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反覆波瀾的人世

下面講到蘇秦個人,這也是大家要研究的,關於個人的人生與國家社會的關係。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卷樞之士耳,伏軾樽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英之能伉。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宴,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倔而後率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責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人,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戰國策》

這裡說蘇秦這個人,不過是貧民窟里出身的,家裡窮得很,小門小戶,好比貧民窟里違章建築窮家的子弟而已,結果坐那麼豪華的車子,威風凜凜,各國間隨意走動,同每個國家的元首見面,在各個朝廷中,高談闊論,使各國元首身邊最受器重、最得寵的人,在他面前都閉著嘴不敢亂講話,只有聽命的分,天下人沒有辦法和他對抗。他就是靠頭腦,靠嘴巴干出來的。這裡就要注意了,推開軍事哲學來說,任何歷史,任何時代,戰爭的背後還是思想;權力的背後也是思想,政治的背後仍然是思想,不過許多思想家,雖然影響了整個時代,乃至影響後世千秋萬載,在他本人當時是很可憐的。比如孔子、孟子以及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是如此,這些人都是走正路的大思想家。而蘇秦、張儀這類搞思想的人,就講現實,他們對國家、民族、人類、社會這些大經大節都不考慮,完全個人英雄主義,自我主義,做到「天下英之能伉」就是他們的目的。

後來蘇秦要到南方一個新興的國家楚國去,經過他的故鄉洛陽,家裡人這時對他的待遇,和他第一次遊說秦王失敗回來,連父母都不理他的情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這時父母聽到他來了,趕緊僱人來粉刷房子,路都打掃乾淨,準備了音樂、宴席,而且到三十里以外去郊迎。太太不敢正眼看他,只有低下頭,側過臉,偷偷地瞄他一眼,蘇秦講的話,還要湊過耳朵仔細聽,就怕聽錯了。嫂嫂更嚴重了,跪在地上爬過去,自己先跪下來道歉。豈止蘇秦?漢高祖也是如此,當亭長的時候,又喝酒,又亂來。回家時嫂嫂也不給他做飯,要他吃冷飯去。這就是人生。

所以有的人讀了這些書,覺得自己要奮鬥,要爭氣,這是一種看法。如果講修養的,如孔、孟的道德觀念,就覺得蘇秦的嫂嫂、太太這一類型的人太多太多,只是很值得憐憫,但一點也不會動氣,而覺得人原來是如此可憐的一種動物,於是去感化這種人,教他們以後不要這樣想,不要這樣做,這就是道德的思想。相反的,就是不道德的思想,也是蘇秦他們這一條路,不過蘇秦還算好,他並沒有報復,只是幽默一下,諷刺他嫂嫂一句而已。歷史上報復的人很多,如宋朝第一位宰相趙普,胸襟就非常狹隘,度量不夠大,他當了宰相,對以前對不起他的人都要報復,還是宋太祖勸他說:「風塵中能識天子、宰相,則人皆可物色矣。」所以宋太祖還是了不起。趙普也還算好的,歷史上有很多報復得很慘的例子。所以說蘇秦算是好的,不過問他嫂嫂,上次我回來,你高高在上,現在你又跪下來幹什麼?如果以儒家的道理來說,蘇秦就不講這句話,儒家的做法,是不和這樣的人計較。像蘇秦這樣做法,也是為儒家所不齒的。如歷史上三國時有名的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他們原來是很要好的同學,有一次兩人同在一起挖地,管寧挖到一塊黃金,看都不看一眼,華歆拿起來看看,想了一下,還是把黃金丟掉了,從此管寧就看不起華歆,斷定他將來一定有問題,而不相往來。後來華歆當了曹丕的大臣,也等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大的權貴,而管寧就蓋了一個樓房,搬到樓上去住,因為他不願意立腳在華歆所管的土地上,而一輩子不下樓。這就是儒家的另一種作法。假使蘇泰講這句話時,有一個管寧在旁邊聽了,就馬上走開,不理他了,不必說六國宰相,即使當萬國宰相,他也不會理的。可是蘇秦的嫂嫂答道:你現在地位高了,又有錢,當然不比從前了。那麼蘇秦聽了,不免有所感慨:人在這個世界上,勢力、地位、金錢、富貴,這些都不能馬虎的啊!不過,要知道一個人,在某一時期,財富名位權勢,一點也沒有有。真看通這點,才知道如何是人。

