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愛上網球的男孩

(A Boy Discovers Tennis)

羅傑·費德勒的第一位偶像是鮑里斯·貝克爾,當貝克爾在1985年贏得他的首個溫布爾登公開賽錦標並且令德國為他們的兒子這歷史性的勝利而陷入集體性的網球癲狂時,羅傑還只是個四歲的孩子。貝克爾1988和1990年兩度在溫布爾登決賽中輸給了斯蒂芬·埃德博格,羅傑為此哭得很傷心。小男孩費德勒能夠在電視機前連續看上幾個小時的網球比賽,他的媽媽對他能夠記住的眾多細節深感吃驚。

「網球是我最喜愛的體育項目,」羅傑回憶當年時說:「比賽總是那樣激動人心,我也總能夠掌控輸贏。」進入學校後,他很快就成為他這個年齡組中的拔尖者,並且被允許在巴塞爾及其周邊地區那些鬆散結合的網球俱樂部中參加每周三次的特殊訓練。正是在這些特殊訓練課中他遇到了馬可·齊烏迪奈利(Marco Chiudinelli),比費德勒小一個月並且同樣來自慕亨斯坦的另一位很有天份的孩子。兩人成為了好朋友,並且在網球場外一起打發了不少時間。

在訓練之後,這兩個男孩子會用他們的網球拍玩回力球,有時候也一起玩玩乒乓球和足球,他們的父母則一起慢跑和騎自行車。儘管兩個孩子在不同的俱樂部打球——費德勒在訓練條件比設在奧什維爾的汽巴公司網球俱樂部更好的老男孩網球俱樂部,而齊烏迪奈利則在巴塞爾草地網球俱樂部;但當一家地區級的最高級別網球團體成立時,同為8歲大的羅傑和馬可都成為了會員。

「我們訓練時總是很吵鬧,」齊烏迪奈利回憶道:「我們講話的時間比訓練還要多。訓練對我們來說似乎並不重要,我們只是想尋一番開心而已;我們搗了不少次亂,我們中的一個人經常被趕出訓練場。」

費德勒和齊烏迪奈利很快就成為團隊中的害群之馬,他們的父母憤怒地發現,兩個孩子中的一個經常因為違紀而被罰坐在場邊,眼巴巴地觀看完後半節的訓練課。

這兩個8歲的孩子是在阿萊什海姆(Arlesheim)的「兒童杯賽」上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相遇。「那時候我們只打那種9局的長盤比賽,」齊烏迪奈利解釋道:「我的開局很糟糕,我以2比5落後並且開始痛哭。那個時候,我們這些孩子即便在比賽中也經常會哭出來的。當我們換邊時,羅傑來到我身邊試著安慰我;他對我說事情會好起來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不僅追到了7比6領先,而且我發現我已經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然後他就開始大哭起來,我又跑過去鼓勵他,他才感覺好受一些。那是我唯一一次打敗他。」

羅傑接受的是阿道夫·卡科夫斯基(Adolf Kacovsky)的訓練,他是老男孩網球俱樂部的教練,人們都叫他「塞普利」(Seppli)。和他在1968年時身陷「布拉格春天」的很多捷克同胞一樣,當蘇聯的坦克碾過捷克首都以平息暴亂時,卡科夫斯基逃離了捷克斯洛伐克。一年之後,他取道突尼西亞來到了巴塞爾,並且在1996年之前都身為俱樂部的頭牌職業球員。

「我立即就意識到這個小傢伙是個絕頂天才,」卡科夫斯基評價費德勒說:「他簡直就是手握著球拍降臨到了人間。」費德勒一開始只接受集體訓練,但很快他就得到了一對一的特別關照。「俱樂部和我都很快注意到他天賦驚人,」卡科夫斯基說:「我們開始為他開設部分由俱樂部資助的私人訓練課。羅傑學得非常快,當你教他什麼新東西時,他試個三四下就掌握了,而其他孩子卻往往需要幾周時間。」

這個明星學生不僅天賦十足、熱愛擊球,而且還有著勃勃野心。卡科夫斯基回憶道,費德勒總說他想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網球選手。「人們總是一笑而過,包括我也是,」他說:「我想他可能會成為瑞士或歐洲最好的球員,但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但他就是會有這種想法,並且為之而付出努力。」

然而,羅傑的俱樂部比賽生涯卻以一場慘敗拉開了序幕。在他8歲年齡組的首個賽事中,他以0比6和0比6輸掉了首場比賽,儘管他事後自認打得並不是那麼糟糕。不出意外地,費德勒輸球後又哭了。

