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校的問題在哪裡?-1

教育一直是美國夢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清教徒的新英格蘭,學校很快建立了起來。起初作為教會的附庸,而後為世俗的官方所接管。伊利運河通航之後,農民們離開了新英格蘭的山區,來到富饒的中西部平原。他們在所到之處,建立起一所所學校。不僅建立了中、小學,還建立了大學和神學院。許多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從大西洋彼岸來的移民,都渴望接受教育。大多數人在他們定居的主要都市和大城市內,都不輕易放過任何受教育的機會。

最初的學校是私立的,上學全憑自願。漸漸地,政府開始發揮較大的作用。先是在財政上給予資助,繼而是建立和管理官辦學校。1852年馬薩諸塞州通過了第一個強迫入學的法令,而所有的州都實行強迫入學制則是在1918年。一直到二十世紀,政府對教育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地方當局來實施的,盛行的是地區學校,由當地的學校管理委員會控制。接著,開始了所謂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主要是由於大城市內不同教學區之間的種族成分和社會成分差異太大而引起的。另外,這場運動也受到職業教育家希望發揮更大作用的影響。隨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政府的擴大和權力的集中,這場運動也不斷發展。

為所有人提供的、廣泛的普及教育,以及為同化我們社會的新成員的公立教育,在防止分裂活動和使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能夠和睦相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對此,我們一直,而且確有理由引為自豪。

遺憾的是,近幾年來,我們的教育越來越走下坡路。家長們抱怨子女們所受教育的質量下降了。很多人對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越發感到擔憂。老師們抱怨說,他們所處的教學環境,往往不利於孩子們學習。越來越多的老師在教課時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納稅人抱怨費用上漲。幾乎沒有人認為我們的學校是在向孩子們傳授他們所需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促進同化及創造和睦氣氛的願望相反,學校越來越成為我們從前極力避免的分裂的源泉。

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在靠近主要城市的一些富人居住的郊區,學校辦得很好,許多小城鎮和鄉村辦的學校也很出色或令人比較滿意,但一些大城市內的學校則糟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公立教育事業中,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黑人兒童的教育,無疑是成績最糟糕、失敗最慘重的領域。與其說是使黑人兒童受教育,還不如說是使他們失掉受教育的機會。但按照政府的一貫說法,公立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卻是窮人和被壓迫者。由此看來,公立教育的確是一個雙重悲劇。」①

據我們看,公立教育所患的病與我們在前面和後面章節中所談到的許多福利計畫患的病是相同的。四十多年前,沃爾特·李普曼把它確診為「社會集權過度症」,其病因在於「信念的改變,以前人們認為,由那些思想狹隘的和自以為是的人自由行使權力會很快帶來專制、反動和腐朽」,……要取得進步就必須限制統治者的作用和權力,而現在人們則認為,「統治者的能力是無限的,因此,不應對政府的權力施加任何限制。」②

①倫納德·比利特:《用自由市場方法改革教育》,第P-6141號蘭德公司文件(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蘭德公司,1978年),第27一28頁。

②《良好社會》中的話,轉引自沃利斯的《被過分管制的社會》,第VIII頁。

在培養孩子方面,這種病症的表現是:作父母的無法干預孩子受什麼樣的教育,他們既不能直接出學費為孩子挑選學校,也不能間接地通過開展地方政治活動來改變教育制度。學校的控制權已經落到了職業教育家手中。尤其在大城市裡,學校權力的日益集中和官僚主義的增加,更加重了這種病症。

在高等教育方面,私人市場的作用要比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大一些。但在那裡也擺脫不了過分集權的社會的弊病的影響。1928年,在高等教育中,上公立學校的學生人數比上私立學校的學生少。1978年,上公立學校的學生人數增加了三倍。由於學生自己交付學費,政府在直接籌資方面的作用落後於政府在管理方面的作用。然而,儘管如此,1978年政府的直接撥款已經超過了由公立和私立學校組成的高等教育的總經費的一半。

同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影響一樣,政府作用的增加對高等教育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它所創造的環境使盡職的老師和用功的學生都難以安心學習。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問題所在