這是不能效法的,我曾再三說過,這是屬於謀略之學,所以中國古代讀書人,對這種書的看法是「不足為訓」四個字的評語,不能拿來效法的,不過要懂得。如孔子、孟子何嘗不懂這些,當然懂得,但是講道德,則如孔子讚賞顏回的,寧可抱道窮死,絕對不走偏路;再如子貢,像蘇秦這一套本領他都有,而且他也做了,遊說過列國,也成功,可是子貢走的是正路,在列國上擺布了那麼大的局面,而自己什麼都不要,只是為了救自己的父母之邦,才不得不如此一用而已。

這裡我們對歷史的了解,關於個人的也好,關於國家的大事也好,應該多方面比較,才能有深刻的見識,和正大的抉擇。

人才與時代歷史

我們現在姑且以人作中心來講,上次講了蘇泰,這次說到張儀。

為什麼要說這兩個人?要了解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演變,尤其是在一個世界變亂的動蕩時代,對於權謀之術,不能不有所了解。過去大家都念過這一類的書,也許因為各人生活的經驗不同,而體認的程度也有深淺不同。這幾十年來,大家都有許多經歷,以這許多不同的經歷,來看歷史上的事迹,再看世界的大勢,觀點就不同,因此讀歷史的觀點也不同了。

我們都知道蘇秦、張儀是戰國時期的人。不過以他們個人做中心,而研究整個歷史,特別要注意的是:中國文化,由周朝開始行禮樂道德的政治制度,禮樂道德的政治哲學思想,到了春秋以後,非變不可。這並不一定是由於某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敗壞而演變,而是時勢所趨,非變不可。就像我們常說的一句最幽默的,也是最有意義的話:「無可奈何,只好如此。」有些人對於環境和事務是這樣,時代的趨勢也是這樣。任何一個時代潮流,趨勢來了的時候,就「無可奈何,只好如此。」由春秋到戰國,就是這樣一個情形,這是第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其次,周朝禮樂道德的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是所謂王道政治。到了春秋時代,就成了霸道政治,所謂「霸道」一辭,並不是現代「不講理就是霸道」的意思,當時的霸道並不是不講理,仍舊非常講理。以現代觀念而言,列國之間的領導權,以武國或財力而稱尊的,稱之為霸或伯。不走禮樂道德政治的路線,走的是利害關係的路線。當然在利害關係當中,仍然還有他的道德標準,這就是霸道政治的時代。到了戰國時代,也稱霸道,但已經是霸道的末流了。這時的霸道,到達了并吞,也就是侵略的階段。這個時候,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是強。到了這個階段,天下所需要的,就不是分封諸侯的封建制度,而需要統一天下為一個國家,過去宗法社會的封建是要改變了。當時各國之間,可能統一天下的,最有優勢的是秦國,另外還有南方一個新興的楚國,但楚國始終無法與秦國抗衡。至於太行山以東,黃河南北的這些國家,太老大了,內政也太衰敗了,始終處於聽人宰割的狀態。

牽涉到商鞅

研究歷史,戰國時的齊國、楚國,乃至韓、魏,並不是不可為,但又為什麼弄到如此,只能聽秦國的擺布?歸結下來,不外是人才的問題。

好了,到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不但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即使世界的歷史文化也是如此:決定仍是在人才。就是現代的歷史,我們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史》這部紀錄片以後,也深深感到人才是決定性的關鍵。任何思想,任何精良的制度,都要靠人才的創造和人才的推行。當時秦國所以能夠在一百年內興盛起來,就決定在幾個人身上。蘇秦、張儀以前,秦國在政治基礎上,有一次很好的改革,就是用了法家商鞅的決策,提倡法治,即所謂商鞅變法。商鞅這一次在政治上所做的改變,不上是影響了秦國後代的秦始皇,甚至影響了後世三千年來的中國,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商鞅當時改變政治的「法治」主張,第一項是針對周代的公產制度。(有人說周代這個制度,就是社會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這種做法,是硬作比方,似是而非的。)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首先是經濟思想改變,主張財產私有。由商鞅變法,建立了私有財產制度以後,秦國一下子就富強起來了。但商鞅開始變法的時候,遭遇打擊很大,關鍵就在四個字:「民日不便」,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這就講到群眾心理、政治心理與社會心理。大家更要了解,人類的社會非常奇怪,習慣很難改,當商鞅改變政治制度,在經濟上變成私有財產,社會的形態,變成相似於我們現在用的鄰里保甲的管理,社會組織非常嚴密,可是這個劃時代的改變,開始的時候,「民日不便」,老百姓統統反對,理由是不習慣。可是商鞅畢竟把泰國富強起來了。他自己失敗了,是因為他個人的學問修養、道德確有間題,以致後來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