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育兒

父母照料幼兒的重擔,對裸猿來說,較之其它任何現存的物種更為沉重。其它物種對幼仔的照料,就其精心程度而言,也許和裸猿不相上下;可是就育兒的責任範圍來說,別的動物絕不能和裸猿相比。

女子一旦受孕,胚胎即在子宮裡開始發育,女子的身體隨即發生變化。月經停止,早晨她感到噁心,血壓有所下降,略有貧血,乳房逐漸膨大鬆軟,食慾增加。孕婦性情溫和柔順,此一變化尤為典型。

經過大約266 天的孕期之後,孕婦的子宮開始作有力而有節律的收縮。羊膜破裂,羊水流出、再經過子宮的強烈收縮,胎兒受壓離開子宮,順著陰道娩出體外來到世上。稍事停頓之後,子宮收縮恢複,胎盤排出子宮,產出體外。連結胎兒和胚盤的臍帶被切斷。在其它靈長目動物中,臍帶由母親咬斷;無疑這也是我們的祖先使用的方法。但是,我們今天接生時,卻是將臍帶結紮止血,然後用剪刀剪斷。嬰兒肚子上的臍帶殘端,幾天以後乾枯脫落。

當今世界,普天之下的婦女在分娩時,都有其它成人陪伴助產。也許這是一種極為古老的程序。直立行走的需求對人類女子分娩來說並不仁慈:由於這一步進化,她受到的懲罰是幾個小時的痛苦。看來在樹棲猿向狩獵猿進化的初期階段中,雌性在分娩時就需要別人的合作了。幸運的是,狩獵猿合作的天性隨著直立行走這一進化過程而增長,所以這個痛苦的根源同時又提供了醫治痛苦的良方。一般地說,黑猩猩母親分娩之後,不但要由她自己咬斷幼仔的臍帶,而且她往往吃掉一部分胎盤,她還得舔干羊水,清洗產下的幼仔,懷抱幼仔,保護它不受侵害。在我們人類中,精疲力竭的產婦,完全依賴助產的夥伴完成以上各種活動(或者說與以上活動對應的現代行為)。

分娩之後,母親也許要一二天之後才能產奶。一旦開始產奶,她就按時給孩子餵奶,哺乳可長達兩年。不過一般說來不到兩年,現代人的習慣是將哺乳期減少到6 -9個月。哺乳期間,母親的月經一般受阻;通常要停止哺乳、嬰兒斷奶之後,母親的月經才能恢複。如果斷奶異常之早,如果用人工餵養,月經恢複當然不會推遲,女子因而又能較早地開始生育。相反,如果她遵循比較原始的哺乳辦法,給孩子餵奶長達兩年,她就可能每三年才生一胎。(有時人們故意將哺乳期延長,以此作為避孕的技術。)女子的生育期約為三十年,如三年生一胎,她的自然生育能力約為十胎。如果採用人工餵養,或斷奶過早,從理論上說,她的生育胎數可以上升到三十。

餵奶的動作,對人類女子來說,比對其它靈長目的雌性而言,是一個更困難的問題。人類的嬰兒無能為力,母親在餵奶時必須更積極主動,她要把嬰兒抱在懷裡,指引嬰兒如何吸奶。有些母親在給嬰兒餵奶時,無法讓孩於有效地吸奶。此一困難的原因通常是:奶頭銜入嬰兒口腔的深度不夠。光是讓嬰兒的嘴唇銜緊乳頭,是不夠的,乳頭必須要塞入嬰兒口腔深部,使乳頭前部與上齶和舌面接觸。只有這種接觸才能刺激嬰兒的上下齶、舌頭和面頰,使其產生強烈的吸奶動作。要完成這幾個並列的動作,緊靠乳頭的乳房纖維組織必須要有柔韌性。其柔韌性的大小決定嬰兒銜乳頭的深度,這一深度對吸奶至為重要。要使餵奶順利發展,新生兒出生四五天後,吸奶的動作就得完美無缺。如果嬰兒在出生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中,吸奶反覆失敗,它就永遠不能對餵奶的動作作出完美的反應。它就會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依靠更有價值的(人工餵養)選擇。

另一種吸奶的困難,是所謂的「抓奶頭」,有些新生兒有這種反應。這種反應給母親的印象是,孩子不想吸奶。事實上,它說明孩子想拚命吸奶而無法吸奶,因為它不能呼吸。嬰兒頭部依靠乳房的姿勢不大恰當,這會堵住它的鼻子;再加上它口銜奶頭,所以它無法呼吸。它之所以要「抓仍頭」,並不是不想吃奶,而是要換氣。當然,沒有經驗的母親面臨著許多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我只挑選了以上兩個問題,因為它們似乎提供了例證,說明女子的乳房主要是一種性徵裝置,而不是一種膨大了的產奶機器。造成以上問題的根源,是乳房的堅實和渾圓的形狀。只要看一看奶瓶上奶嘴的設計,就可以知道什麼形狀的乳房最有利於嬰兒吸奶。奶瓶上的奶嘴比乳房的乳頭長得多,而且奶嘴背後那部分並非急劇膨脹成滾圓的半球形;乳房隆起成球形,正是堵塞嬰兒鼻子和口腔,使其換氣困難的原因。奶嘴的設計更接近黑猩猩的乳房。黑猩猩的乳房隆起不高,即使在泌奶的極盛期,她也是扁乳平胸,而不象人類婦女那樣是豐乳挺胸。黑猩猩的乳頭要長一些、突出一些,其幼仔開始吸奶時所遭遇的困難要小一些。由於婦女哺乳的負擔相當沉重,由於乳房顯然是哺乳裝置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就認為,乳房突起而渾圓的形狀必然是母親哺乳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現在看來,這一假設似乎有誤;對於人類而言,乳房的設計特徵主要是性徵,而不是行使母親哺乳的功能。

