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奉天承運皇帝

漢京,則天門。

京城百官、地方朝集使、四邊封臣諸侯,俱身著禮服。

冠冕堂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秘書省秘書監柳元上前宣讀詔令,則天門前百官都驚訝的發現,今天的詔書開頭有些不太一樣了。

在最早還是中書門下為中樞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詔令開頭都是門下二字。後來以內閣為首,則改稱閣下。還有一段時間則是用大華皇帝詔令這樣的抬頭,而今天,居然用了奉天承運皇帝這麼一個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

有人在想著這六個字的含義,覺得加上奉天承運四個字,立即感覺又上了一個檔次。

而也有一些人心裡則在默默的腹誹著皇帝的厚臉皮,還給自己臉上貼金,居然加上這麼一個奉天承運的光環。

眾議院院長許敬宗一直想著再進一步,他希望自己任滿眾議院長五年之後,能夠入閣。雖然說眾議長和內閣宰相以及翰林院學士都是平級,但大學士和宰相在大家的公認中,還是要更顯貴權重的。

此生若能入內閣為相,那將來就還有機會成為次相甚至是首相。

首相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心裡琢磨著,皇帝既然給自己臉上貼金加了奉天承運兩個字,那麼也許自己可以往這方面運作運作,比如弄點祥瑞,又或者提議為皇帝上個尊號什麼的。

秘書監柳元高聲宣唱詔令。

皇帝的詔令很長,一次冊封漠百八百諸侯,光是那份名單就很長了。

隨著柳元的宣讀聲,百官又發現了一個情況。

宣讀了半天,居然沒有聽到一個胡虜名字。

張李王陳,崔盧鄭裴……

全是漢姓漢名。

「這些名字取的還挺有意境的。」

「聽說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幫著取的。」

既然為漢家封臣,那當然得用漢名。漠北的這些鐵勒封臣們,雖然一個個金髮碧眼,高鼻樑深眼窩,偶爾夾雜著一些大餅臉小眼睛,但此時全都穿著大華的紫緋官袍,戴著梁冠,圍著玉帶,倒也似模似樣的。

從今往後,他們就是漢家臣子。

從今天開始,不論過去他們是索頭辮髮,還是披頭散髮,反正以後都得按漢家的衣冠禮儀束髮著冠,身著右衽袍服。

甚至身為大漢的封臣,他們需要學習漢話漢字,在封地內必須推行漢化教育,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以漢話作為官話。

「這種景象,真是從來未有過,盛世景象啊。」

漠北鐵勒九部,五百多個大小封臣,全都跪伏在則天門前,接受大華皇帝的冊封詔令。

這景象,確實讓大華的漢臣們一個個深為感慨。

真正的四方來朝。

大唐貞觀之時,那時大家覺得中原王朝已經達到了歷代所未能及的巔峰。但今日一見,其實遠不如也。

大唐貞觀之時,能夠把新羅百濟倭國都征服為新疆土嗎,能夠吞併漠南,又讓漠北諸侯都跪伏在這裡,成為大華的新封臣嗎?貞觀之時,能夠將諸侯分封到南洋,分封到信度,分封到西域去嗎?

沒有。

但大華做到了。

短短三年,卻已經超過了大唐的二十餘年天下。

這份氣度,這份包容,這份開放,才成就了今天的這份偉大與榮耀。

一個又一個被念到名字的漠北諸侯,激動的起身上則天門,從皇帝的手裡接過分封的詔書、印章,還有領主的徽章以及皇帝的賜劍。

天子賜給他們旌旗,賜給他們劍與盾,象徵著他們為帝國守衛疆土。

「臣李不屈拜見皇帝陛下!」

堅昆侯李不屈登台,跪伏皇帝面前。

張超手握天子劍,來到李不屈的面前。

長劍搭到李不屈的肩膀之上。

「朕,漢家天子、大華帝國皇帝,在此正式冊封你為大華堅昆開國侯,蒼天為鑒,從此以後,牢記你的職責,守護你的榮耀,為大華屏藩!」

李不屈跪在張超面前,他激動的抱住皇帝的腿,親吻皇帝的靴子。

「臣李不屈對天起誓,永遠忠於大華帝國,永遠忠於大華皇帝陛下,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為大華屏藩,永固邊疆!」

