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小傳

彼得羅夫斯基

托馬斯. 莫爾於1478年生於倫敦.他的父親約翰. 莫爾屬於富裕的城市家庭. 在托馬斯的幼年,約翰曾任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 托馬斯. 莫爾受到很好的教育. 當他還在孩提時代,就被送入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在那裡很好地掌握了拉丁文. 十三歲時,由於父親的關係,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紅衣主教莫頓的家中. 莫頓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著名的政治家,甚至一度當過大法官. 莫爾很喜歡這位紅衣主教,他一生中都懷著愉快的心情回憶起寄住紅衣主教家中的情形.1492年,莫爾進入牛津大學,在大學裡,由於他的卓越的才能,不但很快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和他的老師科利特、格羅辛、林納克等人成了忘年之交. 這些人都是人文主義者——把人格和人性的研究放在第一位的中世紀煩瑣神學的反對者. 在牛津大學期間,莫爾對於義大利人文主義者米蘭多拉伯爵皮科(1462—1494)的著作非常著迷,莫爾曾將他的傳記以及他的敘述十二條人生準則的作品《十二把利劍》譯成英文. 皮科關於教會的見解,以及他想「清除」基督教教義的污垢的意向,都是莫爾感到親切的.

可是,莫爾的父親想把他造就成一個法學家,對他的嚮往古代語言和文學不表贊同.1494年,父親迫使他離開牛津大學去專攻法律. 莫爾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有經驗的法學家的指導下很好地研究了英國的法律,使他很快得到了頭等律師的聲名. 可是,他沒有放棄對古代典籍的研究,並且在拉丁文和希臘文上都繼續不斷地精益求精. 他仍然從事在牛津大學早已開始的文學生涯.到1497年①,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鹿特丹的伊拉斯莫斯第一次來到英國時就和莫爾結識了. 他們二人是在倫敦市長舉行的一次隆重的宴會上見面的,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他們都以自己的才思敏捷而博得彼此的愛慕. 伊拉斯莫斯最後不禁失聲叫出:「你不是莫爾還是誰!」莫爾立刻回答:「你要不是伊拉斯莫斯,才見鬼!」和伊拉斯莫斯結交後,莫爾更多地接近了人文主義者,他成為1498年擔任牛津大學希臘文講座的伊拉斯莫斯的小組裡的活躍分子. 後來,於1509年,在莫爾家中並在莫爾的影響下,伊拉斯莫斯寫成了他的有名的《愚贊》一書.象《烏托邦》中的主人公拉斐爾. 希斯拉德一樣,莫爾對希臘作家的愛好,甚於他對拉丁作家的愛好. 他尤其重視柏拉圖,並對他加以研究. 據伊拉斯莫斯證明,莫爾早在青

①根據〔英〕錢伯斯所著《托馬斯. 莫爾》一書第70頁以及英國百科全書(ncyclopdia

Britanica,1976年)第12卷,第437頁,伊拉斯莫斯K L首次來到英國並與莫爾相識是在1499年,而不是在1497年. 本書附錄二照俄譯本譯出,文中關於史實的敘述有些地方與有關的英文書籍所載不同. 不一一加註. ——中譯本編者

年時代就對柏拉圖的「共產主義」思想很入迷. 研究柏拉圖的《共和國》的痕迹在《烏托邦》中清楚可見,他也熟讀並且愛好琉善.象當時的大多數人文主義者一樣,莫爾還不能完全拋棄宗教的世界觀. 他認真地研究了奧古斯丁的作品,甚至一度進入卡特豪斯修道院. 修道院生涯使莫爾有可能潛心研究科學,可是修道院的生活方式,在他熟悉之後,使他不得不拒絕削髮出家,仍然回到塵世.莫爾作為一個律師,在數年之中,由於他主持公道,替受屈的人撐腰而聞名倫敦.1504年,當他已滿二十六歲的時候,他被選為議員. 在議院中,他更是聲望卓著,同時也引起英王亨利七世的憎恨,因為亨利七世曾為公主的婚禮以及皇太子的晉爵士禮(順便提一提,這時這個皇太子已經死了)向國會勒索一筆補助費,莫爾發言反對. 議會削減了這筆補助費,為此,亨利七世向莫爾進行報復. 他把莫爾的父親囚禁在倫敦塔里,並罰以巨款,因為莫爾本人的人身不可侵犯,要罰莫爾出錢是不成的,何況莫爾並無很可觀的財產.此後,莫爾覺得脫離政治活動才是明智的. 他回到律師界,重新研究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 他進一步深入鑽研數學和天文學,並且研究音樂.1505年,莫爾認識了蘇格蘭的約翰. 科爾特這家人,並且過從甚密. 他鍾情於科爾特家的二小姐,可是又不願得罪大小姐,還是和大小姐結了婚. 莫爾婚後有子女四人:三女一男. 莫爾是很顧家的人,十分鐘愛他的子女,尤其鍾愛他的大女兒瑪格麗特,對她進行了很好的教育. 瑪格麗特精通古代語文,甚至獲得學者的榮譽. 她的丈夫羅珀是第一個為莫爾作傳記的人. 莫爾在自己家中實現了他在《烏托邦》中所發揮的婦女平權的理想.1511年,莫爾喪偶,另娶了一個上了年紀的寡婦,名叫米德爾頓.1509年,亨利七世病故,莫爾覺得自己可以重新從事社會活動了.他被選為倫敦林肯法學協會的公斷人;1510年,他擔任倫敦市的司法官.這時,他已博得了市民的充分信任.英國商人兩次促使英王委派莫爾先後到荷蘭及加來,調解和當地商人發生的商務糾紛.當1516年的一次出使時,莫爾在法蘭德斯開始寫《烏托邦》。