「他的對手比他強壯得多,」卡科夫斯基說:「這畢竟是他的第一場比賽,他在比賽的關鍵時刻非常緊張。」

羅傑不斷地找各種人和他練球,如果實在找不到人,他就連續數小時地對著牆擊球。在他11歲時,瑞士網球雜誌《高壓扣球》(Smash)第一次對他產生了興趣。當他1992年10月在巴塞爾少年杯賽、這項競技網球的入門賽事中打入半決賽後,該雜誌刊登了一篇有關少年費德勒的小豆腐塊文章。儘管羅傑提高得很快,他仍然遭受了很多場痛苦難堪的失利。日後成為頂尖女子球員的帕蒂·施奈德(Patty Syder)的弟弟達尼·施奈德,成為他的主要對手和他青少年網球生涯中的最大苦主。「我嘗試了所有的方法但結果卻沒什麼不同,」費德勒回憶道:「我總是輸,而且輸得毫無指望。」

施奈德還同時證實,費德勒對待訓練賽完全沒有對待正式比賽時那麼當真。「當重要時刻到來時,他總能抓住機會。」他說。羅傑自己也意識到,他在訓練比賽中的表現並不足以打消所有的疑慮。「當時我其實還是挺認真的,但我就是不喜歡訓練。」他在多年後說道:「我的父母總是讓我『練得好一點』,但我還是常常缺乏動力。我是一名比賽型選手。」

他還經常無法在賽場上擺脫負面情緒的控制。「當事情不是按照他預想的方向發展時,他會罵罵咧咧並且摔拍子,」卡科夫斯基解釋說:「有時候他的行為實在過分,我都不得不出面干涉。」

「我不停地詛咒並且隨意摔拍子,」費德勒說:「那確實不好。我的父母感到很尷尬,他們讓我別再那麼做,否則就再也不陪伴我參加賽事了。我不得不冷靜下來,但那是一個極端漫長的過程。我想我是太早就開始追尋完美了。」

1993年當他11歲時,羅傑首次贏得了瑞士的全國冠軍,他在盧塞恩(Lue)舉行的瑞士12歲以下室內錦標賽決賽中擊敗了齊烏迪奈利。六個月後,他又在貝利佐納(Bellinzona)舉行的瑞士12歲以下室外錦標賽決賽中戰勝施奈德而奪冠。這兩項賽事的桂冠對於費德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想,『哈,我也能贏,』」他說:「我其實能夠做到。」

在他度過了9歲生日後,費德勒有時候會在老男孩網球俱樂部接受一位名叫皮特·卡特(Peter Carter)的年輕助理教練的訓練。這個澳大利亞人總讓人們稱呼他為皮特,無論對方是家庭主婦還是銀行總裁。這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做事認真的年輕人,他未經疏理的直直的金髮總是從他的額頭垂下,他有著一雙大眼睛,聲音相當柔和。他1964年出生於努瑞烏特帕(Nuriootpa),一個位於澳大利亞南部巴羅薩山谷中擁有40家葡萄酒生產商的小城。作為澳大利亞體育學院的一員,他成為了一名職業網球選手,卻連一位二流球員都算不上,只取得過第173位的職業最高排名而已。

將羅傑送去位於埃庫布朗的瑞士國家網球中心的想法是在1994和1995年間的那個冬天產生的,他的父母對於皮特·卡特的工作以及提供的訓練條件都感到滿意,但國家網球中心的「網球培養」(Tenudes)計畫是由瑞士網球協會資助的,這從經濟花銷的角度來說對費德勒一家很有吸引力。

八個男孩和四個女孩在日內瓦湖畔的國家網球中心接受資深教練員的訓練,學生們可以選擇是否住在當地人家中,並且可以在公立學校繼續學業,但某些課程可以免修。這項計畫的重要人物之一是皮埃爾·帕加尼尼(Pierre Paganini),和皮特·卡特一樣,他將在費德勒今後的網球生涯中充當關鍵角色。作為一位前十項全能運動員和接受過大學教育的體育教師,帕加尼尼是埃庫布朗的體能教練與行政主管。

當羅傑的父母詢問他是否有興趣去埃庫布朗時,他拒絕了。事後,他們更加震驚地從一本網球雜誌中讀到他們的兒子本意是能夠先至少從學校畢業的打算。1995年3月,費德勒作為15位候選人之一來到日內瓦湖參加入學測試,內容包括12分鐘跑、一項耐力測試、網球技術展示以及一場測試賽。費德勒很快就令皮埃爾·帕加尼尼和國家隊教練克里斯托弗·福萊伊斯(Christophe Freyss)相信,他完全有資格入選。當他還在埃庫布朗時,他們就提前通知他通過了測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