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探索

一切哺乳類都有強烈的探索衝動,不過對其中一些哺乳類來說,這一衝動尤為重要。探索對各種哺乳類的重要性,主要取決於它們在進化過程中所達到的專門化程度。如果它們在進化中把全部力量用來完善一種特別專一的生存手段,它們就不必麻煩去管紛繁複雜的周圍世界。只要食蟻獸有螞蟻、考拉熊有按樹,它們就會心滿意足,它們的生活就容易維持。相反,那些非專門化的哺乳類——它們是動物界的機會主義者——就不敢稍有懈怠了。它們從來沒有把握下一餐來自何方。它們必須熟悉能夠尋覓到食物的每一個角落,嘗試一切可能的機會,密切注意幸運的機會。它們必須探索,而且必須不斷地探索。它們必須調查,而且要不斷重新檢驗自己的調查結果。它們必須隨時保持高水準的好奇心。

探索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吃的問題,自衛也要求哺乳動物探索。刺蝟、豪豬和臭鼬可以毫無顧忌地東聞西嗅、東跑西顛,弄出許多雜訊,驚動了天敵也不在乎。然而,沒有武裝的哺乳類卻必須時刻警惕。它們必須洞察危險的跡象,熟悉逃跑的路線。如要維持生存,它們必須對自己的活動範圍了如指掌。 從以上的角度來看,不走專門化的道路似乎是效果很差的辦法。為什麼還會出現機會主義的動物呢?其答案是:專門化的生活道路中有意想不到的嚴重困難。只要專門的生存手段行得通,一切都會順利。但是,一旦環境大變,專門化的動物就會陷入困境。如果它在專門化的道路上走極端,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它就不得不在基因的構成上發生大的變化;而一旦陷入困境,它的基因構成就不可逆轉了。如果桉樹林被一掃而光,考拉熊就會滅絕。如果一種牙堅如鐵的食肉獸能嚼碎刺猖身上的硬刺,刺蝟就會成為容易獵殺的動物。對於機會主義的動物來說,生活也許永遠是艱難的,可是對於環境導演出的任何戲劇,它總是能很快加以適應。如果你拿走獴吃的老鼠,它就會改吃蛋和蝸牛。如果你剝奪猴子的水果和漿果,它還可以改吃根莖和嫩苗。

在所有的非專門化動物中,大概猿類和猴類是最不擇手段的。作為一個群體來看,它們的專長就是不走專門化的路子。在猿類和猴類中,裸猿的不擇手段是無與倫比的。這正是它幼態持續機制的另一個側面。一切幼猴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成年的過程中,它們好奇的強度逐漸減弱。在我們的身上,幼年時期的好奇心反而逐漸增強,伴隨我們進入成年。我們從不停止調查研究。我們在求知中永不滿足於能勉強度日。解答一個問題之後,我們又去解決新的問題。這已成為我們人類最了不起的生存要訣。

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傾向被稱為喜愛新鮮事物(neophilia),它與害怕新鮮事物(neophobia)正好相對。凡是不熟悉的東西都有潛在的危險。對於不熟悉的東西可能應該迴避吧?但是,如果加以迴避,又何以了解不熟悉的東西呢?喜愛新鮮的衝動驅使我們前進,維持我們的興趣,直到未知變成已知,直到爛熟於心的知識使我們對它產生輕視為止。在此期間,我們獲取了寶貴的經驗,並將其儲存起來,以備需用時提取。兒童自始至終都在重複這一過程。他追求新知的衝動非常之大,以至於需要父母加以限制。然而,儘管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可他們無法壓制孩子的好奇心、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他們探索的傾向有了驚人的增長。我們常常聽見成年人說「一幫年輕人象野馬一樣的發狂」。然而,事實剛好相反。如果這些成年人費心去研究一下成年野生動物的行為,他們就會發現,所謂的「野馬」正是他們自己。正是他們企圖給人的探索畫框框,正是他們背棄了人的探索精神,回到動物的保守習性中去尋求安逸。所幸的是,任何時候總有夠多的成年人保持了少年的創新力和好奇心,他們推動了人們前進和開拓。

看一看黑猩猩幼仔的遊戲,立刻就會對其行為和兒童行為的相似性產生深刻的印象。小猩猩和兒童都迷戀新的「玩具」。他們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擺弄玩具,舉起、放下、扭曲、敲打,並將其拆開。他們都自己發明簡單的遊戲。小猩猩遊戲的強度與我們的遊戲可以相比。它們在出生後的前幾年和我們玩得一樣好——事實上比我們玩得好,因為它們的肌肉系統發育得快些。但是,過了幾年之後,它們就比輸了。它們的大腦不夠複雜,不可能乘勝利用這個好的開端。它們的注意力不強,且不隨身體的發育而增強。尤為重要的是,它們沒有能力把自己發現的創新技巧詳細地傳遞給父母。

