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托馬斯. 莫爾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1478年生,由於據說在宗教問題上違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處死刑而不得不泰然自若地走上斷頭台,時在1535年.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比較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慾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莫爾當然也具有上述的特徵.但是由於多數人文主義者畢竟主要地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眾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爾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能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 他在《烏托邦》這部不朽的著作中,為當日英國廣大勞苦群眾所遭受的水深火熱的痛苦,慷慨陳詞,大聲疾呼. 不僅如此,他還指出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並提出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他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表現出豐富的才華,巨大的熱情,過人的膽略,並闡述了精闢的見解.莫爾在大學讀書時代,已經對希臘拉丁古典文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頭角崢嶸,受到一些前輩學者的器重. 以後他又和歐洲大陸上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DesideriAous

Erasmus〔約146—1536〕)

成為莫逆之交,反覆商量問題,切磋學問. 書本上的東西以及師友的交往,都對他心智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 而更重要的是,他後來成為一個經歷豐富、見聞廣博、又頗為留心新事物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英國人,供職本國政府,對於自己同胞在都鐸王朝專制統治下所受的苦難,觀察直接,了解特別深刻. 例如英王對內百般聚斂,巧取豪奪,用刑嚴酷,殺人如麻;對外好戰尚武,不講信義,妄圖稱霸於一時. 他的一些寵臣,不但不犯顏力諫,反去阿諛奉承,逢君之惡. 莫爾最關心而且急於想糾正的,是大批農民被暴力從自己耕地上攆走及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後果. 貴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做牧場,用來養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 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 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離開累世居住的家園,無法就業,到處流浪,以致或是餓死溝壑,或是流為盜匪. 在英王政府的血腥統治下,流浪有罪,討飯有罪,盜竊當然更有罪,總之,刑律苛煩,百姓動輒得咎,性命不保. 在都鐸王朝卵翼下的英國大貴族、大商人,為了喂肥自己,不惜和反動政府狼狽為奸,剝削鎮壓勞動群眾. 莫爾在《烏托邦》中關於他那個時代——資本原始積累的初期所謂「羊吃人」的情況的描繪非常逼真,令讀者為之感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部分地加以引用.莫爾對時政的不滿與批評,達到異常坦率的地步. 可是由於他所面對的亨利八世,是一個剛愎殘忍的暴君,他覺得如果用隱蔽假託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可能會有好的效果.這種方式頗類似我國古代詩人的主文譎諫,可惜仍然不曾取得應有的效果,只是使他的書留傳後世,作為文學傑作,尤其是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部偉大的文獻;這也是作者幾百年來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莫爾在1516年寫成《烏托邦》,採取了非常嚴肅的態度,使用的是當時學術界通行的拉丁語,但是書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專名,都是杜撰.「烏托邦」

(Utopia)這個詞本身就是據古希臘語虛造出來的,六個字母中有四個母音,讀起來很響,指的卻是「無何有之鄉」

,不存在於客觀世界.很明顯,莫爾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寫作的動機是積極的,是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的. 然而烏托邦社會主義卻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同義詞,烏托邦在後代被人們和空想等同起來. 這也許非莫爾始料所及.他的時代是地理髮現的大時代.新的航路,新的陸地,新的人民,一齊湧現出來,使歐洲人眼界頓開,打破了成見,解放了思想. 在這樣的氣氛中,莫爾從一位航海家口裡敘出一個烏托邦來,的確真假難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談到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熟悉英國這個時期歷史的人一望而知,這指的是莫爾置身其中的英國社會. 這一部分抨擊了英國政治和社會的種種黑暗. 然而作者點染巧妙,隱約其詞,運用虛實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強固執的英王也無從問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繪烏托邦這個理想國,它同第一部分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照. 作者關於未來的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都包含在這一部分. 以下擬就六個方面分別來談談:

