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2

第12節

「或許在克里特,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比在埃及還要高,這種情況最重在宗教事務中也被體現出來,甚至可能當時的國家權力也是在婦女的掌控之中。至少可以肯定,當時社會男女平等的程度比其他任何古文明都要高,這一點我們從克諾索斯的墓穴岩畫所反映的男女之間親近開放的關係上便可見一斑,端坐在米諾斯宮廷中的婦人們珠圓玉潤雍容華貴,舉手投足落落大方,這與我們今天的社會幾乎別無二致。」[21]從蘇美爾人對女神的尊崇程度看,這裡的婦女同樣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在閃米特人的祭神史上,情形卻並非如此。同樣,亞述人對女性的描述也遠沒有克里特人那樣深刻,只是在巴比倫文化的影響進入到亞述宮廷後,塞米勒米斯(傳說中的亞述女王)才被提升到更加顯著的地位上。塞伊斯(Sayce)教授在研究閃米特文化的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閃族人將蘇美爾人的聖歌翻譯過來後,他們將「女人和男人」調了個順序(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女士們、先生們),也就是變為了「男人和女人」。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民族中廣為流傳的母系氏族制度很可能是受到某種更早的宗教傳統影響的結果。

所以,在今天的考古學界中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社會要強過父系社會,由此,對女性神的崇拜程度也要超過男性神。這一觀點並非直到今天才被廣泛接受,實際上,早在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既是男性神的崇拜者也是女性神的崇拜者。那麼,我們有理由認為,男性神與女性神之所以能在埃及和巴比倫以及其他地方實現完美融合,實際上也是不同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在某些國家,可能完全由男性組建國家機器,佔據統治和主導地位,那麼其社會就必然會實行男性氏族制度。但是也有證據表明,即使在這些社會,統治者也還是採用了一種更高明的辦法,將財產和權力的女性繼承人與男性聯姻,以贏得臣民的效忠和支持。埃及就是一個最有力的明證,「母權」一直伴隨這個國家興衰發展的始終。所以說,這個問題涉及的因素非常複雜,我們很難用一種假設來解釋全部。

從各種跡象看來,克里特婦女的活動範圍似乎主要還是限於戶內。正如在埃及的情形一樣,畫家筆下的克里特婦女也是清一色的白皮膚,而男人們除了王宮貴族之外,大都是統一的暗紅膚色。此外,在著裝修飾及佩戴珠寶方面,女性也較男性更為精細。

在探索古代文明時,墓葬傳統通常是考古學家們十分關注的一個重點。毫無疑問,它與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考古學家們認為任何古代文明都一定會有非常隆重的葬禮儀式,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葬禮的目的所在就是道別亡靈、告慰生者。例如在埃及王朝,死者的屍體會被製成木乃伊下葬,因為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不可能再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除非他的身體能夠完好無損地在墓穴中安放。與此相反,荷馬筆下的阿卡亞人(A)則通常會將死者火葬,為的是使靈魂可以藉助火被超度到「西天極樂世界」,否則的話,逝者將永遠不得重新轉世。[22]在前埃及王朝時代,人們是將死者的屍身蜷縮著埋在一個淺坑裡,並在屍體旁擺放一些餐具、勞動工具和武器。類似的風俗一度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巴比倫以及整個歐洲都十分盛行。而在北歐沿海國家,人們一般是把亡者的屍身放置在漂浮在水面的小船中,其情形就像古老的北歐詩集《艾達》(Edda)中的光神巴爾德(Balder)和《貝奧武甫》(英國8世紀古代史詩)中的塞弗一樣。此外,還有一些民族將逝者屍體葬于山洞中、拋於荒灘絕壁天葬或者食葬。

某些情況下,一些地方性現象完全可以反映葬俗與宗教的聯繫。在上埃及,逝者的屍身通常都是被製成木乃伊後埋在乾熱的沙堆下。因此,很可能在埃及的一部分地區中流行的往死者屍體上塗抹香油的習俗就是由其傳統的宗教信仰發展而來。考古學家分析,這可能是一些移民在遷徙到新的地區後發現屍體不能被完整保留而衍生的無奈之舉。但是如何解釋在其他地區流行的火葬的習俗呢?很顯然不能再用這種方法解釋了。