闡明這一差別的最好辦法是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繪畫(或者叫圖象探索)顯然可作為一個選擇的例子。作為一種行為模式,千萬年來,繪畫對人類都極為重要。我們可以舉阿爾太米拉和拉斯科山洞中的史前壁畫作為證明。

只要有機會和恰當的材料,小猩猩和我們一樣激動,它們也要探索在白紙上塗抹記號構成視覺圖象的可能性。興趣的發端與一條原則有關係。這條原則是:以較少的精力獲取較大效果的調查——報償原則。我們可以看到,這條原則在各種遊戲中都在發揮作用。遊戲活動中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最令人滿意的行動,還是那些獲得出人意表的使信息反饋增值的行動。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增值報償」的遊戲原則。黑猩猩和兒童都喜歡敲打東西;他們最喜歡的是用力最小響聲最大的東西。輕輕一扔就跳很高的皮球、輕輕一摸就飛過屋子的氣球、輕輕一捏就可能團弄成型的沙土,輕輕一推就容易滾動的帶輪玩具——這些東西是最有吸引力的玩具。

嬰兒初次面對鉛筆和白紙時並不認為自己會有多少出息。他至多能用鉛筆在白紙上敲打。出乎他的意料,發出的聲音使人高興。敲打的動作不只是發出聲音,而且還產生了視覺效應。鉛筆光在紙上畫出了記號。他無意之中划了一道線。

兒童或黑猩猩首次發現圖象的那一剎那,是富有魅力的時刻。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條線,對敲打所產生的意外的視覺收穫產生了興趣。他們端詳一下,然後又再次進行試驗。果然,第二次也成功了,接著的一次試驗也成功了。不一會,紙上就畫滿了各種道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塗抹的時候越來越賣勁。單一的試探性線條讓位於多線條的來回往複的塗抹。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他們更喜歡蠟筆、粉筆和油畫顏料,因為用它們隨意塗抹時,能產生更為強烈的效應,更為醒目的視覺形象。

對塗抹感興趣大約發端於一歲半左右,小猩猩和兒童都如此。但是,直到兩周歲以後,大膽、自信、多種多樣的塗抹才會真正增加勢頭。到3歲時,一般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圖象階段:簡化原來一塌糊塗的塗抹。在令人激動的混亂塗抹中,他開始提煉出基本的圖形。他開始試畫十字叉、圓圈、正方形和三角形。婉蜒的線條在紙上遊走,直至首尾相接而形成一個封閉的圖形。於是線條就勾勒出了輪廓。

隨後的幾個月中,這些圖形相互結合,形成簡單而抽象的模式。圓形被十字叉切割,正方形中畫上了對角線。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是首批畫象產生的前夜。在兒童身上,這個偉大的突破到來的時間是3 歲半或4歲初。然而、在黑猩猩身上,這種突破卻永達不會出現。黑猩猩幻仔可以畫扇形,十字叉和圓圈。甚至可以畫出一個內有記號的圓圈,但是它冉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尤其撩撥人心的是,內有記號的圓圈是兒童進入構圖階段的前夜。湊巧把幾點幾線畫進圓圈,突然之間,彷彿變魔術似的,紙上就出現了一張人臉。它正看著畫圖的兒童呢。腦子裡突然一亮,他認出紙上畫的是一張臉。抽象試驗的階段,創造模式的階段結束了。現在要達到新的目的:完美描繪的目標。新的面孔畫出了.更逼真的面孔出現了,眼睛和嘴巴都找到了恰當的位置。接著又加上了細部——頭髮、耳朵。房子、動物、輪船、汽車。這樣的高度小猩猩看來是永遠不能達到的。小猩猩達到了自己的高度——一個圓圈,裡面再塗抹上一些記號——之後,它的身體繼續發育。可它塗抹的圖象卻不會長進。也許,將來有一天會找到一隻天才的黑猩猩,但是,其可能性似乎不大。

對於兒童來說。一個新的圖象探索的階段展現在眼前。不過,雖然這是兒童發現新東西的重要領域,但是早些時候學到的抽象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4-8歲時的影響更為顯著。在此期間兒童的繪畫特別令人矚目,因為它們仍然建立在抽象圖形階段的堅實基礎之上。此時繪畫的形象仍然處在區分很小的簡單構圖階段。但是,它們與自信的、牢牢掌握了的圖形——模式安排相結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圖畫。

從圓圈裡面加點到準確的全身像這個過程,是饒有趣味的。發現圓圈裡面加點可以代表面孔,並不能緊接著一個晚上就完善這一過程。顯然,完善這一過程成了主導的目標,可是它耗費時間(實際需要十多年)。首先,五官要畫端正——兩個圓圈代表眼睛、有力而平穩的一條橫線代表嘴巴。兩個點或正中的一個圓圈代表鼻子。外層的大圓邊上要划上頭髮。到了這兒,可能會有短暫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