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公主采邑、皇后采邑

「首相,請恕某直言,你這樣太沒原則了。」

翰林院中,虞士南看到內閣遞來的這皇帝采邑折,不由的搖頭。內閣責任制,這內閣首相更是執掌內閣,代天子執政,這天下都挑在他肩上,怎麼能什麼事情都對皇帝唯唯諾諾呢。

「某倒覺得皇帝采邑並無不妥之處,現在翰林院里諸位大學士們不過是擔憂皇權會因為這采邑再次擴張。但實際上細思之,這種擔憂卻絕對是毫無必要的。一萬八千采邑兵,又能如何?」

「天下諸侯數以千計,每人最少也有一千兵額。甚至各諸侯也還有自己授封的騎士,騎士們也有自己的采邑。」

馬周來翰林院前是早有準備的,肯定會有人反對,但他也肯定會想辦法讓這采邑通過。

「皇帝采邑並不在近畿,也不在中原,而是在遙遠的南洋呂宋,那裡對朝廷來說,太過遙遠的海外。甚至雖然收歸朝廷直轄,可朝廷都還沒有計畫對那裡開發,在朝廷手裡,也許再過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變化。」

「但若交給陛下,以皇帝的私庫去開發呂宋,相信會比等朝廷投入開發更快更好,對朝廷來說,稅賦能增加,呂宋也開發了。而對陛下對皇室來說,也是增加了一個收入來源,又非與民爭利,這豈不是雙贏的好事?」

馬周態度很好,笑著對學士們道。

天下有封地的諸侯五千多呢,皇族才多少,不過百。

現在皇帝要讓太子和皇帝都有一塊額外的私人采邑,當然算不了什麼。

「陛下還是很有誠意的,一萬八千私兵而已,也一樣是要受到朝廷管束的。非朝廷的調令,也不能出境,這個皇帝采邑,大家就視為朝廷多了一個諸侯就行了。」

「哪能這麼算呢?」孔潁達道。

「那你要想太複雜,其實也是沒必要的嘛。鄭學士、孫學士、崔學士你們說呢?」

鄭善果、孫伏伽、崔干,這三位學士都是皇帝的姻親,馬周相信他們應當願意幫他說話的。

鄭善果笑了笑。

官場起起伏伏,大起也大落過。

如今也終於進入翰林院,成為學士,列入宰輔,鄭善果的經驗是更豐富的。

皇帝有什麼想法,其實都很明擺著。

這個皇帝采邑,對現在的皇帝來說,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對以後的皇帝來說,也許就會很重要。

許多學士們反對,是擔心皇權會又慢慢的要突破限制。

他們怕是的是這種想法,皇權要擴張,勢力要打破大華開國時皇帝與諸侯、大臣們的約法,打破憲法,最終結果可能是失衡和動亂。

「呂宋為皇帝采邑,采邑私兵一萬八,我覺得這個可以接受。只要明確協定,皇帝采邑,與諸侯封地一樣受憲法和朝廷約束,那麼皇帝采邑還是很安全的。」

孔潁達有些動容,神色略為鬆動。

「以後不會又還有什麼公主采邑、皇后采邑、貴妃采邑什麼的吧?」虞士南問。

要是皇帝以後沒完沒了,那誰也受不了啊。

「公主采邑肯定是會有的。」

皇帝也有好多女兒,還有姐妹,這些公主長公主,當然應當有一份采邑。現在皇帝還只是對部份公主封了采邑,但還沒有規範過。

按制,公主的采邑應當是終身制,而不是世襲的封地。當然,若皇帝有意要給自己的姐妹女兒們弄個世襲的封地,這個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但大家還是比較希望公主的是終身制的采邑而不是世襲的封地。

