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皇太孫張大鵬

「皇爺爺!」

「大鵬。」

三歲的皇太孫步伐輕快的進了御書房,遠遠的就向著張超奔跑過來。張超見狀,起身張開雙臂迎接如乳燕投林般撲來的長孫。一把抱住孫子,張超拍了拍他的腦袋,皇太孫咯咯笑著,「皇爺爺,今天我又學會了一首詩。」

皇太子東征之後便還沒回過漢京,皇太子妃以及其它東宮妾侍也都去了扶桑。如今的太子按皇帝之意,將扶桑這塊太子采邑當成了自己的試煉之地。在那邊用心經營,大展拳腳。

他離開時,皇太子才一歲,張超讓太子夫婦將這孩子留下,兩年來基本上都是他親自在帶。孩子如今已經開始進學,在徐惠的宮中幼兒園裡讀書,小小的年紀卻已經展露過不錯的天賦。

十分的聰明,而且很好動。

雖然有點調皮,但張超卻喜歡這孩子的機靈勁,太老實的孩子其實反而不那麼討喜。

皇太孫張晟早早被立為太孫,大華也算是首開雙儲君制度,第二代繼承人在扶桑試煉,第三代接班人也早早確立了。對於年幼的張晟來說,現在還並不明白這些。

不過張超卻是早早的就開始親自教育這孩子,不讓張璟帶他去扶桑,也是因為出於這個考慮。

有了張琿這個反而典型,現在張超對於張晟是越發的關注。

張晟張大鵬就和張超住在甘露殿里,每天早上張超親自叫他起床,叫上他一起晨練,晚上又給他講講童話故事或一些歷史小典故哄他入睡。

張晟也是唯一一個可以不經通傳,就直接進入御書房的人。不論什麼時候,張超都不會攔著這個長孫。

張超給這個長孫取小名大鵬,意為大鵬展翅之意,希望他將來能夠鵬程萬里。張超笑著問長孫又學了什麼詩,聽著大鵬得意的搖頭晃腦背誦新學會的詩,誇獎了他幾句,張超帶著他坐到御案後面。

「來,替皇爺爺批閱奏章,皇爺爺來念,你來寫。」

張大鵬非常喜歡幫張超代筆,高興的拿起御筆。

挑了一本奏章,張超先讓大孫子念一遍,有他不認識的字還給他講解一下,然後把奏章的意思跟他大致說一下,有時還會考量他一下。

不過三歲孩子的思路總是跟大人不一樣的,有時說出的話很讓人好笑。

「這個就批朕知道了。」

這四個字張晟都會寫,而且也是代皇爺爺批閱奏章時寫的最多的四個字,提起御筆,蘸上硃砂,便在奏章後面一筆一划的認真批閱起來。

四個字費了好一會功夫才寫成,字有些歪斜,可卻一筆一划很認真,細看看,還挺有童趣。

「寫的好,當獎。大鵬,一會想吃什麼,爺爺親自下廚給你做。」

「爺爺,我要吃燜雞翅!」

「好,爺爺給你做。」

「那我一會給爺爺打下手。」

「哈哈哈!」

張超哈哈大笑,這個孫子這些地方總是最惹他喜歡,每次吵著要皇爺爺給他做好吃的,然後張超做的時候,他總會笑著在一邊打下手。雖然很多時候,他的打下手是在幫倒忙,可這種感覺張超喜歡。

轉眼又到了十月金秋,各地的秋收也陸續結束,天氣轉涼,農人一年的辛苦也終於到了尾聲。

而對於稅吏們來說,秋稅卻又馬上要開徵了。

皇太子在新年的時候,在倭國發動春季攻勢,迅速的攻滅倭國,此後朝廷設置扶桑道,太子親自管理扶桑,推行各種新政,倭人舊貴族豪強紛紛叛亂,但這場大叛亂卻並沒有鬧的怎麼樣。

太子甚至都不需要朝廷派兵,只憑自己手裡的扶桑兵馬,就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徹底的平定了這場牽連到整個扶桑的叛亂。

