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的歷史時代-1

上次討論了張良,現在自《戰國策》上,摘錄有關蘇泰的一段問題來研究。蘇秦與張儀,是中國史上的兩個名人,過去稱他們為說士或說客,所謂遊說之士,意思是說他專門玩嘴巴的。我們今天提出這一篇來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像現在美國的基辛格(美國國務卿,以「穿梭外交」,遊說國際間),我們中國人就稱他為遊說之士,是蘇秦、張儀之流。一個書生用他的嘴巴,憑他的腦筋,擺布整個世界的局勢,在我們過去的歷史卜,最知名的就有蘇秦、張儀兩同學,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故事。現在我們迴轉來再研究蘇秦、張儀的傳記資料,對我們這個時代有很深的啟發,許多道理,都可以在這裡看出來。

這裡就牽涉到歷史哲學問題。講歷史哲學,有兩個重要觀點,一個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重演的;一個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進化的,不會反覆重演的。但這兩個觀點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歷史的現象,事物的變化,並不一定重演。譬如我們現在穿的西裝,同古代衣服的式樣就不同了;但是大原則,人要穿衣服,則是一樣的。我們知道了歷史的原則是一樣的,所以看到蘇秦這一篇,就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重點來。

我們如果是作學術的研究,當然,只靠這一篇是不夠的。《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的,根據歷史的資料,集中起來,編輯成書,名為《戰國策》。古代所指的「策士」就是專講謀略學的人。譬如現在我們因為某一事件,向上面提出一個建議,這建議就是「策」。專門以這種計策起家的,就叫「策士」。另外,像宋代因時勢的需要,改變了考試製度,應考的文章中,必須增加寫一篇策論。這就是看應考人對政治和時事的見解,對國家大事的認識。到清朝末年,提倡廢除「八股」的時候,一度又主張考試策論。我們知道宋代蘇東坡考中科名的那篇著名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討論司法上判罪的問題,也即是與政治有關的司法問題。現在我們要看的這篇文章摘自《戰國策》,就是屬於策論這一類的——也可說明《戰國策》一書的完成,是劉向當時把戰國時代的許多謀略問題,集中起來,編為一書。

從前讀書人對於這本書,有兩種主張:一種是限制年輕人,不許讀這本書。古代的觀念,認為讀了這本書,容易學壞。所以要先讀四書、五經,等讀好了以後再讀,由正經而懂得如何權變。但是另一個觀點,每逢時代亂的時候,便有許多人主張應該多讀《戰國策》,因為時代亂的時候,需要有頭腦的人才,所以讀了《戰國策》,對事物的觀點會不同。但是,研究謀略這一類東西,僅僅是讀《戰國策》還是不夠的,譬如研究蘇秦,就得再讀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蘇秦等人的傳記。但那樣還是不夠,最好再能了解戰國時候,蘇秦當時所有的歷史情勢。

現在,我們僅就《戰國策》中「蘇秦始將連橫」這一篇來研究。所謂「合縱」等於組織一個聯合國。當時泰國是一個新興起來,有強大力量的國家,蘇秦就把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抗秦,用歷史的觀點來看,蘇秦的「合縱」計,也就是這個組織的建議,是很不錯的,應該的。但是有一點,我們看了全篇以後,首先要認識一個人的動機,因為蘇秦當時的用心,並不是為了天下國家,而是為了個人出風頭,這是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

第二點,根據歷史的記載研究,蘇秦當時是一個讀書的年輕人,後世人稱他是鬼谷子的學生。關於鬼谷子,又是一個可以用來作專題研究的題材了。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鬼谷子這個人,另外待考,如在河南有「鬼谷」這樣一個地方,不過古代又稱「歸谷」,意思是歸隱在這個山谷。據說這是道家的人物,有如張良所遇到的黃石公一樣,是不是確實有這個人;不知道。就是真有這樣一個人,無疑的,學問一定非常好,據說蘇秦便是他的學生。今天講謀略學,所謂撥亂反正的這一套學問,乃至於用在壞的這一方面,搗亂造反的學問,都是出於他——鬼谷子。蘇秦當時出來,拿鬼谷子的這套學問,遊說諸侯晉見每個國家的領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貴,實行他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要注意的,遊說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風氣,那個時候還沒有建立考試製度,知識分子都靠遊說出來做事的。譬如盂子,一天到晚見這個諸侯,見那個諸侯,也是遊說。各個諸侯雖然尊重他的學問,可是卻不用他。同樣的,後來蘇秦第一次出來遊說,也是完全失敗了,沒有人聽他的。我們看他遊說的內容對不對?完全講的是正道,但是正道當中有歪道。以現代的觀念來說,蘇泰是偏重在軍國主義的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他舉出歷史上的實例,只有戰爭才有辦法,才能夠強盛,才能夠安定。可是秦國並沒有接受,這又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我們讀書要注意的地方。當時的秦國,是秦始皇的祖父輩,天天想統一,想消滅其他大國,可是蘇泰主張用兵,又為什麼不聽從他的意見?這同我們今天的情形一樣,為什麼基辛格提倡以和談代替戰爭,大家都明知道是毒藥而還是吃下去?為什麼不肯言戰?我們讀歷史,就要懂得這些。懂得歷史就懂得現在,懂得現代也就懂得古代。歷史並不一定重演,但原則是一樣。

