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記

這是名副其實的一本小書,可是經歷不簡單。還是五十年代中期,錫蘭(其時尚未改為斯里蘭卡)編百科全書,其中中國佛教部分委託中國佛教協會代為擬條目,並物色合適人撰寫。條目中有一個是「佛教與中國文學」,物色撰寫者,據說是能勝任者都不願意擔任,最後只得用與佛門有關的世俗之法,找不到和尚就抓禿子。負責抓的竟是周叔迦先生。周先生行古道,不下令傳而親自登門,大概推想我也必敬謝不敏,開言就用了絕招,是:「有一件事求你,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周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師輩,已經明白表示沒有商量餘地,我只好尚不知何事就表明態度,是只要我能做,我一定遵命。然後是具體說明來意。我知道這不容易,但已沒有退路,只得問內容和時間方面的要求。是內容無妨充暢,幾萬字也可以;交稿期限可以長到半年。於是略考慮內容和格局,就趕寫。其時還是公私必須分明的時期,只能用業餘時間。總有幾個月吧,寫完,數數頁數,大致是五萬字,估計他們是依《大英百科全書》第九版之例,求全,也就不避繁重,於是坦坦然交了稿。過了不久就知道,原來周先生並非編委,「無妨充暢」云云只是推測之辭。文稿退回,說希望壓縮成三幾千字。這自然更難。其時我很忙,又幸而此事周先生不再過問,我有迴旋餘地,就以暫時無暇修改為理由辭謝,文稿束之高閣,日久天長,連有這麼回事也忘了。一晃混過大大小小好幾次運動,到了八十年代初。其時我東食西宿,入城,與多年老友玄翁同室,安徽教育出版社周君找玄翁來約書稿,掛角一將,問我能不能寫點邏輯或語言方面的。我說不能。推想是玄翁有撮合的好意,周君不只一次勸說,還說其他性質的也可以。我忽然想起還有這束之高閣的一包,於是告訴周君。他居然表示有興趣。其後是找出,大致看看,交稿。這就成為1984年出版的那一本,薄薄的,不足一百頁。

出版不久,有的明眼的讀者就表示,寫法是提綱式,主幹可取,像是缺少枝葉,希望我加些枝葉,比如能夠擴充到二十萬字上下,對讀者就會有較多用處。出版社也希望我能夠這樣做。我同意這樣的看法,但照辦則有困難。我老了,有生之年,我自認為應該寫的,還有不少未動筆,是一。還有其二,是生性不願意走熟路,因為雖然省力,卻不能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趣。所以我還是抱著歉仄之心謝絕了。這次有新印的機會,我重看一過,還是舊的想法,雖然知道禿禿的主幹,最好能夠生長些枝葉,可是我無力這樣做。印書要賣,而未能依照商業化的新潮,適應主顧的要求,我還能說什麼呢?不過是略陳成書經過,求得寬厚的讀者能夠體察下情而已。

張中行

1992年7月1日於京郊燕園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