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克諾索斯之殿

第67節:神聖的克諾索斯之殿(1)

第六章神聖的克諾索斯之殿

在克里特的早期發現——「殘舊傳說」如何被「披上新裝」——在克諾索斯的驚世發現——著名的岩洞壁畫「侍酒者」(the Cup-bearer)——前希臘人而非巴比倫人——埃及教科書中的凱弗提尤(Kheftiu)——腓尼基人的藍色染藝來源於克里特——「遺失的亞特蘭蒂斯」人的藍色長袍——米諾斯的王宮與議事廳——法官如何判案——神聖公牛的石膏浮雕——早期宮殿的遺迹——走進克諾索斯——島上王國的「木牆」——王國官員、神職人員與家庭成員——女王中央大廳的壁畫——「戲院」里的拳擊和舞蹈——克里特人與蘇美爾人的排水系統——荷馬史詩中的腓尼基人即克里特人?——從《奧德賽》中看宮廷生活——神祠與岩洞中的祭祀貢奉——維多利亞女王與古代遺俗——神聖的動物與圖騰——蛇女神與女祭司——克里特女人如何穿衣——希臘與馬爾他人的十字架——伊希斯(古代埃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的星形符號。

關於克里特的歷史,一直以來,書中總是習慣於這樣介紹,「它始於英雄或神話時代。歷史學家和詩人們告訴我們有一位叫做米諾斯的國王,他存在的年代是在特洛伊戰爭以前。然後就是那些世人皆知的關於彌諾陶洛斯、忒修斯以及阿里阿德涅的故事。」但太陽符號象徵主義者們仍然熱衷於在史詩古籍中出現的各色傳說。

關於謝里曼在邁錫尼與提林斯的發現,很久以來在學界就存在爭議,但這一切在一位克里特本地人從克諾索斯挖掘出帶有明顯邁錫尼特徵的幾個罈子和一些陶器碎片後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顯然,它又重新喚起人們對那些消逝許久的古老文明的懷念。在一些考古學家(包括謝里曼博士與多普菲爾德博士)對這塊古文明遺址進行初步考察後,確信這是一座古代宮殿的遺址,它部分地使用了石膏作為建築材料,深藏在陳年的殘磚碎瓦下面。然而,在當時,他們卻無法得到當地領主以及土耳其政府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挖掘工作顯然很難有序進行。這件事在W. J. 斯蒂爾曼(W. J. Stillman)先生的記錄中能夠得以證實,他認為,這些廢墟正是那座著名迷宮的殘跡,但在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關注。

1883年,一些住在島上東部的農夫偶然在底克泰里安(Di)山洞發現了古代祭祀器物,而那座山洞此前一直是被他們用作羊圈的。他們把發現的這些器物拿到集市上變賣,沒想到購買者絡繹不絕,一時間這股爭購克里特古董的商業旋風在當地迅速飆升起來。於是,考古學家們再次被吸引到這座島上,但是在這座山洞前的考古挖掘卻並未再能取得任何突破。這也使得當初發現它們的那些農夫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更加努力地四處挖掘,並且隨著他們工作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也越來越確信很可能這座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考古工作研究的對象。1894年,亞瑟?埃文斯先生(Arthur Evans)與賀加斯先生(Hogarth)來到克里特島,他們考察了克諾索斯的舊址與底克泰里安山洞。但由於當時島上正掀起一股強勁的反抗土耳其政府的運動,所以他們的工作開展得也很不順利。儘管如此,亞瑟先生仍然能夠影響人們對於克諾索斯地下出土文物的購買,並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堅信在這裡將會收穫另一個偉大發現。在當時,最令他心動的是刻在一些石膏塊上的屬於迄今仍未破解的史前文字系統的神秘符號。但是,直到1900年,他才能夠通過購買下克諾索斯的全部遺址的方式,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挖掘工作。

在此期間,有更多的考古學家對底克泰里安山洞進行了深入的考古研究,因為洞穴內部具有非常奇特的複式結構。工作的確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一些刻有文字的石碑和其他發現相繼出土,但所有的研究工作在1897年全部被迫停止,當時,人們發現它的上層洞穴開始坍塌,並被不斷落下的碎石塞滿。此外,由於島上政治方面的不安定因素,外國人連在這裡的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就更不用說在一個安靜的氛圍下對古代文物進行挖掘工作了。

第68節:神聖的克諾索斯之殿(2)

