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譯序

中國人民大學楊恆達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於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英語國家的廣大讀者讀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還要感謝盟軍在1944年以後來到巴黎。英美軍隊的軍人及隨軍人員在巴黎市場上發現了亨利·米勒的書,爭相傳閱,並把它們偷偷帶回英美等國。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學精英們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但是,由於許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無法在美國公開發表。後經過長期努力之後,美國終於+1961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公開發表。

兩年以後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表。隨著對他其餘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統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

但是,亨利·米勒的意義還不限於此。他作為一個文學家所開創的風格和特色,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當時文學界一些優秀人物的稱讚。《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把《北回歸線》稱為「一本十分卓越的書」,「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的創作上,都比《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好得多。」艾略特的一些朋友們,包括英國著名詩人、學者、藝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和美國著名詩人、意像派代表人物艾茲拉·龐德,也都很讚賞亨利·米勒。里德聲稱,正是因為亨利·米勒違背了人們在審美、道德、宗教、哲學等方面的傳統期待,所以他才有可能作出「對我們時代的文學最有意義的貢獻之一」。里德承認,亨利·米勒也許是「文學史上最淫穢的作家」,但是他把這看作是對亨利·米勒的絕對誠實的一種稱讚。認為這是他的活力的關鍵性標誌。里德認為,「使米勒在現代作家中鶴立雞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審美功用和預言功用結合在一起的能力。」龐德則認為《北回歸線》「大概是一個人可以從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書」,「即使不能賽過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至少也比「弱智的女性伍爾芙」寫的「那種只有二分之一才氣的粘乎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學的一部分」。英國詩人、小說家勞倫斯·達雷爾曾經說過:「今日之美國文學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義而開始,也以此而告終結。」美國當代較為知名的詩人、評論家卡爾·夏皮羅把亨利·米勒稱為「現在活著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美國當代著名的猶太血統作家諾曼·梅勒在七十年代中期熱情為亨利·米勒編纂文集,並稱《北回歸線》為二十世紀一二十本最重要的美國書籍之一。

亨利·米勒受到文學界著名專家、文人,學者的如此讚揚絕不是偶然的,但他的作品有強烈爭議,亦是事實,那麼如何來理解和把握他的創作呢?

我們首先應該把他看作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者。

亨利·米勒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現代文明發生重大危機的時代。西方社會發展到20世紀初,已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和工商業都達到了空前發達的程度,人類戰勝貧困與苦難的那一天似乎為期不遠。但是,恰恰是在這樣的時候,西方社會面臨一場重大的危機,高度的物質文明使人們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但是社會生產力並未達到使每個人的慾望都得到滿足的地步,社會的政治制度更是遠沒有使社會分配趨向合理。於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囚為爭奪世界、分贓不均而爆發了世界大戰,社會的兩極分化使許多國家爆發了革命。西方几個主要的發達國家雖然沒有直接爆發革命,但是國內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尤其是精神危機席捲西方各國,這種精神危機從根本上講是信仰危機,西方人對歷來信仰的上帝,對資產階級興起以來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甚至個人和自我都產生了懷疑。如果西方人可以因為現代物質文明而感謝上帝的話,他們卻痛苦地發現,上帝無法把他們從災難和痛苦中拯救出來,上帝的權威地位動搖了,隨著上帝地位的動搖.人們比一百多年前因發現啟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國」未能真正實現而感到痛苦的浪漫主義者更痛苦地發現,資產階級當年登上政治舞台時引以自豪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不但遠未變成事實,反而成為統治者無恥地淹蓋尖銳的階級矛盾、懸殊的貧富差別、野蠻的掠奪與鎮壓的遮羞布。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冷漠,甚至仇恨,西方社會一貫重視的個人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深感困惑,從而對自己的地位和處境產生懷疑,甚至無法認識自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新一代西方人渴望尋回自己的家園,渴望尋回自我,但是以往的文化傳統使他們感多窒息,感到絕望,於是他們迷惘彷徨,並成為西方文化傳統的強烈反叛者。亨利·米勒就是這樣的反叛者之一。

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生於紐約一個德裔裁縫的家庭。亨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因為逃避德國的兵役而來到紐約的,儘管像許多來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一樣,他們很快就被美國社會同化了,但是我們從亨利·米勒的創作與言論中,仍然可以看到德國文化的許多影響。在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又同歐洲文化,尤其同德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對人生與社會的哲理思考,往往顯示出德國思想家的某些特點,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與敏銳而豐富的想像力,後來,在1930年至1939年這近十年中,他又長期生活在法國,對歐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所以,他對西方文化、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不僅立足於美國,而且立足於歐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修養的裁縫鋪老闆,後來又嗜酒成性,亨辛·米勒出生後不久,全家從曼哈頓搬到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居住在工廠和小商小販中間。成長中的亨利·米勒所處的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都不十分優越,亨利·米勒也沒有受過很高的正規教育,他1909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兩個月後即放棄學業,然後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水泥公司的店員、陸軍部的辦事員兼不拿薪水的《華盛頓郵報》見習記者、他父親裁縫鋪的小老闆、電報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以及洗碗工、報童,垃圾清理工、市內電車售票員、旅館侍者、打字員、酒吧招待、碼頭工人、體校教師、廣告文字撰稿人、編輯、圖書管理員、統計員、機械師、慈善工作者、保險費收費員、煤氣費收費員、文字校對員、精神分析學家,等等,有的工作他幹了甚至不到一天。豐富的生活經歷為亨利·米勒的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他在這些經歷中的深入觀察和各種深刻的感受又使他的創作不落俗套,既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又有富於哲理的思想內容,並以創新的形式加以表現,亨利·米勒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顯然比他的同時代美國作家要晚,而且成名也晚。年紀比他輕的海明威、福克納、菲茨傑拉德等作家,在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氣,或已有了相當的成就,而他那時候卻還在為生活奔忙。他發表第一部作品時已經四十三歲,也可謂大器晚成。在文學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處,由於作家思想上已比較成熟,又有豐富的閱歷,見多識廣,所以更容易一上來就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中反映的問題也往往更為尖銳,更能一針見血。

亨利·米勒大概就是這樣一位作家。他曾自稱為「流氓無產者的吟遊詩人」,可以說,這是對他自己創作風格的最好描繪。

自從他發表第一部作品《北回歸線》以來,他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風格,專寫一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通過他們來攻擊西方社會,並不惜使用污穢的語言。他所寫的這些人物大多是他自己在豐富的生活經歷中接觸過的,他所用的語言也是他所接觸的那一階層人普遍使用的語言。他通過他筆下那個表面粗野的社會來表達他對西方社會深思熟慮的看法。就這方面來講,他雖然比大多數作家出道晚,但一出道即顯示出他的優勢,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他所混跡的那個社會,他所接觸的三教九流,以及他所從事過的各種職業。

亨利·米勒對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的批判受到西方現代思想領域內尼采哲學思想和施本格勒關於西方文化沒落等學說的深刻影響。尼采如同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一樣,一直在試圖確主人的真正價值,但是,他深切地感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倫理道德、宗教及個人主義傳統不但沒有幫助人真正確立自己的價值,相反,卻使人越來越感到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受到強大的異己力量的無法擺脫的控制,人變得更加無恥、卑微、懦弱。20世紀西方人普遍感到失去自我的痛苦,敏感的尼採在19世紀中後期就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提出:「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亨利·米勒在同西方文化、西方社會的沖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