「公主采邑必須為世襲,若公主去世,采邑必須收回。而且,我提議公主的采邑,應當由朝廷代管,且不得按封地標準擁有兵額。公主領地采邑上,由朝廷駐兵或者建立民兵。」

虞士南接連提出了好幾條要求。

公主采邑這塊,過去比較模糊。

現在虞士南覺得可以借這次皇帝采邑,把采邑這個事情弄清楚,劃好界限。

馬周苦笑,這些傢伙一個個都不簡單啊。

這邊又堵上他了。

「這個我覺得可以考慮。」

「不是可以考慮的問題,是得和皇帝、太子采邑等一同商討。議會甚至因當訂立一個采邑法。」

哪些人可以有采邑,采邑的授封標準是什麼樣的,怎麼封,怎麼收回,怎麼管理。

統統都要一次討論清楚。

「那也行,就先來議一議這個采邑法吧,提請議會建立采邑法立法會。」

一個皇帝采邑,立時在漢京掀起了又一輪熱議。

大家都在爭論要不要有皇帝采邑,然後引申請為要不要有公主采邑,甚至要不要有采邑等。

在議會的聽證會上,有人更是很直接的道,應當取消采邑。

對皇后公主,應當實行過去的那種虛封食邑制,就是分封時食邑多少戶,真實封多少戶,然後把每戶的食邑,直接算成俸錢,比如一戶二十文什麼的,那麼真封一千戶,一月就是二十貫采邑月俸發給,由朝廷發給錢。

這就是南北朝以來的食邑分封制,爵位、采邑這些都變成了虛的,封號跟封地沒關係,因為封地只是虛的,寄祿而已。采邑多少戶也不是真的就能夠管理封民,不過是計算俸錢標準而已。

過去食邑,是真的給一塊地方,連同上面的多少戶人口劃給封臣,然後封臣要管理這些人,並向這些人收取稅賦,甚至還能役用這些人。

但後來,漸漸的就由朝廷代管,到最後,根本就沒有封什麼地方,更不會有指定哪些是邑民,實際上就是朝廷財政拔錢而已。

當然,在唐朝推行分封法以來,朝廷已經實行實封,連公主采邑也都因此在恢複實封采邑。

現在有人提出虛封食邑,雖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反對的人卻更多。

反對的人還是以貴族院的諸侯為主。

他們可是實封諸侯,現在要改回虛封實邑,那你們以後是不是要把貴族們的爵位、封地也改成虛封食邑?

這個必須防範,誰知道下院那些人會不會真這樣干。

采邑得有。

爭論了半天,結果因為某些眾議員過火的言論,導致了參議員們的迅速改變觀點。

參議員們整齊一致的對實封采邑支持。

但參議員們支持實封采邑,卻又不想讓皇族擴張太厲害,宗室年年封,若是連公主都連連封,這還得了。

所以參議員們最終達成了幾條。

皇后和四妃還有公主們可以有采邑,其它皇帝嬪妃則沒有。

后妃和公主的采邑,為終身制。

后妃公主的采邑,由朝廷派人代管,不就藩不親管。

后妃公主采邑,由朝廷派駐士兵和組建民兵負責安全。

至於皇帝和太子的采邑,則可分別擁有一萬八和一萬五的采邑兵。

其實也有人想提出皇帝和太子的采邑不擁私兵,而是由朝廷駐兵。但這種想法沒有誰傻頭傻腦的提出來。

皇帝和太子的采邑,怎麼可能跟皇后公主們的采邑相同呢。

甚至許多人都認定,皇帝這次要弄出這個皇帝與太子采邑來,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采邑兵。

一支皇家私兵,本質上跟承乾當初的那八百宮廷侍衛一樣。

但數量更多,父子倆有三萬三的私兵,說起來,也算是一支數量不少的軍隊了。

當初張超憑南洋五萬兵,發起護法之戰,一路北伐,打進漢京,逼迫李世民退位。

有三萬三皇家私兵,威懾力提升不少。

皇帝、內閣、諸侯,三足鼎立。

在這種共識下,采邑法很迅速的就拿出了草案,然後在議會通過了。

太子采邑在倭國、皇帝采邑在呂宋。

皇帝與太子的采邑,都是皇帝欽定的,都在海上。

一個在東海,一個在南洋。

未來是大航海的時代,海上肯定更有發展潛力。

……

「臣幸不辱命。」

御書房,馬周前來覆命,他帶來的是議會通過正式頒行的采邑法,以及皇帝、太子、皇后、四妃、公主們的采邑分封表。

這次不但張超和張璟的采邑有了,連皇后與四妃的都有了,甚至所有公主也都得到了一份采邑。

她們的采邑分布各地,都相對較小,但又算是還比較富裕的地方。這些采邑對於后妃公主們來說,就真的純粹是一個私房錢來源而已。

公主們的采邑,嫁人後也相當於嫁妝,但是當公主去世後,則采邑收歸朝廷所有,其子女沒有繼承權。

張超笑著拉著馬周一邊坐下,親自給他倒茶。

「辛苦老馬了,這回肯定頂了不少壓力吧?」

「都是臣的本份。」馬周只能這樣回答。

張超心情挺好。

呂宋又回到了他的手裡,雖然少了渤泥等群島,但其實光一個呂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