第13節

當然,我們也不能迷信地認定,所有的殯葬習俗都能為研究宗教信仰提供清晰的線索。這在很多時候都能得到印證,比如比較前王朝時期的埃及人、古巴比倫帝國的蘇美爾人以及新石器時代盛行「蜷葬」的歐洲人,如果據此來衡量男子的社會地位就很難得出統一的結論。而且,即使是同樣的信仰在不同的地方也無統一的發展軌跡可循;同樣,在一個國家內,也會有多種不同的信仰並存。比如在威爾士這樣一個「寸土之地」,對於未來的描述,就有數種截然不同的「版本」。民間傳說和中世紀的詩集中都有關於地下世界的描述,在那裡死者可以繼續延續他們的生命,他們也有秩序井然的社會,也同他們生前的人間一樣有勞作,有爭鬥,他們也渴望來到遠離大海的幸福島,他們的靈魂可以在河流或者湖泊的下面像精靈一樣的生活,他們甚至會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回到遠古時代的蘇格蘭家園,那裡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群山環繞、宛如仙境。在一首威爾士詩歌中,那個世界被描繪如斯「地球上的陰暗牢獄,死亡者的安樂家園,一塊蒼涼無愛的土地」。[23]古巴比倫的地獄判官同樣如此陰森恐怖。因此,司愛情、生育和戰爭的女神依詩塔便從天而降——

那裡毫無安樂家園……

光明的窗口盡被魔鬼堵死,

塵埃成為魂靈們爭搶的美食,

暗黑之神有如巨鳥身披雙翼。

但是在前王朝時期的埃及,人們也像威爾士民間的一部分人那樣信奉冥王歐西里斯(Osiris),他們相信那個世界同人間一樣,也有春華秋實五穀豐登。其中一個關於天國的傳說被認為與蘇格蘭極北部的一個民間傳說十分相似。這裡所指就是在佩思郡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故事的梗概大致如此:一位產婆被帶到一個幻境中的土墩旁為一個仙女接生嬰孩,仙女給她一種綠色的液體,讓她用來擦亮孩子的眼睛。然後,那仙女又用這液體潤濕產婆的右眼,並為其誦念開啟天門的禱語。隨即,「她便眼清目明」,故事繼續講道,她看到她已故的一些朋友熟人正在那裡勞作,收割莊稼採摘水果。仙女說,「這是對他們生前所行惡事的懲罰。」[24]而在古埃及,據說這個仙女來到人間便是「對多行善事的人的賞賜」。

殯葬習俗並不能為我們提供確鑿的證據,以證明與那些形形色色的土生土長抑或從外地舶來的宗教信仰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聯。在埃及,膜拜冥王歐西里斯和太陽神拉(Ra)的信徒們相信將死屍製成木乃伊後就會升入天堂,儘管人們也相信,如果能在另一個世界獲得幸福,那是天神對凡人今世善行的賞賜。另一方面,普通人通過祭拜神名的儀式也可以掌握「通天之術」,即通過這個「開門咒」可以確保亡者的靈魂順利登上太陽之舟。

同樣,其他的傳統祭拜儀式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也並不是總是代表同樣的意義。在《伊利亞特》中,魔靈帕特羅克洛斯(Patroklos)宣稱只有滿足他得到天火的要求,他才返回冥府,永不再為患人間。現代印度人採用火葬的風俗,[25]但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既可能被超度升入天國,也可能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只是生活在人類看不見的介質中。在印度的梵語文學中有一位火神阿格尼,即「屍體吞噬者」,他負責引領死者的靈魂抵達「天父之國」。而古代波斯民族中的拜火者卻並不會焚燒死者的屍體——儘管他們也曾一度那樣做過,他們是將屍體曝於露天供飛禽啄食。與世界大多數民族相比,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蒙古人的一支——布里亞特人的葬俗格外引人注目,當地人通常將在秋冬季節去世者的遺體存放在樹林中的一個木屋內。當次年五月春暖花開,布谷鳥開始鳴叫的時候,這座木屋會被點燃,所有擺放在那裡的屍體被集體火葬。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夏季死去的人則會被立即火葬。[26]要想對印度雅利安人(Aryo-Indians)時期的印度宗教有所了解,只要讀一讀印度古代梵文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便能洞悉其中的方寸。書中在描述閻王世界的章節中,援引那爛陀長老(Narada)的話說他看見「所有在人間犯有罪過以及那些在冬至日死去的人」都在那裡。[27]從這些話中,我們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天然存在幸運與不幸的時辰、日期以及月份,這些都決定著每個人生與死的宿命。一顆生命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甚至預見他將來死亡的方式。一位蘇格蘭產婆這樣預言:

第14節

月滿之日,潮水漫溢,

此時將有偉人降世,

亦將有人暴疾而斃。[28]

關於死亡的預言也揭示了人們的身後命運。布利亞特人的葬俗很顯然由來已久。也許這最初是因為人們相信那些在冬季過世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