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張把父母的關懷同其他類型的親屬選擇利他行為區別開來,這種主張的道理是不難理解的。父母的關懷看起來好象是繁殖的組成部分,而諸如對待侄子的利他行為卻並非如此。我認為這裡確實隱藏著一種重要的區別,不過人們把這種區別弄錯了。他們將繁殖和父母的關懷歸在一起,而把其他種類的利他行為另外歸在一起。但我卻希望這樣區分:一類為生育新的個體,另一類為撫養現存的個體。我把這兩種活動分別稱為生育幼兒和照料幼兒。個體生存機器必須做兩類完全不同的決定,即撫養的決定和生育的決定。我用"決定"這個詞是指無意識的策略上的行動。撫養的決定是這樣一種形式的決定:"有一個幼兒;它同我在親緣關係上的接近程度如此這般;如果我不餵養它,它死亡的機會如何如何;我要不要餵養它?"另一方面,生育的決定是這樣的:"我要不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步驟以便生育一個新的個體?我要不要繁殖?"在一定程度上,撫養和生育必然為佔用某個個體的時間和其他資源而相互競爭,這個個體可能不得不做出選擇:"我撫養這個幼兒好呢還是新生一個好?"撫養和生育的各種混合策略,如能適應物種生態上的具體情況,在進化上是能夠穩定的。單純的撫養策略在進化上不可能穩定。如果所有個體都以全副精力去撫養現有的幼兒,以至連一個新的個體也不生,這樣的種群很快就會受到精於生育的突變個體的入侵。撫養只有作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進化上的穩定--至少需要進行某種數量的生育活動。
我們所非常熟悉的物種--哺乳動物和鳥類--往往都是撫養的能手。伴隨著生育幼兒的決定通常是撫養它的決定。正是因為生育同撫養這兩種活動實際上時常相繼發生,因此人們把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但從自私基因的觀點來看,所撫養的嬰兒是兄弟或者是兒子,原則上是沒有區別的。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提到過。
兩個嬰兒同你的親緣關係,其親疏程度是相等的。如果你必須在兩個要餵養的幼兒之間作出選擇的話,沒有任何遺傳上的理由非要你選擇自己的兒子不可。但另一方面,根據定義,你不可能生育一個弟弟。你只能夠在其他人生出他之後撫養他。關於個體生存機器對其他已經存在的個體要不要採取利他性行為,怎樣才能做出理想的決定,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有論述。我們在本章要探討一下,個體生存機器對於要不要生育新的個體應如何做出決定。
我在第一章中提到過關於"群體選擇"的爭論,這種激烈爭論主要是圍繞了這個問題進行。這是由於瓦恩-愛德華茲根據種群調節"(Populatiulation)理論提出其群體選擇觀點,而他又是這個群體選擇論的主要鼓吹者。他認為,個體動物為了群體的整體利益,有意降低其出生率。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假設,因為它十分符合人類個體應該做出的行動。人類的小孩太多了。人口的多少取決於四種情況:出生,死亡,入境移民和出境移民。如果我們把世界人口作為一個整體,那就無所謂入境移民和出境移民,只有出生和死亡。只要每對夫妻平均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存活下來進行繁殖,以後新生嬰兒的數目就會以持續的加速度直線上升。每一代的人口不是按固定的數量上升,而更可能是在不斷增長的人口所已達到的基礎上按一個固定比率遞增。由於人口本身也在增大,因此人口的遞增量也越來越大。如果讓這樣的增長速度繼續下去而不加以制止的話,人口的增加會達到天文數字,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順便提一下,人口的增長不但取決於人們有多少小孩,而且也取決於何時生小孩,甚至關心人口問題的人有時也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每代人口往往按某種比率增長,因此,如果你把一代和一代之間的間距拉長,人口每年的增長率就低些。我們完全可以把寫在橫幅上的口號"只生兩個"這幾個字改為"以三十歲為起點"!但無論如何,人口加速度地增長會招致嚴重的問題。
我們大家也許都已看到過這種計算出來的觸目驚心的數字的例子,這些數字能夠清楚地說明問題。舉例說,拉丁美洲目前的人口大約有三億,而且其中已有許多人營養不良。但如果人口仍按目前的速度繼續增長,要不了五百年的時間,人口增長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人們站著擠在一起,可以形成一條遮蓋該大陸全部地區的由人體構成的地毯。即使我們假定他們都是瘦骨嶙峋--一個不是不真實的假定--情況依然如此。從現在算起,在一千年之後,他們要相互立在肩膀上,其高度要超出一百萬人。待到兩千年時,這座由人堆起的山將會以光速向上伸展,達到已知宇宙的邊緣。