但是,在1900年,亞瑟?埃文斯先生在克諾索斯,賀加斯先生在底克泰里安山洞,兩人分別在兩地幾乎同時取得超乎想像的突破性進展。他們實現了一個實質性突破,那就是完全揭開了一個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的面紗,與此相比,早先發現的邁錫尼文明只能算作這個文明下的一個分支。自從25年前,謝里曼在寸土未動的情況下就宣稱發現了阿伽門農及其同伴的墓葬以來,考古學界還再未取得過如此重大的發現。正如阿斯奎斯先生(Asquith)在雅典舉行的一次英國學校捐贈儀式的年會上發言所說,[1]「這是對那些懷疑論者的又一次有力抨擊。那些被勉強拼湊起來的古老神話如今重又煥然一新。人們猜測這座山是宙斯在勞作後休憩的場所,而奠定人類法學原理的米諾斯所創造的那座宮殿,則正被從神話的迷霧中剝離出來,還原為它可能存在的真實面目。」

作為一位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亞瑟?埃文斯先生從1900年3月登上克里特島開始,就得到鄧肯?麥肯奇博士的協助,麥肯奇博士此前憑藉其對米洛斯島(Melos)的挖掘工作而名噪一時,此外,參與協助埃文斯這項工作的還有雅典英國建築學院的法伊夫先生(Fyfe)。總之,埃文斯為此組建了一支相當龐大的團隊,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在當年6月份這期工程行將結束時,使得克諾索斯宮的大部分得以重見天日。

在他的這一系列發現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就是宮殿走廊與廳堂內的牆壁上用油彩描繪的壁畫。這些壁畫更加激發了公眾對前希臘文明的興趣,甚至超過了那座被焚毀的特洛伊古城以及在邁錫尼山洞中發現的國王的金面具。因為這裡描繪的是栩栩如生的古代生命的美景,因為這是與早期聖經上記載的法老們生活在同時代的享有高度文明的歐洲人,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樣一個富麗堂皇甚至有些奢侈淫逸的古老的世紀,它甚至比所羅門(?-932BC,以色列國王,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猶太民族達到其鼎盛,以智慧著稱於世)僱傭腓尼基的能工巧匠去裝修他的廟堂宮殿還要早出許多個世紀。那麼,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首先,可以明確一點,他們絕不是在等待希臘文明的曙光降臨的面目醜陋的野蠻人,相反,他們中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是那麼的容貌清秀,身材嬌好,他們的裝束既不同於埃及人、希臘人,也不同於羅馬人。從畫面上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藝術與生活樣態來看,他們是古代中的現代主義。畫面上那些婦人盈袖淺舒,玉臂輕展,纖腰款擺,裙裾飄飄,或許走起路來更是風姿婀娜,美輪美奐,駐足於這些圖景之前,你怎麼可能想到這會是來自一座克里特的宮殿,這分明就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巴黎風行一時的貴婦們出入的沙龍嗎!

在亞瑟?埃文斯先生首次向公眾介紹他在克里特的考古發現時,他對其中最經典的一幅被命名為「侍酒者」的壁畫進行了娓娓動聽的描述。

他這樣寫道,「它的顏色,幾乎同它在三千多年前被放進去時一樣光鮮亮麗,色彩繽紛。更重要的是,這還是這支神秘的邁錫尼人的真實肖像畫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幅畫,就被畫面上那個青年的朝氣蓬勃、英武俊朗所深深打動和吸引,讓我不禁突然想起在經過這段一個漫長的歷史記憶真空之後,那個恍如昨日的被遺忘的世界重新依稀出現在世人眼前。以至於,我對今天仍生活在克里特島上的那些懵懂無知的勞動工人都產生一種莫名的神秘感。」

克諾索斯的侍酒者

摘自亞瑟?埃文斯先生所供照片

「實際上,對於他們(指克里特島土著居民)來說,在地層中間發現的這幅畫無異於就是奇蹟,他們會虔誠地瞻仰這位聖人的肖像!另外,這幅壁畫的搬運本身也是一件需要特別細緻而繁冗的地下工程,並且在夜間需要有人看守,於是,我們決定讓團隊中大家最信得過的老馬諾利斯(Manolis)擔任這項工作。一夜,不知何故,他竟迷迷糊糊打了個盹兒,夢裡,這位怒氣沖沖的神聖出現在他面前。隨即他馬上醒來,他意識到有一種神秘物體在自己身邊;他周圍的動物們也開始低吼嘶鳴,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看見了一種『幻象』(φαντ?ξει {希臘語 fantáksei}),第二天早晨他在向同伴述說這段經歷時稱,『整個這片古墓里都是鬼影瞳瞳!』」[2]

第69節:神聖的克諾索斯之殿(3)

這幅與真人大小相當的畫像在大腿以上部分都保存完好,它被收藏在克里特島上的坎蒂亞博物館中。畫面上,年輕的侍酒者雙臂前曲托起一尊細長形狀的尖頭容器,容器表面用金銀來進行裝飾,瓶口泛起「酒沫」似的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