大華帝國的首相馬周在一邊頒給李不屈分封詔令,帝國翰林院大學士房玄齡頒給李不屈堅昆侯金印,帝國貴族院長魏徵頒給李不屈旌旗徽章。

最後,張超賜給李不屈三樣物品,領主鎧甲、盾牌、長劍。

捧著這些御賜之物,李不屈激動的面色通紅。

八百諸侯。

從國公到國侯,再到伯子男爵。

一個接一個的上前。

儀式有些冗長,但大家都很認真的觀禮。

連張超,今天都沒有覺得不耐煩。雖然給八百個封臣一次性授封,確實很耗費時間,但這一切來之不易,也非常珍貴。

好在公侯伯的賜封儀式花的時間長點,張超還會跟他們說幾句話,但到了數量眾多的子男爵時,則要簡單的多,皇帝劍尖一點,然後頒給賞賜,爵士們就迅速退下。

就在此時,漢京往東五千里外的東海之上。

扶桑。

皇太子張璟正在難波品嘗自己勝利的美酒。

難波距離京都很近,這裡是倭國的新都,也就是後世的大阪,因為是臨海港口,所以被蘇我氏主張遷都至此。

但遷都不過一年,倭國就亡國了。

難波已經被改名華津,原來的倭國王宮,已經成了張璟的太子行宮。

議事殿,文武齊聚。

既有東征的將軍們,也有皇帝選派來的扶桑道文官們。

「諸位,倭國已經被我們攻滅,如今戰事平定,恢複倭國的秩序,恢複生產是重中之中。地方民政這一塊,孤相信陛下選派來的諸位大臣們。」

倭國原有五畿七道,而現在大華將倭國設為扶桑道,原五畿七道,加上蝦夷人的地盤,被統改設為九個州。

六十餘個令制國,則改為六十餘個縣。

扶桑道九州六十餘縣,由扶桑道宣撫使為首的地方官們治理,宣撫使之下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還有各州刺史、各縣縣令等。

這一個個的衙門,正在陸續建成,人員也都是中原朝廷任命來的。

扶桑道作為太子采邑,與朝廷其它直轄道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其它道的宣撫使是地方道最高長官,但在扶桑,宣撫使上面還有扶桑國相,還有議長,再上面還有太子殿下。

扶桑道宣撫使衙門既受中央朝廷直接管轄,同時又還得接受太子府的節制,受到雙重管轄。

新任的扶桑道宣撫使是太子的老熟人,皇帝張超的親傳弟子李感。

也是李績的兄弟,不過如今他叫徐感。

這位本來是武將,不過這次被皇帝選為扶桑道宣撫使,改任文職。

徐感也是堂堂實封國公,擁有百里封地,深得皇帝信任,這次選他來扶桑,自然也是為太子保駕護航的。

「感謝太子殿下的信任,臣此次受陛下委任前來扶桑,一定竭盡全力,將扶桑治理好。」

站起來先表個態,徐感態度很好。雖然以前他跟著張超一起的時候,張璟都還沒出生呢,張璟小的時候,沒少跟他屁股後面跑。

但如今張璟是太子殿下,他現在又是調到太子的采邑任宣撫使,所以這個君臣的定位得把握好,不能亂。

「徐宣撫,你對扶桑治理有何計畫呢?」

張璟笑問。

「來之前,臣已經想過這個問題。思來想去,其實太子殿下過去在琉求和朝鮮的地方治理辦法就非常的成熟,臣以為,把那些辦法拿過來用就好了。」

治理一個新征服的地方,其實也很簡單,尤其是現在這種情況,太子的軍隊那是打的倭人毫無反抗意志。

所以他們可以完全放開手,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臣來之前,陛下曾經召臣談過話。陛下說,倭國原是田地國有制,因此我們征服倭國之後,可以據此將倭國所有的田地礦產等都收歸國有,然後清查倭國人口,重編戶籍,給倭人百姓分田。」

「將田分給倭人承包經營。」徐感重點指出這句。

分田實為租田,而且按丁口限制,並不允許超過限額。按口租田,每口租給十畝。一家有幾口,那麼就租多少畝。這些田地,每五年重新按戶籍人口再重分一次。

張璟也在皇帝給他的信里知道了這事。

這是擺明了要翻臉了。

田地礦產等收歸國有,這就等於直接搶走倭國貴族豪強們手裡的田地了。而租田給倭人百姓,實行兩稅法,那倭人百姓以後只納租卻不用繳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田產,他們的田是佃租朝廷的。

理論上來講,收回倭國的所有田產,其實是收到了太子張璟的手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