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10

四句偈的唱誦方法--軟修法門,要你們注意華嚴字母,唱時氣不要斷,也不準有花腔小調的聲音。現在你們聽聽王鳳嶠老師以京戲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讓你們了解什麽是聲明,以及軟修法門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詳的莊嚴,清凈的境界。(王老師唱一段三國志中擊鼓罵曹的平劇)

佛教的梵唱完全是從崑曲演變過來,至於古代所說的魚山梵唱,是不是這個音呢?非常成問題。若要真正研究佛門真正清凈梵唱,京戲、崑曲、南管等都要了解,而且聲明更要通達,然後創造出一個絕對清凈,一開口就是梵音清凈,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有如此境界時,那這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諸位好好研究,不要輕視此軟修法門的方便力,同時要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切感應就來,一切成就也來了,那悟道又有何難呢?就憑觀音法門就可以悟道,爲什麽我連唱念也要時時盯住你們呢?其理由即在此。

世界上的人都會講話,但沒有幾個聲音好的,你看許多人講話不是結結巴巴講不清楚,就是話一出就令人討厭,但有些人講話令人聽起來很舒服,或者非常莊重,或者非常有力量,這都是多生累世,口業清凈修來,現在李傳洪先生也來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爲他的修持法門。師示:普賢菩薩比你還多情,只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絕對有功德,你放心,普賢菩薩不會怪你的。

李先生唱一首名爲「追尋」的曲子。)

他唱這首還滿有意義,就是要大家去追尋永遠的光明,我們要追尋永遠的光明在哪裡呢?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大家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尋唱出最清凈的梵音,「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要注意的,現在繼續講經文的偈頌。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哪裡?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舍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係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凈與否,有幾分清凈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凈,乃是連這一念清凈之心都清凈,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清凈,一切行爲清凈,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凈。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凈願行所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衆生身心行爲的業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凈,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壑等差別現象。

今天下午吳老師曾經告訴我他羨慕大家能有此份福報,安然在這裡的禪堂用功辦道。這是世局諸種因緣機遇使然,留下這片「凈土」,大家千萬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時節因緣用功。還有這個禪堂也是一個剎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爲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寶貴的普賢行,也構成了這個「禪堂剎土」。所以說一念一剎土,這是絕不虛妄的。

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爲前導,這是我每次講演都強調的,智慧即般若,般若爲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麽?--智慧。這些早就談過很多,不再贅言。以上簡單說明「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上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再來接讀下文:

「我爲這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披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爲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里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乾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大家到這裡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衆生,既然出家學佛,這個志向乃是本願,爲什麽不好好地將它澈澈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乾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麽,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儘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恆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請再接唱下四句: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爲,由里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爲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家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爲善行累積很多,不得了。這麽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

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爲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爲,理當如此,豈足掛齒,覺得有什麽大不了的呢?人活著就是要爲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

請大家千萬謹記:「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注意別會錯意,要點在於「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著,有些人喜歡問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說:「我什麽功德都沒有。」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

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絕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物件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於你,不因你跟我關係殊勝而特別利益於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爲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舍,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便,那麽,贊人愛人是道,罵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孩子犯錯,父母視因緣需要打孩子,你說父母慈悲不慈悲?學生懵懂,老師依教育原理罵學生,你說老師所爲是不是惡行?打罵並非不可,但須智慧駕馭,若是打時罵時動了惡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惡念嗔念爲之,那就與愛心大大背道而馳。另外,如果說這個家夥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盡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爲出發點在於自己的喜好,表面爲了別人,其實爲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絕稱不上菩薩道的。

菩薩道是完全沒有條件的,對你好就對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經地義,不須什麽前題。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掛記著「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三世請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談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說明。不要誤認得個千里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家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老實說,生命本身正是一個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揚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薩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衆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學佛爲的是窮究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奧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