甚至在共和國建立後的最初年代裡,就已經不僅是城市有學校,而且幾乎每一個小鎮、村莊和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有學校。在許多州或地方都有法律明文規定要建立一所「公立免費學校」。但是,大多數學校是靠學費和私人資助來辦的。市、縣或州政府一般只提供一些補充資金,補足那些父母無力交納學費或所交學費不足的孩子們的上學費用。儘管當時受教育既不是強迫性的也不是自由的,但實際上是普及的(當然,奴隸們除外)。紐約州公立學校的校長在1836年的一份報告中說:「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有理由認為,在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專科學校受教育的孩子的人數,與五歲至十六歲孩子的總人數相等。」①當然,州與州之間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總的來講,白人家庭的孩子,不論其家庭經濟條件如何,都受到了教育。

①轉引自E.G.韋斯特的《美國公立學校立法的政治經濟學》一文,載《法律和經濟學雜誌》,第10卷(19O年10月),第101-128頁,引語摘自第106頁。

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人們發動了一場運動,要用所謂免費學校來代替形形色色的私立學校。也就是家長和其他人不直接交學費,而是用納稅的方式間接向學校交學費。E.G.韋斯特廣泛研究過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的發展情況,他認為,這場運動並不是由對教育現狀感到不滿的家長們發起的,而「主要是由教員和政府僱員們」①發起的。免費學校運動最著名的參加者是霍勒斯·曼,在《大英百科全書》中,他被稱為「美國公共教育之父」。②霍勒斯·曼曾任1837年設立的馬薩諸塞州教育委員會的第一任秘書長。在這以後的十二年中,他領導了一場氣勢磅礴的運動,爭取建立一種由政府出資、由職業教育家管理的中小學教育制度。他的主要論點是,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責任向每個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學校應辦成非宗教性質的,應接納所有來自不同信仰、不同社會地位和不同種族的家庭的孩子。這種普及的免費教育可以使孩子們克服由於父母貧窮造成的不利條件。「在向馬薩諸塞州教育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霍勒斯·曼反覆強調……教育是一種最好的、一本萬利的公共投資。」③儘管這些論點都是在增進公眾利益的名義下提出的,但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員對公立學校運動的支持,大部分出於自私自利的狹隘動機。他們期望,由於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學生的家長直接交學費,他們將得到更牢靠的職業、更有保障的薪金收入以及對教育更大的控制權。

①見第155頁注①,第108頁。

②注意這裡有個詞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公共的」和「政府的」這兩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如「公用事業」、「公共圖書館」等等,意思並不一樣。在學校教育方面,哈佛大學難道在哪方面不如馬薩諸塞大學那樣「公共」嗎?

③同上,第110頁。

「儘管困難巨大,障礙重重,……但霍勒斯·曼所提倡的這種教育制度的主要輪廓在十九世紀中葉卻被勾畫了出來。」①

從那時起,大多數孩子都上了公立學校。只有少數學生繼續在所謂私立學校念書,私立學校大都是由天主教會或其他教會開辦的。

學校體制發生了變化:以前是私立學校占多數,現在是公立學校占多數,但這一變化並不僅僅發生在美國。正如一位權威人士所說,「人們逐漸接受了這樣一種看法,認為教育應當是國家的職責」。他把這一過程稱之為「十九世紀意義最為重大的趨勢。它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仍然影響到所有西方國家的教育事業。」②十分有趣的是,這一趨勢最初在1808年興起於普魯士,並幾乎同時出現於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而英國是在美國之後才出現這一趨勢的。「在自由放任主義的影響下,英國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允許國家干預教育事業。」最終建立起公立學校制是在1870年,一直到1880年才實行強迫性的初等教育,直到1891年才基本上廢除學費。③英國同美國一樣,幾乎在政府接管之前,教育就已經普及。韋斯特教授頗有根據地認為,在英國由政府接管教育正如在美國的情形一樣,它並不是由於家長的壓力所造成,而是由於教師、行政人員和好心的知識分子的壓力所造成。他的結論是,政府的接管降低了教育質量,減少了教育的多樣性。④

①R.弗里曼·巴茨:《大英百科全書》,第7卷(1970年),第992頁。

②W.O.L.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