擱下嬰兒餵養的問題之後,母親在其它時候養育嬰兒的行為中,還有一二點值得考察一下。通常對嬰兒的愛撫、摟抱和清洗毋庸贅言,但是母親懷抱嬰兒的位置卻非常說明問題。美國人的精心研究表明,80%的母親用左臂抱嬰兒,將嬰兒貼在胸部左側。如果要問這一選擇有何意義,大多數人會說,顯然是因為美國人多半習慣用右手;母親左手抱孩子,可以騰出更為靈巧的右手來做事。然而,仔細分析之後表明情況並非如此。不錯,慣用右手的婦女和慣用左手的婦女抱孩子時確有差別,但是這一差別尚不足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釋。分析結果顯示:慣用右手的母親中有83%的人用左手抱嬰兒,但是慣用左手者亦有78%的人以左手抱孩子。換言之,只有22%的左撇子母親騰出靈巧的左手做事。顯而易見,必然還有另一種不太一目了然的解釋。

唯有另一種線索能說明問題:心臟位於母親的左側。母親的心跳聲是否是至為重要的因素?它何以會影響母親懷抱嬰兒的姿勢?沿著這些思路去考慮,可以認為:胎兒在母體里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對母親的心跳養成了固定的反射(留下了「印記」)。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嬰兒出生之後再次聽見那熟悉的心跳聲,這對它顯然有鎮靜的作用,尤其當新生兒突然被拋入使之畏懼的新奇而陌生的外部世界時,母親的心跳聲顯然有鎮靜的作用。假如此說不錯,那麼母親因為直覺也好,通過無意識的試錯也好,總會很快發現;孩子抱在左邊靠近心臟時表現得更加安靜,抱在右邊卻是不太安靜的。

以上推理看似牽強附會。但是,試驗結果業已證明,以上的猜想是正確的解釋。在一所醫院的嬰兒室里,讓新生兒分組聽心跳錄音,其節律是標準的 72次/分鐘。每組有9個嬰兒。結果發現,不放錄音時,總有一個以上的嬰兒哭聲不斷,大約60%的時間都啼哭。反之,如果放錄音,嬰兒啼哭的時間就降至 38%。聽音組和非聽音組的新生兒比較,體重顯示較大的增長,雖然聽音組和非聽音組攝取的食物相等。顯而易見,未聽心跳組的嬰兒消耗的熱量更多,因為它們哭鬧的動作很費勁。

另一場試驗以稍大的嬰兒為對象,試驗在入睡之前進行。有些試驗組的寢室里靜寂無聲;有些試驗組的房間里放催眠曲的錄音;另一些試驗組的屋子裡放著節拍器,其速率為標準的心律,即72 次/分鐘;還有幾組的室內播放心跳的錄音。然後將各組結果比較,以發現哪些組入睡的時間更快。比較之後表明,聽心跳錄音的嬰兒入睡的時間只及其餘各組的一半。試驗不但證明,心跳聲是強有力的使嬰兒鎮靜的刺激信號,而且說明,嬰兒的反應是非常專一的。節拍器模仿心跳節律的聲音並不能給嬰兒催眠——至少對出生不久的嬰兒是這樣。

由此可見,以此解釋母親左手抱嬰兒的習慣,似乎有相當的把握。有趣的是,有人分析了466張聖母抱耶穌的畫像(最早的畫像是數百年前的作品),結果顯示,373張畫像中的聖母把聖嬰貼在左胸。這一結果也表明,左手抱子的百分比亦在80%這個水平。這一姿勢與觀察發現婦女手挽包裹的姿勢,適成鮮明對比。婦女手挽包裹的姿勢是左右兩側各佔一半。

這個心跳印記(imprinting)可能還有哪些結果?也許它能夠解釋,我們為何把愛的感情歸之於心上,而不是歸之於腦子中。誠如歌中的唱詞所云:「你要有心!」也許還可以解釋,母親為什麼要搖晃孩子,催其入睡。母親搖晃嬰兒的節律與心跳的節律接近,它再次「提醒」嬰兒,使其重溫在子宮裡已經熟悉的節律感;母親巨大的心臟在它們上方怦怦跳動時使胎兒養成了節律感。

豈止能解釋以上兩點現象。直至進入成年以後,我們身上仍能看到這一現象。我們痛苦時禁不住要搖晃身子。我們矛盾衝突時也站著搖晃。下一次你聽人講課時,或看人宴會後發表講話時,請注意他搖晃的節律是否符合心跳的節律。他面對聽眾不自在的感覺,使他在這個受局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