於院線增多、外資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獨立製片公司宣布「獨立」,不必再做依附於三大院線的「衛星公司」,徹底破壞了香港影壇格局,也加速了三大傳統院線的滅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失去三大傳統院線束縛的香港影壇,對於獨立電影公司來說是百花齊放的春天,眾多電影人自組公司,電影工作室如雨後春筍,開啟了香港電影人賺錢的黃金時代,卻吹響了埋葬香港電影的號角。

結果德寶於1991年放棄經營院線,交由永高接手,並且於兩年後停止製作電影;93年金公主院線停止經營院線發行和製片業務,旗下電影院則被陳榮美接手,改組為金聲,與新寶結為姊妹雙院線。

嘉禾尚存但影響力不復當年,與永高、新寶、金聲還有黃白鳴拉扯起來的東方院線展開混戰。表面上看更熱鬧了,實則極弱難返。更可悲的是,取代香港院線成為當時港片主要投資者的,變成了來自台灣的八大片商。

他們不是正經的電影人,投資電影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為了賺錢,可以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一種類型的電影拍到爛拍到吐拍到死,然後換另一種類型。在他們的帶動下,香港電影人盲目膨脹,電影理念完全向金錢靠攏,至於電影創新早被拋到腦後,新浪潮導演帶來的新浪潮運動徹底塵封。

雖然導致香港電影衰亡的因素有許多,不過陳平安一直認為,大批外資進入將香港影壇攪的烏煙瘴氣一派銅臭,是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因素之一!

如何拯救香港電影,陳平安一直在摸索,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雖然他並不確定自己的方式一定有效,但他清楚,必須抑制住這些資金的大舉入侵!

今天他來找蔡松林,就是懷疑此人想要挑唆陳榮美和馮秉仲提早組建新寶院線,特意前來破壞。很顯然,他的目的達到了。

「陳平安,這就是你的報恩方式嗎!」看到陳榮美和馮秉仲負氣離去,蔡松林陰沉著臉問道,保鏢小四更是向前一步,想要威懾陳平安。

矮牛瞪著牛鈴大眼與小四對峙,陳平安在房間里轉悠一圈,坐在沙發上,掏出雪茄點上,抽一口含在口中品味其中味道,然後吐出裊裊煙霧,慢條斯理道:「報恩?老蔡,你這話我聽不明白。」

「陳先生年紀不大記性差得很啊,金馬獎那天的事情才過去多久,你就忘記了?」

上個月月底,他去台灣參加金馬獎,那天早上和伊能婧在被窩裡玩耍,被電話打斷,就是蔡松林打來的。在電話里,蔡松林告訴他,今晚金馬獎頒獎儀式結束後,會有人想要刺殺他,提醒他千萬小心。

陳平安起初並不相信,認為這是惡作劇。當初新藝城紅極一時,三巨頭來台灣參加活動宣傳電影,也曾受到過威脅電話。麥加石添躲在酒店裡沒敢出席,黃白鳴豁出去了出席了當晚的宣傳活動,一晚上惴惴不安,結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但是蔡松林在電話里,把陳平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