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詩歌的通靈者

蘭波:詩歌的通靈者

作者:劉麗華

(01/14/2000)

在我有限的詩歌閱讀經歷中,阿爾蒂爾?蘭波佔據著一個顯著的位置。他的那首叫作《母音》的詩,第一次為語言的基本元素創造了顏色————A黑,E白,I紅,U綠,O藍(後來的大畫家康定斯基又從顏色中「看」到了音樂,我暗中希望他是受了蘭波的影響)。蘭波天生就對色彩有著十分敏感的直覺,很小的時候就迷上了與色彩有關的物事。他喜歡笨拙的繪畫、門帖、牆上的裝飾、街頭藝人的畫布、招牌、民間彩圖等等。他不僅為母音字母發明了顏色,他的詩句同樣以五彩紛華的色澤令人心動:

「綠唇、冰面、黑旗、藍光與陽光散發出的紅色芬芳———是我的力量。」

他甚至乾脆把自己的另一部堪與《地獄一季》相媲美的散文詩就叫做《彩圖》。人間的悲劇喜劇在他的眼裡如變幻無序的種種圖景,他的詩則如「繽紛的幻影」,搖曳生姿,迷離斑斕。

不僅色彩的美令詩人沉醉,這個自稱來自靈界,自我釀造生命之血的人,似乎還背負著另一重使命———道破文字隱秘的身世,做一個詩歌的通靈者。這位通靈者確實達到了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未知之境。他的詩是在短短几年之內爆發出來的激情、靈感和非凡創造力的結晶,讀他的詩,猶如感受火山噴發時迸裂升空的岩漿,新鮮、耀目、令人眩暈,它灼傷庸人的眼睛,它也焚毀了由陳詞濫調構築起來的古老建築。蘭波從來沒有為詩歌是什麼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但他在1871年5月15日寫給保羅?德梅尼的信中已自覺地表達了他對詩人和詩歌的認識,那就是,詩人應當是靈魂的尋找者,詩人應當比別人有更加豐富的靈魂;詩歌的語言便是來自靈魂並為了靈魂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應包容一切:芳香、音調和色彩,並通過思想的碰撞,放射出光芒。

新近出版的《蘭波作品全集》,不僅使我們有機會重新品評蘭波的詩作,還由於書中收錄了蘭波的日記和書信,因而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蘭波的文本。日記里有他情竇初開的初戀,有他學生時代的活動,有他處處反叛的精神;在他青年時代的書信里,可以看出他在詩歌創作上充滿了自信,可以看到他對魏爾倫的依戀之情。特別是蘭波十九歲就絕望地告別文學創作以後,在異國他鄉流浪、從軍、當監工、走私軍火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蘭波:孤獨、貧困、奔波於叢林大漠之中,索然無味地生活、忍受熱帶瘴癘所致癌症的折磨,直至死去。這一時期他給家人的信中表明,蘭波為了基本的生存忍受的已經不僅僅是平庸、瑣碎,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也已不是痛苦,而是麻木。他寫信向家裡要的是如何做一個工匠類的書,卻隻字不提詩歌。一個曾經充滿反叛精神的孩子,一個慣於嘲弄傳統、嘲弄神聖的懷疑論者,一個不甘忍受平庸生活的逃跑者,又陷入新的不幸。而這一次的不幸最終置他於死地。蘭波曾經說過:「幸福,它的牙齒對於死亡是很柔軟的」,如今,他說:「我恨苦難」。無論作為詩人,還是作為普通人,死亡一直都是暗地裡緊緊跟隨著他的影子。所幸的是,他的文字,他的詩句,他獨具的風格以及他開創的象徵主義至今還給後人以豐潤的滋養。

(《蘭波作品全集》,王以培譯,東方出版社2000年1月版,21?20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