無疑你會注意到,這是一種根據假設計算出來的數字!事實上,由於某些非常實際的原因,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饑荒、瘟疫和戰爭;或者,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還有計畫生育,這些就是其中的一些原因。乞靈於農業科學的進展--"綠色革命"之類,是無濟於事的。增加糧食的生產可以暫時使問題緩和一下,但按照數學上的計算,肯定不可能成為長遠之計;實際上,和已使危機加劇的醫藥上的進展一樣,糧食增產很可能由於加快人口膨脹的速度,而使這一問題更趨惡化。如果不用火箭以每秒運載幾百萬人的速度向空間大規模移民,不加控制的出生率必然導致死亡率的可怕上升,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事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連那些禁止其追隨者使用有效避孕方法的領導人竟然也不理解,實屬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表明寧願採用"自然的"方法限制人口,而他們將要得到的也正是這種自然的方法:飢餓。
但是,這種從長遠觀點計算得出的結果所引起的不安,當然是出於對我們整個物種未來福利的關心。人類(其中有些人)具有有意識的預見能力,能夠預見到人口過剩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生存機器一般為自私的基因所操縱,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夠預見未來的,也不可能把整個物種的福利放在心上,這就是本書的基本假定。而瓦恩-愛德華茲也就是在這一點上同正統的進化論理論家們分道揚鑣的。他認為,使真正的利他性生育控制行為得以形成的方式是存在的。
人們對很大一部分事實是認識一致的,不存在分歧,但在瓦恩-愛德華茲的著作中,或在阿德雷普及瓦恩-愛德華茲的觀點的文章中,這一點都沒有得到強調。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野生動物的數目並不以天文數字的速度增長,儘管在理論上是可以達到這種速度的。有時野生動物的數目相當穩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大體相抵。在許多情況下,它們的數目波動很大,旅鼠(Lemming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時而大量激增,時而瀕於滅絕。有時波動的結果是種群的徹底滅絕,至少在局部地區是如此。以加拿大山貓為例,其數目的搖擺波動似乎是有節奏的,這從赫德森海灣公司連續幾年所出售的皮毛數量就可看得出。有一點可以肯定,即野生動物的數目是不會無限制地持續增長的。
野生動物幾乎永遠不會因衰老而死亡:遠遠等不到它們老死,飢餓、疾病,或者捕食者都可以使它們喪生。直到前不久人類的情況也是如此。大部分動物在幼年時期就死亡,還有許多尚在卵子階段就結束了生命。飢餓以及其他的死亡因素是野生動物不可能無限制增長的根本原因,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自己物種的情況,我們的物種沒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弄到那一地步。只要動物能調節其出生率,就永遠不會發生飢餓。瓦恩-愛德華茲的論點就認為,動物正是這樣做的。但甚至在這點上,存在的分歧可能沒有象你在讀他的書時所想像的那樣大。擁護自私基因理論的人會欣然同意:動物的確是調節自己的出生率的。任何具體物種的每窩孵卵數或每胎所生數都相當固定:任何動物都不會是無限制地生育後代的。分歧不在於出生率是否得到調節,而在於怎麼會得到調節:計畫生育是通過什麼樣的自然選擇過程形成的呢?概括他說,分歧在於:動物的控制生育是否是利他性的,為了群體的整體利益而控制生育;還是自私性的,為了進行繁殖的個體的利益而控制生育。我將對這兩種理論逐一進行論述。
瓦恩-愛德華茲認為,個體為了群體的整體利益而限制自己生育小孩的數量。他承認,正常的自然選擇不大可能使這種利他主義行為得到進化:對低於平均數的生殖率的自然選擇,在表面上看來,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因此,象我們在第一章所見到的那樣,他乞靈於群體選擇的理論。根據他的講法,凡其個體成員能約束自己出生率的群體,較之其個體成員繁殖迅速以致危及食物供應的群體,前者滅絕的可能性要小些。因此,世界就會為其個體成員能約束自己出生率的群體所佔據。瓦恩- 愛德華茲所說的自我約束行為大體上就相等於生育控制,但他講得更加具體,事實上他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認為整個社會生活就是一種人口調節的機制。舉例說,許多動物物種的群居生活具有兩個主要的特徵,即地域性(territ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