第四點,再講到蘇秦個人,第一個遊說失敗,弄到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穿雙破囗鞋,拿只破箱子,回到家裡來,嫂嫂不給他飯吃,家裡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種難受,是到了萬分。因此蘇泰重新發憤讀書。所謂懸樑刺股,把頭髮用繩子捆起來,掛在樑上,身旁放一把錐子,等到夜晚讀書打瞌睡時,頭一低,頭髮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錐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據說讀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讀通了,於是再度出來遊說諸侯。這次不再跑到秦國去主張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國家,等於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國家,由燕國、趙國開始,組織聯合陣線抗秦,不主張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國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戰爭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這一下身佩六國相印,同時當起六個國家的行政院長,印都掛在身上走,隨時拿來蓋就行了。當時這位聯合國的秘書長,還不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他是有實權的,只要他說一句話就行了,國與國局勢就受這樣一個書生的擺布,安定了二十多年,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為什麼他後來主張合縱,大家會團結?這是矛盾的團結,利害關係的團結,不是道義的團結。為什麼會這樣,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和現代的情形又是一樣。

第五點,到了他個人成功以後,就看出這一班人是只講手段的,只求如何達到目的。所以中國文化中講正統文化的,素來對於這些人不大重視,因為他們只以個人為出發點,而孔孟思想是不以個人為出發點。蘇秦成功以後,自己知道這套手法只是玩弄玩弄而已,各國君王的頭腦不一定都是豆腐渣做的,不會一直聽他的擺布,只不過是所拿出來的辦法,正投合了時代的需要,都只是手段。他也知道這個手段不會長久,他的另外一招就很厲害了。當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存在,大家需要團結起來與它抗衡,這時是做得到。但對秦國封鎖了以後,秦國的軍國主義不能擴張了,結果蘇秦的戲就不能唱了。沒有了敵人,怎麼還能夠玩?

於是他利用機會培養和他學問差不多的好同學張儀,他這培養方法就很高明了。他怎樣培養張儀的?他和張儀的感情原來好得很,而且兩人約定在先,誰先有辦法,誰就幫忙另一人站起來。這時蘇秦佩了六國的相印,張儀還窮得很,去找蘇秦,心想求取一個秘書、科長的位置,還會有什麼問題?蘇秦正在辦公室接見各國大使,忙碌得很,知道張儀來了,教他在外面小工友的小房子里等候,自己威風得很。到了吃飯的時候,也留張儀吃飯,可是隨便打發他在一個角落裡吃,自己卻和各國貴賓周旋。故意使張儀看見,使張儀難受,用種種方法刺激他,最後告訴張儀目前沒有機會,囑到旅館等候,也不送點錢去,使他受盡冷落凄涼之苦,然後教一個人對張儀說:你是找蘇秦的?同學有什麼用?他已經功成名就,不理你了,你的學問也很好,又何必求他呢?用種種方法挑撥,使張儀恨死了蘇秦,決心非打倒蘇秦不可。到秦國去,你蘇秦搞合縱,我就弄一個專門破合縱的計畫。實際上,蘇秦正需要像張儀這樣的人到秦國去,但是他為什麼不告訴張儀合作唱對台戲?因為他知道張儀如果不受這樣大的刺激,就發不起狠來,如果說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須要培養出他如此怨恨的氣憤,硬是要立志做破壞的計畫,兩人才有戲唱。所以後來張儀連橫的計畫成功了,蘇秦派去挑撥張儀到秦國去,始終「卧底」的人,這時才把真相說出來。實際上張儀到秦國的路費還是蘇秦奉送的,一切都是蘇泰安排的。所以張儀說,我還是沒有跳出這位老同學的手心。並且決定蘇秦還在的一天,秦國就一天不出兵,等蘇秦死了再打。戰國末期,就被這樣兩個書生擺來擺去,擺布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現在我們用人才,除了有才具,有學問,有思想,還非要有道德做基礎不可,沒有真正的道德做基礎,則好頭腦是很可怕的。這是第五個重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