一財產公有

財產公有是烏托邦的最大特點,也是莫爾社會主義思想中最可貴的要素. 莫爾斷言私有制是萬惡的根源,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貪婪、爭訟、掠奪、戰爭及一切社會不安的因素. 在這種制度下,總是兇狠狡黠的人佔便宜,取得最多的財富,他們是人口中的少數. 至於占多數的質樸真誠的勞動人民,對社會作出很大的貢獻,卻窮困潦倒,生活無著.世界再沒有比這更不公平的事了. 在烏托邦,全部社會財富是大家所公有的. 不管什麼產品,用的還是吃的,都匯聚到每座城市的幾個指定的市場. 家家戶戶到市場領取全部所需要的東西,不付錢,不付任何代價,也不受數量限制,但是從來無人多領,因為烏托邦物資充裕,取之不盡,如果在自己家中積存物資,真是多此一舉. 總之,烏托邦實行財產公有,按需分配,其前提是物資非常充足,產品非常豐富. 莫爾著重地提出這一點,這是其有遠見之處.不但一個城市的分配如此,而且城鄉之間,各個城市之間,無不平均分享物資,互通有無,不需補償. 整個烏托邦就是一個共產主義大家庭.

二生產勞動

讀者不禁要問,烏托邦不計其數的產品究竟從何而來的呢?

回答是,這與烏托邦所嚴格執行的生產勞動制度分不開.莫爾不曾用過生產勞動這個名稱,但我們發現,烏托邦所有的勞動都是用於增進國家財富,提高社會福利,有益於全體人民衣食住行各種生活狀況的改進,所以這種勞動是生產性的. 淫巧的工藝,徒供奢侈享受而無益於國計民生的物品,都在一概禁絕之列,不許把勞動花在這上面.在烏托邦,除極少數人以外,人人都須參加這種有益的勞動. 首先是農業勞動. 但除此之外,每人還須學一項專門手藝;學好一門之後,願意學兩門的聽其自便. 他們學紡織,學冶煉,學做木工或泥水匠,這些都是與改善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繫的行業.烏托邦沒有貴族、地主等這些只圖享受的寄生蟲,沒有二流子,沒有乞討為生的人. 烏托邦人雖然每天只是白天勞動六小時,產品卻十分豐富.

三務農為本

烏托邦人牢牢地樹立了務農為本的觀念,特別重視農業勞動. 無論男女,從小就在學校接受農業教育,併到田地上實踐. 城市中每個公民都須在農村住兩年,以種田為業. 凡樂於務農的可以申請在農村多住幾年. 城市公民如到本城郊區觀光,必須參加當地的農業勞動才能得到食物供應. 這一切說明農業是很受尊敬的一種勞動.他們種田,重視利用畜力,並備有各種農具. 他們非常珍惜每人分到的穀物,穀物只充食用,不得造酒. 造酒的原料限於果類,如葡萄或梨子.關於每個城市及郊區的用糧,他們事先有正確的估計,然而他們對於生產穀物及飼養牲畜,總是從寬打算,寧可使其有餘,用以接濟鄰近的地區,但決不允許浪費.

四城市規劃

烏托邦的城市規劃也頗值得注意. 首先,城市人口有嚴格限制,不得過分集中. 除郊區外,每座城市只規定六千個住戶,每戶的成年人,少則十名,最多十六名. 如超過限額,則將多餘人口移居到人口稀少的城市. 如整個烏托邦人口過多,則向國外鄰近地區移民,開荒懇地,從事生產. 人口密度問題在烏托邦已受到一定的重視.每座城市劃為均等的四個部分,各有市場(貨物總棧與食品供應站)

、醫院與公共食堂(烏托邦人習慣於在這種食堂集體進餐)。當然,這一切設施都是免費為所有公民服務的.城市街道寬敞,規定為二十呎寬,便於行人,便於車輛交通. 住宅區的建造都有具體的規格. 每一住戶可以任人自由進入,而且住房須每隔十年抽籤調換,藉以徹底廢除私有制.烏托邦人花很大的氣力綠化城市,每家後門對著花園,其中花草雜生,果樹繁茂,既可觀賞,又提供新鮮的水果.

五衛生健康

烏托邦人把衛生健康當作大事來抓. 每座城市有醫院四個,每個佔地之廣宛如一個小村鎮,裡面設備完美,藥物齊全,醫生經驗豐富,服務態度非常好,病人受到熱情的照顧,以致樂於住院接受治療.烏托邦人採取措施,保證供應潔凈的飲水與食物. 他們注意維持公共環境衛生,以防止空氣污染,防止疾病流傳.烏托邦人除每天工作六小時外,有一小時的文娛活動.他們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的時間. 作者特別指出,烏托邦人的健康狀況是好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