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我的自傳18/19/20/21

第一輯 我的自傳

第18節 我的自學小史:進步原理

十六、思想進步的原理

思想似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而等於沒有的,殆居大多數。這就是在他頭腦中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於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思想或雲一種道理,原是對於問題的解答。他之沒有思想正為其沒有問題。反之,人之所以有學問,恰為他善於發現問題,任何微細不同的意見觀點,他都能覺察出來,認真追求,不忽略過去。問題是根苗,大學問像是一棵大樹,從根苗上發展長大起來;而環境見聞(讀書在其內)、生活實踐,則是它的滋養資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系統。思想進步的原理,一言總括之,就是如此。往年曾有《如何成為今天的我》一篇講演詞(見於商務館出版的《漱溟卅後文錄》),又舊著《中國文化要義》書前有一篇《自序》均可資參看。

第一輯 我的自傳

第19節 我的自學小史:東西文化

十七、東西文化問題

我既從青年時便體認人生唯是苦,覺得佛家出世最合我意,茹素不婚,勤求佛典,有志學佛,不料竟以《究元決疑論》一篇胡說瞎論引起蔡元培先生注意,受聘擔任北大印度哲學講席。這恰值新思潮(「五四」運動)發動前夕。當時的新思潮是既倡導西歐近代思潮(賽恩斯與德謨克拉西),又同時引入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我自己雖然對新思潮莫逆於心,而環境氣氛卻對我這講東方古哲之學的無形中有很大壓力。就是在這壓力下產生出來我《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這書內容主要是把西洋、中國、印度不相同的三大文化體系各予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適當的位置,解決了東西文化問題。

第一輯 我的自傳

第20節 我的自學小史:回到世間

1920年前後任教於北大時留影

十八、回到世間來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在人生思想上歸結到中國儒家的人生,並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這是我青年以來的一大思想轉變。當初歸心佛法,由於認定人生唯是苦(佛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一旦發現儒書《論語》開頭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直看下去,全書不見一苦字,而樂字卻出現了好多好多,不能不引起我極大注意。在《論語》書中與樂字相對待的是一個憂字。然而說「仁者不憂」,孔子自言「樂以忘憂」,其充滿樂觀氣氛極其明白;是何為而然?經過細心思考反省,就修正了自己一向的片面看法。此即寫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由來,亦就伏下了自己放棄出家之念,而有回到世間來的動念。動念回到世間來,雖說觸發於一時,而卻是早有其醞釀在的。這就是被誤拉進北京大學講什麼哲學,參入知識分子一堆,不免引起好名好勝之心。好名好勝之心發乎身體,而身體則天然有男女之欲。但我既蓄志出家為僧,不許可婚娶,只有自己抑制遏止其慾念。自己精神上就這樣時時在矛盾鬥爭中。矛盾鬥爭不會長久相持不決,逢到機會終於觸發了放棄一向要出家的決心。機會是在1920年春初,我應少年中國學會邀請作宗教問題講演後,在家補寫其講詞。此原為一輕易事,乃不料下筆總不如意,寫不數行,塗改滿紙,思路窘澀,頭腦紊亂,自己不禁詫訝,擲筆嘆息。既靜心一時,隨手取《明儒學案》翻閱之。其中泰州王心齋一派素所熟悉,此時於東崖語錄中忽看到「百慮交錮,血氣靡寧」八個字驀地心驚:這不是恰在對我說話嗎?這不是恰在指斥現時的我嗎?頓時頭皮冒汗,默然有省。遂由此決然放棄出家之念。是年暑假應邀在濟南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題,回京寫定付印出版,冬十一月尾結婚。

第一輯 我的自傳

第21節 自述

我的自學小史上,正映出了五十年來之社會變動,時代問題。倘若以我的自述為中心線索,而寫出國最近五十年變遷,可能是很生動親切的一部好史料。

就以人生問題只煩悶不解,令我不知不覺走向哲學,出入乎百家。然一旦於人生道理有所會,則亦不復多求。假如視哲學為人人應該懂得的一點學問,則我正是這樣懂得一點而已。

人之所以有學問,恰為他善於發現問題,任何微細不同的意見觀點,他都能覺察出來,認真追求,不忽略過去。問題是根苗,大學問像是一棵大樹,從根苗上發展長大起來;而環境見聞(讀書在其內)、生活實踐,則是它的滋養資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系統。

我實在沒有旁的,我只是好發生問題?D?D尤其易從實際人事上感觸發生問題。有問題,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見;有主見,就從而有行動發出來。外人看我像是在談學問,其實我不過好用心思來解決我的問題而已,志不在學問也。

1938年我訪問延安。……曾與毛主席會見八次,其中兩次作竟夜談。關於對就中國的認識,意見不同,多有爭論。但他從敵友我力量對比、強若轉化、戰爭性質等分析入手,說明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問題,令我非常佩服。

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許久,我是什麼人?我大概是問題中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