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協會以「東方文化」為題,托我寫一本話劇。想了許多日子,我想不出辦法來。一個劇本,儘管可以不要完密的穿插,可多少總得有個故事;我找不到足以表現「東方文化」的故事。即使用象徵法,以人物代表抽象觀念,「文化」中所含的事項也太多,沒法一網打盡。再退一步,只撿幾件重要的事項代表文化,也似乎走不通,因為哪個算重要,哪個不重要,正自難以決定。況且,大家認為重要者,我未必懂得;我懂得的,又未必重要。這個困難若不能克服,則事未集中,劇無從寫。

又想了幾天,我決定從劇本的體裁上打主意。這就是說,假若放棄了劇本的完整,而把歌舞等成分插入話劇中,則表現的工具既多,所能表現的方面縱難一網打盡,也至少比專靠話劇要廣闊一些。從劇本上說,這種「拚盤兒」的辦法,是否「要得」?我不考慮。我知道,只有這麼辦才能有把它寫成的希望。好,我心中有了個「大拚盤」。

但是,這並不能解決一切!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東方文化?東方文化將來是什麼樣子?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圓滿的答出!一人群單位,有它的古往今來的精神的與物質的生活方式;假若我們把這方式叫作文化,則教育、倫理、宗教、禮儀,與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蘊至廣,而且變化萬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質;偏重物質,則失其精神。泥古則失今,執今則阻來。簡直無從下手!假若我是個思想家,也還好辦。我滿可以從一個活的文化中,提出要點,談其來龍去脈,以成一家之言。但是,我不是個思想家。再說,即使我是思想家,有資格暢言文化,也還不中用。我所要寫的是劇本,不是論文!

似乎還得從劇本上設法。假若我拿一件事為主,編成個故事,由這個故事反映出文化來,就必定比列舉文化的條件或事實更為有力。借故事說文化,則文化活在人間,隨時流露;直言文化,必無此自然與活潑。於是,我想了一個故事。當然是抗戰的故事。抗戰的目的,在保持我們文化的生存與自由;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歷史的繁榮與延續——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隸。那麼,在抗戰時期,來檢討文化,正是好時候,因為我們既不惜最大的犧牲去保存文化,則文化的力量如何,及其長短,都須檢討。我們必須看到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對過去,我們沒法否認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即使吃慣了洋飯的鬼奴,聲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明得多,可是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敢輕視中國文化的。

談到現在,除了非作漢奸不過癮的人,誰也得承認以我們的不大識字的軍民,敢與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硬碰,而且是碰了四年有餘,碰得暴敵手足失措——必定是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力量使之如此。假若沒有這樣的文化,便須歸之奇蹟,而今天的世界上並沒有奇蹟!

以言將來,我們因抗戰必勝的信心,自然的想到兩件事;(一)以中華為先鋒,為啟示,東方各民族——連日本的明白人也在內——必須不再以隱忍苟安為和平,而應挺起腰板,以血肉換取真正的和平。日本軍閥的南進——不管是經濟的,還是軍事的——正是自中國至印度之間的各民族覺醒的時候。大家有此覺醒,才不至於上日本軍閥的「和平當」,而把靈魂託付給鎖鐐與鞭笞。(二)一個文化的生存,必賴它有自我的批判,時時矯正自己,充實自己;以老牌號自誇自傲,固執的拒絕更進一步,是自取滅亡。在抗戰中,我們認識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見了我們的缺欠——抗戰給文化照了「愛克斯光」。在生死的關頭,我們絕對不能諱疾忌醫!何去何取,須好自為之!這樣,我們肯定了我們有文化,而且是很高的文化。可是,就照著這個肯定,編一個故事,還並不怎麼容易。第一,一方面寫故事,一方面還須顧及故事下面所掩藏的文化問題,就必定教故事很單薄——冰必定很薄,才能看見下面的流水啊!故事單薄,劇本就脆弱,不易補救!第二,文化是三段,——過去,現在,將來;抗戰也是三段——自己抗戰,聯合東亞的各民族,將來的和平。這怎麼調動呢?故事的雙重含意——抗戰與文化——已難天衣無縫的配合,而每一含意中又都有那麼多的問題,即使我是個無所不知的通才,也沒法表現無遺,面面俱到。還有,第三,拿過去的文化說吧,哪一項是自周秦迄今,始終未變,足為文化之源的呢?哪一項是純粹我們自己的,而未受外來的影響呢?誰都知道!就以我們的服裝說吧,旗袍是旗人的袍式,可是大家今天都穿著它。再往遠一點說,也還不保險,唐代的袍式是不是純粹中國本色的呢?因此,我不能借一件史事形容出某一代的文化確是什麼樣子。而且,即使我有了寫史劇的一切準備,也還不過是以古說今,劇本的效果還是間接的,沒有多大的感動力量。我非把過去與現在摻到一處不可,寧可教過去的只有點影子,也不教現在的躲在一邊,靜候暗示。是的,我只能設一點影子,教過去與現在顯出一點不同;假若有人來問:這點影子到底是象徵著漢晉,還是唐宋?是佛老,還是孔孟?我便沒法回答,也不願回答。總而言之,我所提到的文化,只是就我個人的生活經驗,就我個人所看到的抗戰情形,就我個人所能體會到的文化意義,就我個人所看出來的我國文化的長短,和我個人對文化的希望,表示我個人一點意見;絕不敢包辦文化。有多少多少問題,我不懂得,就都不敢寫。我所確信的,我才敢寫下來。這樣,我的困難可以減少一些;減少了我自己的困難,而增加了劇本的窮相,可也就無法。我只能保證自己的誠實,而不能否認才力與識見的淺薄!就是我所相信的,也還未必沒有錯誤;不過,我要是再加小心一些,這本劇就根本無從產生了。

現在可以談劇本的本身了。劇分三幕:第一幕談抗戰的現勢,而略設一點過去的影子。第二幕談日本南進,並隱含著新舊文化的因抗戰而調和,與東亞各民族的聯合抗戰。第三幕言中華勝利後,東亞和平的建樹。

劇情很簡單。可是它越簡單,它所接觸的問題便越不能深入,彷彿是一塊手帕要包起五斗米似的那麼沒辦法。為什麼要這麼簡單呢?我是怕用人太多,不易演出。可是,象抗戰的情況,與日本南進,都要寫入,又無法十分簡單;於是,我就利用了歌舞。用歌舞是否可以真箇簡單,明於演出呢?還是不中用!此作法自蔽也!劇中有四支短歌,兩個大合唱,大概至少須用三十位歌者,才足振起聲勢。第二幕中有六個舞踴,至少要用十位舞踴專家——隨便一舞,必難曲盡其意。既有歌舞,必有伴奏,又需至少二三十位音樂家。加上演員十數人,共需八九十人矣!也許有人還以為我利用歌舞是有意取巧,我不便駁辯。可傷心的倒是弄巧成拙,依然尾大不掉,難以演出。至於幸而得以演出,而觀眾只聽歌看舞,忽略了話劇部分,才更可傷心!最使我擔心的是末一幕。沒有鬥爭,沒有戲劇,我卻寫了天下太平!「拚盤」已經不算什麼好菜,而裡邊又摻上甜的八寶飯,恐怕就更「吃不消」了!

關於第一幕第二節設景在綏西,純粹是為了綏西有民族聚集的方便;若嫌不妥,請隨便換個地方。第三幕設景青島,亦因取景美麗,無他用意,也可以改換。

老舍於昆明龍泉村,三十年雙十節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