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告別劍橋告別劍橋

2004年的初夏,我從劍橋畢業了。臨行前收到系主任的親筆簽名的來信,祝賀我取得了Distin——英國碩士畢業的最高成績,也算是為自己在劍橋的研究生生活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揮手告別了生活了一年的劍橋小鎮,甚至還沒來得及參加畢業典禮,就登上了回國的飛機。劍橋的這項規矩也是有趣的,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好幾次學位授予典禮,畢業後十年間隨便何時回去拿學位都沒問題。所以,我對自己說,等過幾年我非常想念康河的時候再去吧。

朋友寫信來不解地問我:我不相信你真的捨得離開劍橋那麼美的地方;不相信你真的捨得告別那麼多姿多彩的異國生活。

有那樣的成績似乎接著留在國外讀博士也是順其自然的,我又喜歡學生,喜歡校園裡清新簡單的氛圍,喜歡埋首書叢揮霍時光。去美國的全獎拿到手了,到處寫email跟身在美國的朋友們講:我要來了,來見你們,來擁抱你們!對於那片土地,我全部的印象就只限於從洛杉磯機場的窗戶向外看去的驚鴻一瞥。那初秋的陽光閃耀在我八年前的回憶里,遙遠而模糊。終於可以有機會將過往的記憶延展為實實在在的生活,我卻猶豫了。我是知道自己的,不管走得多遠,一定有這麼一個洞,一掉,就順著它回到中國。國內總有東西牽扯著我的心思,不僅是人,也是那「聲色犬馬」的生活。就是那麼俗氣的一個人,沒辦法的呢!

於是,回來了。鑽進計程車里,司機熟悉的鄉音讓我確信自己回來了;回到家裡,媽媽爸爸沒完沒了的嘮叨數落讓我確信自己回來了;走在大街上,摩肩接踵漠視交通規則的紅男綠女讓我確信自己回來了;永和豆漿店裡一碗熱騰騰的豆漿一份咸粢飯糰讓我確信自己回來了。生活不再是綠水青山的悠閑清爽,小小的煩惱開始接二連三地出現,可奇怪的是,心,卻就這樣踏實起來。也許像我這樣的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即便能夠飄洋過海,去到另一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可心,卻往往不與身體同步。就如那句英文諺語:East, west, home is the best.中文裡亦有與之對應的句子: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我可以走遍萬水千山,卻是不能夠「四海為家」的。我也許像一艘船,可以漂泊遠行,但這艘船已經有了一個厚重的錨——從小便熏染著我的中國文化就是錨。有了這錨,我才可以放心啟航。

偶然讀到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一段話,很有共鳴:

中國的文化,我也不認為它是什麼凌駕全球的偉大,更不認為它有真正本質上的獨特,我們其實對印度、埃及、希臘甚至阿拉伯的文明都認識得太膚淺、太輕率。但因為漢語是我的母語,因此中國文化就成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從大海回川流時不得不回到的上流源泉。我珍惜這個源泉,但是很清楚地知道,這個源泉是世界上眾多源泉之一。我的文化身份認同,是畫在很大一張世界地圖上的一個小點。