他這次出使的經過構成了本書的背景.《烏托邦》很快名聞遐邇,給作者帶來了應得的榮譽. 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中,這書曾經印行多次,被譯成歐洲各國文字. 雖然莫爾早先用英文寫作(他的作品之一《理查三世的歷史》,於1513年寫成,享有盛名,並為莎士比亞的一部歷史劇的藍本)

,但是他用拉丁文寫了《烏托邦》。拉丁文在當時是學術著作的國際語文. 莫爾的拉丁文是他的大多數同時代人所趕不上的,雖然缺乏伊拉斯莫斯的文體的那種輕快和優雅.莫爾博學的名聲,以及他實際活動的政績,傳到了英王的耳里,英王就想和這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接近.1518年,莫爾被任命為王室請願裁判長、樞密顧問官,於是他很快投身到國務活動場所中去了.1521年,他出任副財務大臣,並受封為爵士.莫爾這時在宮廷上聲望很高.英王經常和他談論,不拘禮節地約他同餐,和他研討天文學和數學. 可是,莫爾並不因為這些邀請而感到任何的高興.1523年,經過大法官沃爾西①提名(實際上是由於宮廷任命)

,莫爾當選為下議院議長.1525年,他受命為蘭開斯特公國的首相.1529年,他又代替沃爾西為英國的大法官,成為英王下面的第一號要人.他是出身於資產階層的人中第一個擔任大法官的. 可是,莫爾不曾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他仍舊是個樸素、謙遜、和藹可親的人,如同伊拉斯莫斯所描寫的一樣. 他的老父繼續在皇家法庭工作. 莫爾每天在執行大法官公務之前總跪在他父親的面前,請求賜福.莫爾對自己地位的不穩固很有先見之明.英王親自來訪問過他,擁抱過他,和他在花園中散步,莫爾事後告訴他的女婿說,若是用付出莫爾的頭顱的代價可以換得正和英國交戰的法國任何一個無足輕重的城堡,英王會不加思索地把莫爾的頭顱割下的. 在大法官就職時舉行的傳統的莊嚴的慶祝會上,莫爾致答辭說,等待著他的與其說是榮譽,還不如說是困難和危局. 莫爾明白,他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尤其是爬得高,必然會跌得重.他在從事全部國務活動過程中,完全獨立自主,從不肯附和別人,委曲求全.1528年,莫爾遭到榮譽流放的威脅,即出使西班牙,因為在國會中投國家預算案的票時,他沒有站在英王一方. 這次失寵於英王雖然是暫時的,可是,幾年之後,莫爾便遭到總的報復了.由於宗教政策發生了衝突.莫爾贊成保持教皇的政權,雖

①沃爾西(Thomas Wolsey,約1475—1530年)

,煊赫一時的大法官及紅衣主教,因激怒英王亨利八世,被判為國事犯,解赴倫敦,途中病死. ——中譯者

然他在論及宗教問題的作品中主張用全教會代表會議來限制這種政權. 贊成這種政權,並不能阻止他非笑騙子僧侶的迷信無知和煩瑣神學者的愚蠢.他對於由路德倡導在1517年發生的宗教改革不曾表示同情.英王亨利八世是宗教改革的徹底反對者,支持教皇,並於1521年發表一整本書攻擊路德,該著作是委託莫爾編輯的. 路德著文反駁,在文章里罵亨利八世是「粗笨、糊塗、愚蠢的腦袋」

,是「荒唐的小丑,不懂得什麼是信仰」。

1523年,《莫爾答路德所散布的對英王亨利八世的嘲弄》(「Thomae Mori responsa

advitiaMartiniLutherigesAta inHenricumRegemAngliaeiusnominisOcAtavum「)一文刊出,對路德這個」醉漢和野人「充滿著人身攻擊.幾年後,英王亨利八世由於和教皇發生糾紛而改變了對宗教改革的態度. 引起糾紛的起因是,教皇完全受制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