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4

前面提過,你們出家學佛是爲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爲了混飯吃,也不是爲了吃素、念念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瞋、痴惡習,開啓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

佛是爲衆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衆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閑事的忙人。老實說,衆生的苦惱與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

然而你們學佛是這樣的嗎?若以爲到山裡去住茅蓬就好了,這是學自私,是偷懶、是造業,難免貪圖供養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別人供養你的,你不勞而獲,那裡是學佛的精神呢?學佛的精神就在這裡,注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衆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看看現在好些人悄悄的跑開,說是找個茅蓬清修去,當然閉關清修在學佛的過程中,於某個時候某種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動不動就要避世隱遁,是否另有隱情呢?至於真正的清修是什麽,一個人怎麽清修,都還是個問題。學佛仍是要供養一切衆生,那有反受衆生平日的供養呢?你有這功德受人供養嗎?無德無能則不足爲衆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

這種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養。

我們請佛住世說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不只人才有痛苦,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痛苦。我們如果從佛法「苦諦」的角度來下個哲學定義:什麽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續、煩惱無盡的糾纏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憂患痛苦煩惱中,但衆生都看不清現實,不知也不願離開憂患痛苦--離苦得樂。我也常說:世界上講哲學都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離苦得樂平安快樂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樂的,只有證得菩提才能解脫這些苦惱。生命真正的安樂是要「獲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萬不要說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認爲除此以外,其他都不是。世間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無邪也無正,未證則說正法也是邪法。難道你說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嗎?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衆生難以理解。

要獲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滅除煩惱盡無餘」,證得無餘依涅盤。涅盤有兩種:一者有餘依涅盤--羅漢境界,一者無餘依涅盤--大乘佛道。無餘依涅盤若以唯識法相而言,包含三種涵意:虛空無爲,擇滅無爲與非擇滅無爲(非功用之用)

。所謂無爲即是無餘,無爲只是法相宗以中國古有名詞翻譯的另一種用法。學佛要真正達到涅盤,才能真正滅除煩惱。未證得菩提、涅盤之前,煩惱的糾纏終是難免,就是菩薩也有煩惱,除非圓滿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講苦、集、滅、道,要滅除一切煩惱,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煩惱自然滅除。那麽成了道的佛,爲何又那麽辛苦的說法呢?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證得涅盤以後,四十九年東西奔波,來來往往的說法,不辭勞苦,就是爲了要度衆生離苦得樂。

這種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我們應該學習。所以,學佛不是逃避現實,不是獨善其身。像你們平常只願自己打坐清靜,爲了點小事便與人大鬧意見,給人眼色看,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學佛人的本色嗎?凡是使衆生起煩惱,陷衆生於憂患痛苦,就是在造惡業,甚至造的是地獄種子的業。所以了解普賢行的人,應常使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離苦得樂,這才是學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隨佛學的道理。

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但由於缺少好學深思,故懂是懂,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註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徹底投人,才可親嘗法味,獲益無窮,現在再唱下一偈: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陀身爲太子,他以儲君的身份出家,拋開令人羨慕的宮廷富貴,最爲殊勝難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貪慾等諸煩惱的偉大聖者。「我爲菩提修行時」,譬如大家不論出家、在家修行,所爲就在求得菩提。可是這一生能否證得菩提,還是個未知數。希望你們這一生便能成就。而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麽寶座不寶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宣揚正法於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爲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何況說不定來生你便要變豬、變狗啊!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幹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麽學佛又爲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爲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鍊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餘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凈戒。出家不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癒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

那麽,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爲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爲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爲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凈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以作爲它的具體表徵,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這是子夏論爲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逾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係,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制的道德凈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恆常清凈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准提法,心觀月輪上唵字,二六時中,剎剎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唵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再把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入世行。「天龍夜叉鳩盤荼」,天是忉利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