回來後才發現,自己從來也沒有真正離開過。

一切安頓好了,生活進入了一種常態。我又開始在鍵盤上敲敲字,把在劍橋的生活整理記錄下來。寫字,對於我而言有著兩重意義。一來,它是為了完成一種承諾,對自己的,也是對朋友們的。在劍橋的時候,無論多忙,我每天都要騰出一些功夫來記錄下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貼在網上自己的blog上。我的文字是寫給相通的靈魂看的,它是我與自己的心靈,與朋友們的心靈交流和溝通的方式。我想,再多變的生命總也有一些自己堅持的東西,不會隨著時間空間身份的轉變而改變吧。寫作,就是我的一種堅持;二來,寫字讓我始終對生活保持一種敏銳的觸覺,我是這樣地愛著這紛繁人世間的萬種風情,並慶幸能夠在文字的組合中將生命中每個平凡卻獨特的細節紀錄下來。文字,絕不僅僅是文字本身,它始終與思考和情感相聯。有真情才希望傾訴,有思想便希望有所表達,我相信付出感情的文字,就會被感情收藏,這就是作為一個寫作者生命的延續,是她最終樸素無華的財富。我所描繪的劍橋,是我所見著的,我所經歷的,引起我思考的,讓我深深熱愛的那個劍橋,因而,它是獨一無二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思索劍橋的日子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古老與年輕、深邃與平和、優雅與隨意、緊張與閑適、傳統與先進……這些似乎矛盾的品質卻在劍橋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體現。而正是劍橋的這些「矛盾」使得我生命的層次感更加豐富。比如說,劍橋人既可以在傳統的魅力中自如的生活又能夠不斷地突破傳統的束縛,在學術領域始終保持著領先的地位。過去,我們總是習慣於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待未來,很少有人從「傳承」的角度看待未來。是劍橋使我懂得了我們最大限度地傳承過去,就是最大限度地擴展未來。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麼確實很難確定,但至少知道下一步是從過去走來的,所以我們這一代人不僅要做未來的開創者,也要做好人類文明最好的傳承者,讓未來從最好的文明傳承中誕生。再比如說,劍橋大學是一所真正國際化的學府,我周圍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擁有完全不同的教育和職業背景。雖然平時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多的交流和融合,但每個人都會特別注意維護甚至是強調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我同一屋檐下的房友Simon來自蘇格蘭,但凡參加正式的宴會活動他一定都會穿上色彩鮮艷的蘇格蘭格子裙。他還送給我好幾本介紹蘇格蘭的風景或歷史的畫冊,一再地向我強調:雖然同屬大不列顛王國,但蘇格蘭文化與英格蘭文化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和異國同學的相處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祖國文化對於我根深蒂固的影響。我想,所謂全球化,應該意味著各個國家的人民同時身兼國家與全球公民的雙重身份;而要成為一名全球公民,並不要求我們對所在地文化身份做出否定,正相反,它意味著更加努力地去捍衛和推進國家或區域文化的多樣發展。

至今,我仍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劍橋之於我的意義。只是有一種預感,它對於我的影響將在未來的歲月里慢慢展現,深邃而綿長。劍橋所給予我的絕不止於一張名校的文憑,也絕不只是一段異鄉的求學歲月,是它的豐富開闊了我的視野,豁達了我的心胸。無論此身何處,我將始終珍惜劍橋學子的這一身份,並永遠充滿感激。

我用文字記錄下我在劍橋求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卻是,為了與它告別。是的,我熱愛劍橋,但我也深深地明白劍橋不是我的真實生活,它是一個為真實的生活做準備的地方,所以我註定了不會在這裡久留;正如我知道在離開這裡之後,我註定會想念這裡,用一生一世,深情地懷想和追憶。

智利作家阿揚堤說過:「我終於了解了生命,原來,生命就是失去。」 她這樣形容:你失去幼嬰是因為他變成孩子,你失去孩子是因為他已成長為少年。 我們自身何嘗不是如此,在長長的一生里,歡樂總是乍然一現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 人生路上,失去的永遠至為寶貴,所以人們習慣於帶著脈脈溫情去懷舊,留戀那些「踏雪鴻蹤,留做指爪」 的片斷。然而,積極的生命並不會因為失去而傷感,而是學著在失去與告別中去擁抱人生新的挑戰。

劍橋是一座美麗的「象牙塔」,但它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站,我終將從這裡步入社會,將我所接受的教育成果變成智慧,應用於生活。大概只有書獃子才會終生讓自己處於學習狀態中而非生活狀態中。 我一直相信知識不是孤芳自賞的資本,而學會將知識用於生活的細節中去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人生歷練。我記錄下劍橋生活的點滴,因為珍惜,但更是因為要告別——告別異國求學的經歷,告別單純的校園歲月,也告別那個曾經的自己。然後,大踏步地,走向未來。我,不再是劍橋的我了;但劍橋的風景已經永遠融在我的生命里,在我的文字里。

記得,我是在晨光微曦中與劍橋道別的,一年裡所有的情緒鮮明如昔,我依然不舍,卻不傷感畏懼。

離別的時候,更應該微笑的,因為我看見自己豐盛的擁有,我於是向她微笑了,因為隔著愈來愈遠的距離,所以,只要我不抬起手來擦拭,她便不會看見我的眼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