因為平亂太快,使得這件事情甚至都沒能進入大華今年的熱點大事中。相對而言,倭國滅亡之後的這場舊貴族豪強叛亂,不過是東征後的一點餘波而已。

一場叛亂不到兩個月,就被徹底平定的亂事,根本引不起大家的矚目。

不過在漢京,皇帝張超卻是一直在關注著扶桑的這場叛亂。張超關注的點不是叛亂本身,而是皇太子在這個叛亂事件中的處置手腕。

太子張璟的表現還是讓張超很滿意的,朝廷給太子的建議是清除一百萬的倭人,把這些人運到中原為奴。

太子張璟在中秋前,已經陸續運送了兩百萬倭奴到中原各港,比朝廷原要求的多了一倍。

這差不多是直接從扶桑清除了兩成的人口,幾乎是把舊貴族豪強,甚至是許多富農富商一網打盡了。

但在一下子掃除了整個倭國中上層後,扶桑並沒有因此混亂,甚至是生產停滯,相反,張璟早在剛開始平亂的時候,就已經在大力招商引資,吸引投資和移民,各種項目開工建設。

等到倭亂平定後,清除這二百萬倭人獲得的財產,讓張璟手裡有了巨大的財力,可以開始許多項目的興建。

如今,一座座新港城已經啟動建設,扶桑的工商業發展也在迅速起步,而被定位為扶桑發展動力的礦產業,更是如火如荼。

內閣、議會都在關注著扶桑的發展,對於平定倭國後太子對扶桑的一系列政策推行,都是大為讚歎支持。從內閣到六部,再到諸寺、監、署,幾乎都是一路綠燈的為太子行方便。

太子雖然在扶桑不到一年,可加上他此前在琉求在朝鮮半島的表現,已經贏得了朝堂上許多大臣們的支持,在這位皇太子的身上,他們看到了皇帝的許多影子。

雖然現在的皇太子比起皇帝來,還稚嫩了很多,但這位皇太子卻也已經非常出色了,大家都相信這樣的一位皇太子將來能夠帶領大華走向更遠。

這其中,也有一些人認為太子在扶桑對會舊貴族豪強的手段有些狠,甚至有些苛刻。其中諸如收所有田地歸太子府所有,而不是歸朝廷所有,這一條也很受爭議。

那些倭人的田地收回後,並沒有上繳朝廷,而是直接歸入太子府,太子把田分給倭人租種,太子府向倭人收租,每畝六斗,然後太子再向朝廷納田賦,每畝卻只納十五錢。

十五錢,這筆錢現在還不夠一斗米的錢。

在朝廷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尤其是糧食價格收購價保護之後,糧價基本已經維持在一個很平穩的價位,多數地方的米價都是在斗米二十錢左右。

十五錢,真的不夠一斗米。

畝租六斗,和畝賦十五錢,這中間還是相差了幾倍的,這也正是許多人詬病太子的地方,認為太子居然在挖朝廷的牆角。

此外,太子攻佔倭國和在此後的平亂中,那二百餘萬倭人的財產,幾乎大都落入了太子府中,太子只是上繳了三分之一給朝廷,而不少官員認為,這些財產應當是歸國庫所有,朝廷拿出一部份來賞賜給東征將士才對。

不過異議歸異議,但皇帝和內閣對此都沒有什麼表示。

太子給朝廷送了二百萬倭奴,朝廷也沒有付錢,只是拔付了不少物資、工匠,還前後從各地往扶桑遷移了大約三十萬移民,其中二十萬各部族蠻夷胡人,十萬漢人。

真正要算賬,二百萬倭人,起碼價值一個億以上,而朝廷拔給扶桑的這些肯定值不了一個億,但朝廷和太子都沒去深究這個。

這些物資確實不值多少錢,但朝廷的政策支持,卻是無價的。

不管怎麼說,張超對於太子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能在扶桑這麼迅速的穩定局勢,還能打開新局面,讓扶桑現在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大開發景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為此,朝廷在新的道省區劃中,張超點名讓扶桑先做了試點。

扶桑道道制不變,下面轄兩個行省。

一個就是日本行省,一個則是窟說行省。

窟說行省就是後世的庫頁島,如今上面是黑水靺鞨人的一支,窟說部靺鞨人在。張超把北海島也劃歸窟說行省,這樣東北亞的大島都劃歸一道管轄。

原本朝廷有人提議應當把朝鮮和日本劃歸一起,設立一個朝日總督道,但張超卻並沒有同意這種設置。

原因很簡單,出於戰略安全考慮。這就跟最初唐朝劃立道的時候,是依據山川形勢來或,比如以大江大河或大山大川來分界。但到了宋朝後,宋朝的路一級行政區劃,卻打破了這種劃分方法,改以犬牙交錯形勢來劃分。

比如在唐朝時,整個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都是隸屬於一個淮南道內,但到了後來,這個淮南道卻被分割為兩省,而且兩道都還各在江南搭上一塊。安徽和江蘇就是如此。

再比如,在最早的時候,四川和漢中地區,其實地理上是一個更相應的整體,漢中與陝西其實有秦嶺相隔,是相對獨立的。

可就是因為四川是一個大盆地,極易割據,尤其是當四川再擁有漢中的時候,那麼割據之勢就更易形成,於是乎,就把漢中從四川中分割出來,劃入陝西,使得四川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地勢上。

再比如河南河北,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