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山中的宰相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易經》講了半天講到極點,只教你把握一個時間、空間,時間不屬於自己,任你怎樣努力,也沒有用;時間到後來被變作運氣,運不來,輪不到那個時間,再轉亦沒有用。但是要注意,看歷史就知道,有些人時間到了自己的前面,卻不讓時間輕輕溜過去了。但「或躍在淵,無咎。」這句九四爻的爻辭說的是什麼呢?前面說過,這句爻辭的「或」字,等於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里一腳在外,進出都可以,所以孔子這裡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來都可以,但並不是滑頭,當然滑頭也可以做到這樣,這中間就在各人的內心了。再進一步解說,一個人處世,或者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沒有辦法固定,但是始終不是為個人,只為社會,為國家,要有貢獻,並不是滑頭,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樣站在中間,是等待時機,所以這是無咎的。當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歷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這樣,舉例來說,道家所標榜南北朝時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謂山中宰相,南北朝幾個皇帝,大事都要請教他,但他永遠不出來,不做誰的官。像這一類人,所謂上下無常,進退無恆的人,中國歷史上蠻多,可是他的情感,對於社會、國家的貢獻,並沒有忘記,並不是專門為私。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九三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平天者親

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二爻說「利見大人」,現在九五爻也說「利見大人」,這到底說什麼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釋也炒得很,這也看出他老人家的「上下無常,進退無恆」也蠻滑的。有人寫文章受他這一段的影響很大,那就是司馬遷。試翻開《伯夷列傳》看,司馬遷整個的思想路線,都是走的這一段路,他對人生的評價,也是走這一段路。這一段很妙很妙,要詳細研究起來,問題很多。這一段的文字也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騙過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讀起來,往往因為喜歡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如《勝王閣序》,大家讀起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覺得文字很美,可是王勃在這篇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卻被忽略了。

現在我們先了解同聲相應這一段的文字。

「同聲相應」,這四個字研究起來很有趣,所謂「同聲」,我們試到鄉村就體會得到,有一隻牛叫,另一隻牛亦叫,相應了,因為同聲,但牛叫雞不會叫,因為不同聲。「同氣相求」,同一個氣類的東西,這個「氣」字很玄了,以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物質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來。這兩句話又在說些什麼呢?再看下面,透過了文字,就知道他的思想。「水流濕」,當然水向濕的地方流。「火就燥」,越乾燥的地方越容易起火,這都是說自然的現象。「雲從龍,風從虎。」龍大家都沒見過,老虎一來風就來了。台灣沒有老虎,在大陸,夜裡在鄉下丘陵地帶走路,就要注意,有風來了,老虎就來了,這是中國古代的物理常識,這些都是說物類的相從。可是孔子講這些幹什麼呢?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有什麼關係?他沒有交代,現代年輕人常常說:「中國古代沒有什麼東西,只搞搞文字,沒有思想。」這種說法才真是沒有思想呢!下邊他又說「聖人作而萬物睹」。我們現在一談到聖人就想到孔夫子,這裡孔夫子所講的聖人當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文王、周公,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代名詞,如佛家講的「佛」,基督教講的「神」,都只是一個代號。「聖人作而萬物睹」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有人文文化出來,唐堯虞舜開創人文文化以後,萬物的道理就看得清楚,這是講人的。下面再講物理的性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如一次燃燒,有的化為氣的上升,有的物質下落於地,於是他的結論「則各從其類也」,各人從他的同類。

他這一段到底講了些什麼?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也講到這個問題,他首先列舉了好些個善人,都沒有得到上天的好報,懷疑為什麼道理,而最後引用了這段文章作答案,寫得非常妙。

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以前的文學中,常有「攀龍附鳳」這句話,例如漢高祖起來了,陳平、蕭何這些原來不過是縣政府的小科員,也做了一國的宰相,所以這一段,說穿了,也就沒味道,那只是他的人生哲學。所謂「利見大人」,只是各從其類,各人的愛好,也可以說是世界人類心理的分析。有些想發財的人,就看不起官位,這就是各從其類的意思,由這個道理可以看人生。到了九五爻這裡的利見大人,不是普通的大人,是各從其類的大人。

莫到瓊樓最上層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

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換句話說,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貴到沒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學問、人格、儀錶都好,可是太貴了,貴而到了無位,連一個科員的位置都得不到。高到極點,下面沒有幹部了,或者說天下人都是幹部,可是天下人都不敢說話,有意見都不敢發表,這就討厭了,到這時就到了亢龍的境界,這時即使是好的,也會被打下來了,自己左右沒有人來幫助,所以這一爻最不好。「動而有悔」,動輒得咎,沒有好的事情臨到身上了。

孔子這一段,把六爻的爻辭,統統拉到人文文化的這一面,這是第三節。

用九而不被九用

下面又不同了,如果也是屬於孔子研究《易經》所說的話,那麼可能孔子去年的心得報告和前年的心得報告又不同了。我們先看看原文: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

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

治也。」

「潛龍勿用,下也。」下這個字的意思,太低了。「見龍在田,時舍也。」時間定在那裡,舍就是住,定在那裡。「終日乾乾,行事也。」這是對做事而言。「或躍在淵,自試也。」是自己準備,試探一下。「飛龍在天,上治也。」上面最好的現象,天下太平的境界。「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到了極點,前面再沒有路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整個是好的,天下太平。這一段的六爻解釋又不同,而且講得非常抽象。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

元用九,乃見天則。」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這和最初的解釋一樣,等於晚上太陽在地球的下面,陽氣潛伏在下面,還沒有出來。「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等於早上太陽剛出來,天下文明。我們注意,「文明」這兩個字出自《易經》,實際上是文章與光明兩個意思的聯合,文章就是指萬物擺在宇宙間的美麗現象,都稱作文章。「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這兩句「與時偕行」要注意,剛才說過,《易經》的整個精神,也可以說是時,這幾句話是重要的話,孔子告訴我們,要跟著時代在變,在進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認清楚時代,把握時代,同時進步,不能落伍,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或躍在淵,乾道乃革。」到了第四爻,由內到外,這是一個改革的、變更的現象。「飛龍在天,位乎天德。」這是講位,到了最高處了。「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時間不屬於自己的了,時間到了頂。「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是說乾元用九,為天地的法則,天地造了萬物,但是不支配萬物,也沒有把萬物收回來,所以用九而不被九用。

說到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任何一卦的解釋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靠自己的觀念來解釋,各人的見解不同,卦的解釋也就見仁見智了。

現在我們繼續講乾卦的《文言》。

有關乾卦的解釋,《周易》中共分了五個階段,茲列如下:

一、卦辭:為乾元、亨、利、貞……

二、爻辭:為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

三、彖辭:為彖曰:大裁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四、彖辭:為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五、文言

乾卦的《文言》中又分為六節:

一、曠元者善之長」,至「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為第一節。

二、自「初九日潛龍勿用」,至「上九曰亢龍有悔,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為第二節。

三、自「潛龍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